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8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913篇
安全科学   243篇
废物处理   179篇
环保管理   213篇
综合类   1557篇
基础理论   479篇
污染及防治   902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17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5 毫秒
91.
油田废污泥治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冀东油田废水池地处环境敏感区域,对其废污泥采用固化法进行处理。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优选出了三种固化剂体系并通过多次浸泡实验、淋洗实验和静态浸出实验对固化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2.
韩月鹏  高国英 《灾害学》1997,12(3):75-79
本文对伽师成丛发生强震的机因,伽师地震的预报以及地震灾害损失与应力场状态等给出了结果。并就伽师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和重建问题提出了讨论及具体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93.
支持灾害管理决策的咨询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减少中国大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运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支持灾害管理决策的咨询信息系统(DMDSCIS)。灾害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DLDBMS)是这一咨询信息系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来源。本文论述了“DLDBMS”和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灾害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灾害事实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外减灾法规超文本检索系统”的作用、设计思想、构成、功能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4.
分级喷水增湿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增湿水量、增湿水级数以及增湿水分配方式等参数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得出了一定试验条件下这些参数的优化值,它们分别为:增湿水量30%、三级增湿、递减分配方式。在此优化工况下,可以使塔内和系统脱硫效率分别达到68%和90%以上,比无增湿时分别提高6%和5%左右。  相似文献   
95.
高丕俭 《安全》2006,27(3):31-32
安全影响企业效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实现可控、在控,长治久安,笔者以为,安全生产必须"十忌".  相似文献   
96.
关于沥青烟尘治理的工业安全与卫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阳极生产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诸多污染物中沥青烟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最大 ,是企业和政府强化治理的重点。笔者结合某铝厂的技术改造工程 ,对沥青烟尘的治理加以讨论 ,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可靠的净化技术作为治理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以保证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技改过程中 ,严格按照所涉及的安全生产规程和标准 ,把它们作为技术改造设计原则、安全防范措施、工业卫生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
新疆和田河绿色走廊演变机制及生态环境保护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田河绿色走廊是塔里木盆地中南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三条绿色走廊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生态、交通意义。绿色走廊的演变受到构造运动、气候波动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为干扰是绿色走廊现代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控制因素。建议加强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与统筹管理,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燃料能源结构,从而保护绿色走廊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98.
随着我国油田相继进入开发后期,传统的滤料及设备过滤精度已不能满足注水的要求。因此,研究并开发了具有一定抗油污能力的新型过滤材料,设计了新型的超精细过滤器系列产品。对滤料进行的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开始过滤的近10h内,过滤后的水中含油量基本上满足注水的水质要求。在开始过滤的近20h内,滤层的水头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较为平缓;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水头损失变化加剧。从现场实验可以看出,所设计的过滤器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和抗冲击能力。新型过滤材料的研究成功解决了油田含油污水精细过滤的问题,新型过滤器也是含油污水超精细过滤的理想产品。  相似文献   
9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leaching on permeability and Cd removal from fine-grained polluted soils. Column leach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two types of soils (i.e., artificially Cd-polluted loam and historically polluted silty loam). Chemical agents of CaCl2, FeCl3, citric acid, EDTA, rhamnolipid, and deionized water were used to leach Cd from the soils.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agents reduced permeability of both soils, and FeCl3 reduced permeability of loam soil, compared with inorganic agents and deionized water. Entrapment and deposition of colloids generated from the organic agents and FeCl3 treatments reduced the soil permeability. The peak Cd effluence from the artificially polluted loam columns was retarded. For the artificially polluted soils treated with EDTA and the historically polluted soils with FeCl3, Cd precipitates were observed at the bottom after chemical leaching. When Cd was associated with large colloid particles, the reduction of soil permeability caused Cd accumulation in deeper soil. In addition, the slow process of disintegration of soil clay during chemical leaching might result in the retardation of peak Cd effluen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caution when using chemical-leaching agents for Cd removal in fine-grained soils.

  相似文献   
100.
为控制地下综合体深基坑施工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集(IFS)-动态加权的风险评价方法.从地质条件、建筑环境、岩土设计、施工方案和偶然风险5个方面分析地下综合体深基坑施工风险因素,构建了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施工风险5级划分方法,利用IFS理论确定指标风险;以偏大型正态加权函数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系统综合风险.以西安市某地下综合体深基坑施工实际为背景,进行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西安市地下综合体深基坑施工系统风险等级为显著风险.其中,指标"邻近建筑""地下管网"的风险等级为高度风险,"道路交通""基坑边坡稳定性""降排水实施"为显著风险,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