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32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267篇
安全科学   1549篇
废物处理   1533篇
环保管理   4657篇
综合类   5350篇
基础理论   8243篇
环境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7787篇
评价与监测   2241篇
社会与环境   2106篇
灾害及防治   217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494篇
  2016年   770篇
  2015年   574篇
  2014年   899篇
  2013年   2708篇
  2012年   1105篇
  2011年   1451篇
  2010年   1204篇
  2009年   1243篇
  2008年   1532篇
  2007年   1439篇
  2006年   1307篇
  2005年   1160篇
  2004年   1249篇
  2003年   1209篇
  2002年   1057篇
  2001年   1174篇
  2000年   808篇
  1999年   503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415篇
  1996年   430篇
  1995年   542篇
  1994年   447篇
  1993年   403篇
  1992年   422篇
  1991年   379篇
  1990年   372篇
  1989年   346篇
  1988年   336篇
  1987年   275篇
  1986年   278篇
  1985年   273篇
  1984年   294篇
  1983年   285篇
  1982年   302篇
  1981年   252篇
  1980年   197篇
  1979年   204篇
  1978年   182篇
  1977年   142篇
  1975年   146篇
  1974年   137篇
  1973年   178篇
  1972年   15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0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路堤的稳定是公路、铁路等行车安全的保证。路堤变形通过路基—轨道—车辆大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行车安全。冻胀、融沉是多年冻土地区路堤变形的重要形式。多年冻土区的路基变形问题是至今仍未彻底解决的一大难题。青藏铁路穿越 5 5 0km多年冻土区 ,为研究多年冻土区路堤变形特征 ,笔者对青藏铁路某试验段进行变形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路路堤的修建改变了多年冻土原来的水热平衡 ,天然冻土上限的变化导致路堤产生变形。同时 ,变形特征还受路堤边坡的坡向、降水量和地基土类型等因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 ,提出几点减少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变形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02.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安全预评价的质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结合建设项目劳动安全预评价的工作实践 ,分析了安全预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介绍了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安全卫生评价中心在安全预评价工作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 ,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预评价质量的建议 ,努力寻求一条使安全预评价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03.
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目前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动力参数选取不够合理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铅芯橡胶支座水平动态试验分析 ,系统研究了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参数与其几何结构及外加动力荷载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参数 (水平耗能、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 )主要由其本身的几何构造及组成材料决定 ,且在往复加、卸载循环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笔者对试验数据进行数学统计分析 ,归纳出一些经验公式 ,为其等效线性化动力分析模型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了计算方法 ,从而提高其动力分析结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04.
爆堆块度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爆堆矿岩的块度分布是评价爆破效果的一项重要依据。对爆堆矿岩的块度大小与块度构成情况进行准确、可靠的定量描述 ,不仅可为验证、改进爆破工艺与参数 ,进而为改善爆破效果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而且也是开展爆破优化研究的重要技术基础。通常使用手工方法去评估爆堆矿岩的块度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爆破块度分布进行定量的评价。但这些方法还都存在着某些缺陷。而爆堆矿岩块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则可弥补上述诸方法的种种缺陷 ,近年来 ,该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笔者在总结各种测定爆破块度分布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和研究了当前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爆破块度方法。  相似文献   
705.
人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随着人们对人在整个安全系统中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 ,如何对人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笔者在综合论述了目前我国对机车乘务人员、起重机械作业人员、驾驶员以及电力运行人员的安全性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关人的安全性评价的定义 ,并提出如何建立人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以及对人的安全性评价的通用指标 ,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上述指标去评价人的安全性。为人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06.
石灰凝胶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在高硫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现有凝胶阻化剂防灭火机理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我国高硫煤矿采空区发火特点 ,研制出石灰凝胶阻化剂的配方 ,并对其防灭火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 ,确定了喷洒该种阻化剂的工艺过程及其应注意的问题。根据现场试验的测定数据表明 ,石灰凝胶阻化剂对高硫煤矿的防灭火效果好  相似文献   
707.
基于主逻辑图的安全风险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概率风险评估已成为研究复杂系统安全风险较为成熟的方法 ,其风险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故障树/事件树的 ,风险分析具有众多的静态特性。然而 ,大的复杂系统往往存在诸多动态因素 ,在风险研究需要考虑这些动态因素的情况下 ,基于传统故障树 /事件树的模型则难以提供支持。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基于主逻辑图的安全风险建模 ;主要介绍了主逻辑图的概念及其建模方法 ,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基于主逻辑图分析事故场景 ,对场景风险的量化评估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结合某核反应堆例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08.
铁路集装箱空箱安全高效调拨的计算机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集装箱安全运输的重要内容是确保集装箱运输的连续性 ,而集装箱空箱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调拨是铁路集装箱运输连续性的重要前提。为此 ,笔者提出了一种解决铁路路网上集装箱空箱调拨问题的计算机算法 ,该算法将此类问题视为一种特定的运输问题去求解 ,其目标是使得调拨集装箱的运输费用 (箱·公里 )最小 ,费用系数是两个相关站点的最短运输距离 ,并给出集装箱调拨的算例 ,实例证明了该算法是富有效率且可行性好 ,能够满足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高效、快速、便捷运输要求。  相似文献   
709.
Denitrification experiments have provided data showing the pitfalls and successes in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injection/extraction system in a sand and gravel aquifer. Experiments increase in complexity from continuous injection at one well to automated‐pulsed eight well injections. In both continuous and pulsed injection of organic carbon, 40 mg NO3‐N l?1 was reduced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of < 0.1 mg NO3‐N l?1 in the denitrification zones. Under continuous injection, accumulation of bacterial exudat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injection well resulted in injection well clogging within ten days. Periodic cleaning of the injection well and the adjacent gravel matrix was accomplished by using a tool developed to circulate a cleaning solution composed of 5 percent H2O2 and 0.02 percent NaOCl; but, biofouling could not be eliminated. In the later experiments, acetate became the carbon amendment because ethanol promoted more biomass development. A specialized pulse injection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to separate nitrate from acetate‐C and was successful in allevia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bacterial exudates without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nitrification system. Using pulsed injection, a maximum of 72 percent nitrate reduction was accomplished in the extraction well water, and denitrification was sustained for three months without clogging.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710.
Recovering dense nonaqueous‐phase liquid (DNAPL)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facing the remediation industry. Still,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recovering DNAPL is to physically remove the contaminants using comm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otal fluids recovery pumps, vacuum systems, and “pump‐and‐treat.” Increased DNAPL removal can be attained using surfactants to mobilize and/or solubilize the pollutants. However, very little is understood of the methods developed by petroleum engineers beginning in the 1960s to overcome by‐passed, low‐permeability zones in heterogeneous oil reservoirs. By injecting or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 viscous fluids in the subsurface, petroleum engineers caused increased in‐situ pressures that forced fluid flow into low permeability units as well as the higher permeability thief zones. Polymer flooding involves injecting a viscous aqueous polymer solution into the contaminated aquifer. Foam flooding involves injecting surfactant to decontaminate the high‐permeability zones and then periodic pulses of air to cause a temporary viscous foam to form in the high‐permeable zones after all DNAPL is removed. Later surfactant pulses are directed by the foam into unswept low‐permeable units.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DNAPL removal using surfactants but they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injection of bio‐amendments into low‐permeability zones still requiring continued remediation. Here we discuss the principles of mobility control as practiced in an alluvial aquifer contaminated with chlorinated solvent and coal tar DNAPLs as well as some field results.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