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27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443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205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采用低温急速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制备了不同pH(9.0、7.0、5.0)原水在45.89mg·L-1(以Fe3 计,原水pH=9.0)或28.41mg·L-1(以Fe3 计,原水pH=7.0、5.0)投药量下混凝后形成的PFC-HA絮体的粉末样品,研究了它们的表面微观形貌和孔表面分形特征.SEM图像表明,PFC-HA絮体具有不规则的块、片状形貌,而且在原水pH=9.0或pH=7.0时形成絮体也存在簇状结构.3种样品对N2的吸附-脱附等温线上均存在滞后圈,但样品3的形状不同.它们的吸附量、BJH累积吸附孔体积与脱附平均孔径的大小顺序均为:样品3>样品2>样品1,即随原水pH的降低而升高,而且孔尺度分布曲线显示样品3的表面存在大孔.BET比表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它们不一致,且样品2的比样品3稍大,样品1的最小.基于分形FHH方程,采用吸附等温线和脱附等温线数据计算出样品1和样品2的孔表面分形维Ds数均在2.94左右,而样品3的均小于2.38.这些Ds值似乎不能完全表示出因孔表面粗糙性而导致的空间填充能力的大小,主要表达了3种样品的中孔甚至大孔的尺度分布引起的不规则性.本试验中采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3个样品Ds值大都超过3,它们已经失去了维数的实际意义;但样品3因其吸附-脱附等温线上的滞后圈接近圆桶式的A类,如果缩小分形标度区间,可以得到与分形FHH方程计算出的Ds接近的值.  相似文献   
912.
通过采集PFC-HA絮体的单个样品和拍摄它们的二维图像,研究了在不同混凝条件下絮体的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水pH的下降滞后了PFC-HA絮体的出现.原水pH≥7.0时,随着投药量的增加,PFC-HA絮体的分形维数D2(lgA-lgdL)和D3(lgV1-lgdL)随之降低,表明絮体的结构越来越疏松;而原水pH=5.0时,PFC-HA絮体的分形维数存在波动.在PFC的最佳投药量时,水力条件的优化可以提高HA的去除效果,但随着原水pH的下降,HA去除效果的提高程度也随之减小.在最佳水力条件下,PFC-HA絮体的粒度为数百微米,其分形维数值较大,表明絮体的结构较为密实.此外,PFC-HA絮体的粒度分布具有(类)分形特征,最佳水力条件下正的D.值表明絮体的粒度分布趋向平稳.在整个混凝搅拌过程中,PFC-HA絮体的分形维数的变化是与混凝的溶液化学条件、搅拌时间和分形维数类型有关,其D2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一过程中絮体结构先趋向密实,然后趋向疏松.而且慢速搅拌过程中絮体的尺度也是先增加后下降.  相似文献   
913.
广州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0年、1997年和2004年3个时相的Landsat TM数据,基于CART分析算法,提取广州森林分类信息.利用样方调查与同期TM数据的光谱响应数据,分别建立了阔叶林、针叶林、园地的逐步回归模型,计算了广州森林碳储量,绘制了碳密度分布图.结果表明,广州森林覆盖率1997年比1990年显著增加,而2004年比1997年略有减少.3个时期广州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分别为5.93×106t、7.07×106t、7.64×106t与22.1t·hm-2、22.7t·hm-2、24.7t·hm-2,均呈上升趋势.3个时期均有40%以上的森林碳密度低于25 t·hm-2,80%以上森林碳密度低于50t·hm-2;但总体趋势是低碳密度森林比重减少,高碳密度森林比重增加,森林碳密度结构朝良性发展.在广州碳储量估算的基础上,计算Moran I系数与Geary C系数,表明研究区森林碳密度3个时期都存在正的自相关性,且分布格局由随机离散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碳密度分布格局异质性进行分析,表明3个时期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差异不大,1997年略强于其它时期;空间结构上均属于高度相关;空间自相关因素是森林碳密度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从1990~2004年,相关尺度增加,引起空间异质性的随机因素所占比重减少,自相关因素所占比重增加.  相似文献   
914.
微污染原水预臭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强化混凝和臭氧氧化技术为核心建立了中试水处理设备,采用有机物表观分子量分级、树脂分级等手段表征了原水有机物及其THMFP特征;通过实验室试验和中试运行对预臭氧和强化混凝技术应用中有机物去除效果、消毒副产物THM的产生和消除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臭氧应用中可能形成的相关副产物甲醛、溴酸盐等对饮用水安全性影响的问题.结果表明:预臭氧-强化混凝处理效果较好,采用适当浓度的臭氧(如1.0mg·L-1)进行预氧化,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去除率,从常规混凝滤后水的33.7%提高到48%,有机物浓度降到1.385mg·L-1;THMFP总体去除效果从常规处理的131μg·L-1降至53μg·L-1;未出现甲醛、溴酸盐超标的问题,对余铝没有显著影响,安全性较高;但是,AOC含量比常规混凝和强化常规混凝升高,可能增进微生物的繁殖和对管网等的腐蚀,需要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915.
The effects of feed strength, hydraulic residence time (HRT), and operational temperatures on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 (SMP) 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A carrier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CABR) treating dilute wastewater was operated under a wide range of operational conditions, namely, feed strengths of 300-600 mg/L, HRTs of 9- 18 h, and temperatures of 10-28℃. Generally, SMP produc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eed strength and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t high temperature (28℃), SMP production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HRT. As the temperature was decreased to 18 and 10℃, the SMP production was at its peak for 12 h HRT. Therefore, temperature could b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MP production along with HRT. A higher SMP to 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SCOD) ratio was found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long HRT because of complete volatile fatty acid degradation. SMP accounted for 50%-75% of the SCOD in the last chamber of the CABR. As a secondary metabolite, some SMP could be consumed at lower feed strength.  相似文献   
916.
兰州市街道尘埃粒度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对2006年3月采集的兰州市街道尘埃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街道尘埃中颗粒物平均粒径范围在46.83μm-266.59μm,平均值为118.73μm;其中〉2μm的颗粒占总量的92%-99.5%,〈2μm的颗粒占10%以下。受地形因素影响,兰州市西部和东部地区粒径较粗,中间地段粒径相对较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风动能大的区域,尘埃主要以较粗物质为主;在风动能相对较弱区域,细颗粒和粗颗粒含量差别不大,而在风动能小的区域,街道尘埃主要以细颗粒物为主。由此可见,兰州市街道尘埃中的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由于风力和人为活动产生的土壤尘和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所共同贡献的;粒度分布特征受到风动力条件和物源(污染源)两方面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17.
DGGE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具有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和污染防治研究领域。介绍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重点介绍和讨论了DGGE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废气生物处理和固废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18.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给城市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了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全国各地都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定量考核。首先分析了现有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的不足,阐述建立竞争性评价模型的必要性。竞争性评价模型在指标集的取值范围内选取最优值建立一个虚拟最优城市,以虚拟最优城市为参照,引入优越指数概念,得出待评价城市的优越指数值,然后进行排序和评价。根据该模型对2004年全国18个计划单列市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合适的结果;最后总结了模型的特点及以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19.
Based on an idealized model, both the annual and the seasonal radon ((222)Rn) flux densities from the soil surface at 1099 sites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by linking a database of soil (226)Ra content and a global ecosystems database. Digital maps of the (222)Rn flux density in China were constructed in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 km x 25 km by interpolation among the estimated data. An area-weighted annual average (222)Rn flux density from the soil surface across China was estimated to be 29.7+/-9.4 mBq m(-2)s(-1). Both regio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222)Rn flux densities are significant in China. Annual average flux densities in the south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because of high soil (226)Ra content in the southeastern area and high soil aridity in the northwestern one. The seasonal average flux density is generally higher in summer/spring than winter, since relatively higher soil temperature and lower soil water saturation in summer/spring than other seasons are comm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920.
对我国开展大气VOCs监测的必要性、监测现状以及主要使用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大气VOCs手工与自动监测网络,主要采用预浓缩-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进行PAMS组分和TO-15组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13种醛、酮类组分分析。目前大气VOCs监测还存在数据质量、灵敏度有待提高,不同设备或方法监测结果一致性较差等问题。为此在VOCs监测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并尝试通过提高预浓缩装置除水和干扰物效率、提升进样量等多种手段提高监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