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717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含有约60%左右的甲烷,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有效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对填埋气产气量及产气速率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而填埋气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文章据此对各种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及产气速率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按照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同时对先进国家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剖析,为填埋气的利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32.
蜈蚣草能够超累积土壤中的砷,对土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也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是修复砷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理想修复手段之一.为探究在苯并(a)芘和砷(As)单独污染和复合污染条件下的蜈蚣草对两种污染物的吸收转运,通过水培模拟实验揭示蜈蚣草体内砷与苯并(a)芘的交互作用,同时采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检测观察苯并(a)芘在蜈蚣草中的赋存和分布.结果表明,添加苯并(a)芘使得蜈蚣草各部分总砷含量均下降.其中,叶、茎、根分别下降149.4、78.59、47.05 mg·kg-1(以DW计)(p<0.05),叶部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7.3%,根部及茎部含量分别下降了40.9%和38.2%(p<0.05).同时苯并(a)芘的添加也改变了砷在蜈蚣草体内的赋存形态,根部与叶部三价砷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87%、4.20%(p<0.05),而茎部两种砷形态比例无显著变化.砷的添加促进了蜈蚣草各部分对苯并(a)芘的积累,每株根部、茎部和叶部的累积量分别增加了4680、109.26和226.61 ng(p<0.05),说明苯并(a)芘和砷在蜈蚣草植株中交互作用显著,砷的添加不会改变苯并(a)芘的赋存位点,但会增强蜈蚣草对于苯并(a)芘吸收,而苯并(a)芘的添加则会抑制砷的吸收,苯并(a)芘首先由蜈蚣草根部表皮细胞吸收,通过茎部的U型维管束及茎部外缘细胞转运到叶部,赋存于叶部的表皮细胞、叶脉组织及气孔细胞当中.  相似文献   
933.
采用两种不同形态(固定生物膜和颗粒态)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考察了其对磁分离出水的脱氮性能、氮负荷的差异,同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自模拟污水,35℃恒温、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两个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均大于90%.此外,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改变,固定生物膜和颗粒反应器中Candidatus Kuenenia菌属消失,Candidatus_BrocadiaCandidatus_Jettenia成为体系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上升至0.89%、0.63%(固定生物膜)和8.79%、2.92%(颗粒).采用磁分离出水,随着HRT的降低,两种形态的厌氧氨氧化菌对NH4+-N和NO2--N去除率均在80%以上.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_BrocadiaCandidatus_Jettenia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最终稳定维持在0.7%左右,并伴随异养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934.
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类型,而尾矿库溃坝形成的泥石流除产生巨大破坏力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分析其流态演进过程设计了泥石流相似模型试验台。本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相似模拟试验台采用全透明技术以观察泥石流的流态演进过程,同时在传感器对应位置外侧固定量尺,以记录泥石流流动过程中泥深的动(泥石流淹没高程)静(泥石流结束后滞留泥浆高度)态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5大优点,主要体现在弯度调节、坡度调节及闸门装置3大系统,并通过相似模型试验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此试验台的可行性,对完善矿山泥石流流体力学理论及矿山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935.
基于InVES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水源供给服务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我国嘉陵江上游水资源重要的补给地之一,对其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功能空间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水源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论文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气象、土壤和野外观测数据等,应用InVEST模型水源供给模块估算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源供给量,并定量分析流域水源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地形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源平均供给量约在388 mm左右,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干热河谷区域水源供给量相对较小,东南部山地林区降雨量大,水源供给量较高,林地(如云冷杉类、针叶林类等)和农田水源供给量较高。流域内水源供给量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1 500~3 500 m和15°~40°区段;阴坡区域水源供给量大于阳坡区域。  相似文献   
936.
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 km2)、优化建设区(743.53 km2)、限制建设区(1 887.46 km2)和禁止建设区(1 919.16 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937.
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组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C-ECD测定了洪湖表层(0~2cm)、次表层(2~10cm)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组成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CHs在表层、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2.05~19.0ng/g和0.66~11.3ng/g,DDTs在表层、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2.39~25.8ng/g和1.22~27.5ng/g.次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低于表层沉积物,可能是因为有部分已发生迁移或转化.HCHs和DDTs呈现出在河流入湖口处含量较高,近长江处含量降低的趋势,其污染来源主要是河流输入及洪湖市的工农业排污.组分特征表明沉积物中的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而DDTs则主要来源于环境早期残留.  相似文献   
938.
辽宁省大雾演变规律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辽宁省25个代表站1951—2005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大雾雾日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雾与全球变暖及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增,内陆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减;空气污染的减轻也是造成沈阳市雾日减少的原因之一;大雾的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沿海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4—7月,内陆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9月—次年1月;全省大雾雾日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的趋势比较平稳,呈现以10年左右周期交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沈阳大雾存在2种变化周期,分别为6~8和15年,80年代后仅存在15年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39.
文本分类是文本挖掘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对文本分类起关键作用.文章比较了文档频数、信息增益、互信息、恐统计量、期望交叉熵、文本证据权以及几率比等7种常用于文本分类的特征选择方法.采用人民网的中文文本语料和Rocchio算法对以上的特征选择方法分别进行了评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几率比的性能优于其它特征选择方法.表1、参5.  相似文献   
940.
牡丹江市工业区麻雀体内重金属残留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6年8月至9月,捕捉并测定了牡丹江市工业区与绿化区(对照区)麻雀(Passermontanus)羽毛、肝脏、胸肌和心脏中镉(Cd)、铅(Pb)、铜(Cu)3种重金属残留量.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区麻雀组织中重金属残留量高于绿化区.麻雀胸肌、心脏和肝脏中Cd与Pb残留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羽毛中Cu与Pb残留量显著相关(P<0.05);胸肌中Cd与Cu残留量显著相关(P<0.05).3种重金属元素在麻雀体内各组织中积累量不同,其总残留量依次为Cu>Pb>Cd.心脏对Cu和Cd、羽毛对Pb均具有较高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