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368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248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1.
填埋场中亚硝酸还原酶测定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垃圾中的含氮化合物经一系列生物脱氮作用,最终使得填埋场中的氮素得以消减,在这一过程中亚硝酸还原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填埋场中的填埋垃圾为研究对象,在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填埋垃圾中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的最优条件为:垃圾样品风干温度25℃,2mL的1%NaNO2溶液和2.5 mL的1%葡萄糖溶液,抽气5 min,置于25℃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优化后的测定条件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27%,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72.
在好氧反应器中,将海泥通过海水和营养物质培养成新型的活性污泥,在处理含盐废水时有较好的活性和沉降性能,对这种新型的活性污泥我们称其为海洋活性污泥。通过10周的培养,海泥的污泥体积指数(SVI)从最初的19 mL/g升高到70 mL/g,对有机废水处理12 h后高锰酸盐指数(CODMn)降解率达到90%,氨氮降解率达到45%。在污泥培养时,营养物质投加频率为一日一次最有利于污泥的培养,又葡萄糖比淀粉更有利于污泥的培养。对于含盐有机废水的处理,海洋活性污泥也比传统活性污泥有优势,甚至对于含盐量6%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12 h后能达到CODMn降解率达为70%,氨氮降解率达到30%。当NaCl浓度高于6%,海洋活性污泥仍具有一定的活性,但仍能观察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海洋活性污泥具有比传统活性污泥更强的盐度变化抗性,甚至在低盐度下盐浓度变化时,海洋活性污泥的氨氮降解稳定性也优于传统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73.
采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气气浮—生物接触氧化—膜分离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采油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满足热采锅炉进水要求。该法可年处理废水1.3×105m3,产水率按50%计,年节约新鲜水和废水回灌费用共计77.88万元,年节水效益为21.71万元。  相似文献   
74.
共代谢条件下丁基黄药的生物降解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共代谢是降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了以丁基黄药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以及有共代谢基质存在下丁基黄药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共代谢显著提高了丁基黄药的降解率。在25℃条件下,以丁基黄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时,其降解率仅为43.1%;而利用葡萄糖作为共代谢基质,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0.20g/L时,振荡培养72h后丁基黄药的降解率可达65.2%;再加入微量的蛋白胨作为氮源后,丁基黄药的降解率可提高到73.5%;加入共代谢基质后微生物的适应期由原来的36h缩短至24h。共代谢是提高丁基黄药生物降解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采用截留分子量(MWCO)为5000 Dalton、1000 Dalton的聚砜超滤膜,MWCO为1 kDa的再生纤维素超滤膜;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曲拉通100(TritonX-100)、吐温80(Tween-80)、烷基多苷(APG)为表面活性剂,用胶团强化超滤工艺去除水中双酚A。研究了不同材质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表面活性剂浓度、膜操作压力、溶液pH和溶液中电解质等因素对该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SDBS对双酚A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80%以上。在H+和Na+存在的条件下,双酚A的截留率增加,透过液中SDBS浓度降低。SDB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可以提高双酚A截留率,降低透过液中SDBS的浓度,复配效果优劣顺序为Tween-80TritonX-100APG。  相似文献   
76.
各类超高效气溶胶净化系统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工作有效性现场检测手段,难以判断系统防护是否失效。根据超高效滤料过滤特性和测试原理,并在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对过滤效率测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大气气溶胶背景下,基于粒数浓度测量和使用发生的高浓度单分散气溶胶作为实验气溶胶的净化系统防护有效性现场检验测试技术及系统组成,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7.
污泥静态好氧发酵中堆体板结与通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污泥静态好氧发酵中板结对强制通风和发酵进程的影响,降低通风能耗,基于理论研究确定了压降为强制通风风量的决定性因素,并通过实验获取不同发酵阶段和强制通风条件下的堆体通风量和抗剪强度数据,分析堆体内板结的形成规律,通过计算验证板结的形成和消失对通风的影响,提出了需要改善通风的时间节点;然后基于风机的变频控制研究了风机功率变化对强制通风的影响。提出的通风解决方案采用阶段变频通风,实现了堆体温度和通风风量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8.
为降低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中的排气噪声,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声学特性模型,分析得到了其消声特性和传递损失曲线,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结构参数对消声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具有降噪能力,且对高频噪声消声效果明显好于低频噪声,平均消声量为20 dB左右;直径比和扩张管锥角是影响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消声特性的2个主要因素,适当选用小的直径比和扩张管锥角,有利于提高可旋转径向式微粒捕集器的消声性能。  相似文献   
79.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Cu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ZnCl2作为活化剂,使用功率640 W的微波照射4 min的方法制备改性玉米秸秆。考察投加量、pH、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量为0.2 g,pH为6,改性玉米秸秆对Cu2+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在8 h后达到平衡。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G<0,为自发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0.
Gong N  Shao K  Feng W  Lin Z  Liang C  Sun Y 《Chemosphere》2011,83(4):510-516
Adverse effects of manufactured nickel oxide nanoparticles on the microalgae Chlorellavulgaris were determined by algal growth-inhibition test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O nanoparticles had severe impacts on the algae, with 72 h EC(50) values of 32.28 mg NiOL(-1). Under the stress of NiO nanoparticles, C. vulgaris cells showed plasmolysis, cytomembrane breakage and thylakoids disorder. NiO nanoparticles aggregated and deposited in algal culture media. The presence of algal cells accelerated aggregation of nanoparticles. Moreover, about 0.14% ionic Ni was released when NiO NPs were added into seawater. The attachment of aggregates to algal cell surface and the presence of released ionic Ni were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toxic effects. Interestingly, some NiO nanoparticles were reduced to zero valence nickel 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alysis. The maximum ratios of nickel reduction was achieved at 72 h of expos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course of changes in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of treated C. vulgaris, implying that some proteins of algae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NiO nanoparticles to marine algae are reduced by aggregation and reduction of NiO. Thus, marine algae have the potential for usage in nano-pollution bio-remediation in aquatic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