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4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161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91篇 |
废物处理 | 179篇 |
环保管理 | 344篇 |
综合类 | 2646篇 |
基础理论 | 657篇 |
污染及防治 | 1130篇 |
评价与监测 | 224篇 |
社会与环境 | 212篇 |
灾害及防治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235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224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215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291篇 |
2013年 | 379篇 |
2012年 | 364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351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305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48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A novel electrolytic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process, which used the H2 continuously generated at cathode to achieve in situ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was developed for the treatment of 2,4-dichlorophenol (2,4-DCP) in groundwater.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using Pd supported on bamboo charcoal and external H2 showed that 2,4-DCP was completely dechlorinated to phenol within 30 min at pH ? 5.5. In a divided electrolytic system, the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2,4-DCP in cathodic compartment by H2 generated at the cathode under 20 and 50 mA reached 100% at 120 and 60 min, respectively. Two column experiments with influent pHs of 5.5 (unconditioned) and 2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rocess. The 2,4-DCP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about 63% and nearly 100% at influent pHs of 5.5 and 2, respectively. Phenol was solely produced by 2,4-DCP hydrodechlorination, and was subsequently degraded at the anode. A low pH could enhance the hydrodechlorination, but wa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d.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novel effective electrolytic proces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chlorinated aromatics. 相似文献
332.
嘉陵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着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地方病和水质污染问题等环境问题。文章将重点阐述这些环境的性质、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危害,并据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异特点划分出四个环境问题综合区。最后提出了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33.
评述了机械化学法脱氯的影响因素、反应机制、机械能与脱氯反应转化率的理论分析和脱氯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影响机械化学法脱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机械能、脱氯剂、脱氯剂与处理物的混合比.脱氯反应中.主要存在脱氯形成自由基以及氢化和聚合反应两种反应路径.机械能与含氯有机物的分解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34.
分析总结了氧气钢瓶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原因。针对2009年某市发生的一起氧气瓶内含油脂爆炸事故,系统分析了国内曾经发生的几次因油脂导致气瓶爆炸事故。油脂进入到氧气瓶内大都是由于误操作。油脂与高压纯氧接触会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爆炸破裂。分析比较发现由油脂导致的气瓶爆炸,其破坏程度不如混入可燃气体导致的气瓶爆炸剧烈,一般不是粉碎性爆炸。在正常的充氧过程中,氧气瓶温度会升高,采用变质量热力学中的方法,计算说明气瓶在充装过程中氧气温度的具体变化。充氧温度计算为充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控制和预防。由现场压力表可知氧气瓶在充装至12MPa时发生爆炸,而氧气瓶最小爆炸压力为37.6MPa,油脂燃烧放热,计算可知致使钢瓶爆炸破裂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为66.4-79.6g。不同的充装压力下发生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不同,充装压力越高,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越少。 相似文献
335.
基于塑料管材目前在饮用水输送、节水灌溉及设施农业等方面应用的普遍性及人们对塑料产品安全性问题的日益关注,针对塑料给水管材对水质安全性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以静态试验为主.聚氯乙烯(PVC)管材主要影响输送水质中重金属的质量比,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迁移规律随时间、水质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存在差异.而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材料由于很少使用重金属添加剂,主要向水中迁移有机物,包括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烷基噻吩,一些醛类、酮类、萜类、酯类、甲苯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中仍存在环境因素影响考虑较少,重金属种类有限,有机物迁移研究不足,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36.
337.
338.
卧龙巴郎山高山灌丛降雨和穿透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文对巴郎山区夏季降雨和不同海拔样地穿透水的H、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8月底9月初冷气团的到来较大地改变了降雨的同位素特征,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为δD=9.93δ18,/sup>O+26.07,偏离全球降水线(GMWL)较多。降雨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表现出相互交叉的现象,表明该地区温度和雨量是交替起主导作用而引起降雨同位素组成变化的。H的同位素效应比O明显,其原因是H同位素分馏比O剧烈,从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比O灵敏,因此H同位素在森林水文研究中比O更有用。H同位素值在不同样地穿透水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它们不同的植被结构及周边微环境因子引起的水分蒸发状况和对雾水截获能力差异导致的。穿透水和降雨同位素值间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穿透水的同位素值不一定大于降雨,表明影响穿透水同位素值的因素不仅仅是水分蒸发和植被对雾水的截获,而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将对同位素技术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9.
340.
Lina Wang Xinran Zheng Svetlana Stevanovi Xin Wu Zhiyuan Xiang Mingzhou Yu Jing L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8,30(10):98-106
Cooking fume produced by oil and food at a high temperature releases large amount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 which have a potential hazard to human health. This chamber study investigated particl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riginated from using four types of oil(soybean oil, olive oil, peanut oil and lard) and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materials(meat and vegetable). The corresponding emission factors(EFs) of number, mass,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for particles were discusse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ize-fractionat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olive oil produced the highest number PM concentration for the entire cooking process. Multiple path particle dosimetry(MPPD) model was performed to predict deposition in the human respiratory trac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lmonary airway deposition fraction was the larges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particles produced from olive oil led to the highest deposition. We strongly recommend minimizing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ingredients before cooking and giving priority to the use of peanut oil instead of olive oil to reduce human exposure to P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