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4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2056篇
安全科学   384篇
废物处理   317篇
环保管理   377篇
综合类   3052篇
基础理论   889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848篇
评价与监测   234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25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566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71.
徐玖平  卓安妮 《灾害学》2011,(4):127-133
对汶川大地震国外非政府组织NGO的援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国外NGO—国内NGO—当地政府综合集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统筹优选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外部、集成内部、统筹环境、优选效益最大化模式,构建了国外NGO与当地政府综合集成模式框架。通过互反馈结构说明灾后重建工程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网络结构;并提出运行模式与实践框架;运用统筹优选的方法,分析了国外NGO、国内NGO、当地政府的关系及统筹优选图。  相似文献   
972.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涛  冯文凯  胥良  吕键 《灾害学》2011,(4):110-115
在对大量文献和典型矿山地质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出发,筛选出合理的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进行现状—预测—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并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3.
重大冰雪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选华  李芳 《灾害学》2011,26(2):130-137
针对重大冰雪灾害应急管理的复杂性,基于湖南冰雪灾害案例以及国内外自然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相关文献,提出了重大冰雪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结构。运用熵权法和群决策方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采用群决策方法获得专家群体对一级评价指标的综合偏好,形成评价城市的综合评价矩阵,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求出各个评价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排序向量。最后以湖南省冰雪灾害为案例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974.
张军  李旭  刘磊玉  李雨茹 《环境科学》2023,44(12):6921-6932
为探究某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中重金属对周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辐射环形法,以电厂烟囱为中心,布设31个农田土壤采样点.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土壤中10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基于地统计空间插值和AERMOD扩散模型对重金属空间分异情况和污染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PMF受体模型对重金属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①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ω(Pb)、ω(Mn)、ω(Zn)、ω(Cr)、ω(Ni)、ω(Cu)、ω(As)、ω(Co)、ω(Hg)和ω(Cd)的平均值分别为414.46、286.38、155.22、69.54、55.77、53.48、31.73、19.86、0.78和0.71 mg·kg-1,其中Hg、Pb、Cd、As、Zn、Cu、Co、Cr和Ni的含量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分别为背景值的26、19.36、7.88、2.83、2.23、2.49、1.87、1.11和1.93倍,元素Cd、Cr、Ni和Zn的高值区出现在电厂西北方向.②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均值为714.53,整体处于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并在千河火车站、石油天然气公司附近出现高值富集区,Hg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为520.92,处于极强的生态风险水平.③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的降尘源(32.16%)、工农业活动源(19.78%)、自然源(26.25%)和交通源(21.81%).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值均分布在距电厂1~2 km范围内,重金属含量在距离电厂1 km范围内较小,在1~2 km范围逐渐增大,大于2 km后又呈逐渐减小趋势.研究得出的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情况及富集特征,可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75.
选取2015年和2019年不同代表年份,结合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晴天、多云、霾)下,气溶胶辐射效应对整层大气透过率和地表入射太阳辐射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年份的差异.借助WRF-Chem模式模拟分析了重污染期间气溶胶辐射效应对垂直方向上气象要素廓线、边界层结构以及PM2.5浓度的反馈机制.结果表明:霾污染可导致大气透过率明显下降,春、秋、冬不同季节,霾污染导致中午大气透过率分别下降0.09,0.11和0.09.全年平均霾污染可导致大气透过率降低约15.5%.云量的增多也可导致大气透过率明显下降,多云天气下大气透过率相比晴天减小约22.4%.霾和云对大气透过率的影响还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当太阳高度角>60°时,霾污染导致大气透过率下降8.6%.随污染等级提高,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也越强,天津地区空气质量分别为Ⅰ~Ⅰ级时,中午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呈稳定下降趋势,依次为484,446,439,342,328和253W/m2.重污染期间,气溶胶辐射效应导致大气低层(250m以下)降温(0.8℃)增湿(3.8%...  相似文献   
976.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and their nitrated derivatives(NPAHs) attract continuous attention due to their outstanding carcinogenicity and mutagenicit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urnal variations, source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them in heating season, particulate matter(PM) were collected in Beijing urban area from December 26, 2017 to January 17, 2018. PAHs and NPAHs in PM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vi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  相似文献   
977.
伍玲丽  张旭  舒昆慧  张丽  司友斌 《环境科学》2019,40(6):2939-2947
为研究纳米银对土壤硝化微生物及其氮转化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方式,对不同剂量纳米银(10、50、100 mg·kg~(-1))和银离子(1、5、10 mg·kg~(-1))暴露下黄棕壤和水稻土硝化细菌数量、土壤酶活性、amoA基因丰度、NH_4~+-N与NO_3~--N含量变化以及土壤潜在氨氧化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和银离子暴露后,2种土壤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数量显著减少;土壤酶活性受到抑制,对脲酶的影响大于过氧化氢酶;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基因丰度均降低,对AOB基因丰度的影响大于AOA.在2种土壤中外源添加(NH_4)_2SO_4时,随着纳米银和银离子暴露剂量增加,土壤NH_4~+-N含量累积,NO_3~--N含量减少,氨氧化速率降低,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受阻.综上所述,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土壤硝化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影响铵态氮转化,且影响程度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78.
为探究北京地区大气PM2.5载带金属在城区和郊区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的差异,于2017年6~11月采集海淀和大兴两地的PM2.5日样本,分析PM2.5及其载带的13种金属浓度.利用PMF源解析方法对13种金属元素来源进行分析,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其中9种金属的健康危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城区PM2.5及Cr、Co、Mn和Ni等10种金属浓度与郊区均有显著差异(P<0.05).源解析结果发现,城区和郊区均可解释为4个源,但来源略有不同,占比亦有差异.城区的为机动车源(51.2%)、燃煤来源(19.1%)、扬尘来源(19.3%)和燃油来源(10.4%);郊区的为机动车源(47.9%)、燃煤来源(22.6%)、扬尘来源(20.2%)和电镀来源(9.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城郊各金属HQ值均小于1,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城区中Ni和Pb,郊区中Cd、Co、Ni和Pb可忽略致癌风险,而城区的As(2.77×10-5)、Cd(2×10-6)、Co(1.76×10-6)和Cr(Ⅵ)(7.88×10-6),郊区的As(8.34×10-6)和Cr(Ⅵ)(4.94×10-6)的R值介于10-6与10-4之间,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979.
恶臭是一种感觉公害,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安宁舒适,其中含硫恶臭气体是最为典型的一类,目前恶臭物质的治理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为了达到理想的去除效果,该文在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上,协同由2种不同基体上沉积有纳米二氧化钛的催化剂降解硫化氢废气,分别采用单独DBD放电、协同催化的一段式、两段式系统研究了不同参数(输入电压、气体流量、初始浓度)对硫化氢废气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在单独低温等离子技术及其协同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系统中臭氧、二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对降解途径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 表明:随输入电压增大,以及在污染气体初始浓度和流量较小时,反应器对硫化氢气体的去除效率增大;协同催化剂的反应系统中硫化氢去除效果明显增强,且副产物减少.  相似文献   
980.
To investigate the air quality chan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we analyze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ix criteria pollutants in nine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using ground-based data and examined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ackward trajectory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responses. Concentrations of PM2.5, PM10, NO2, SO2 and CO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by 18%–45% (30%–62%), 17%–53% (22%–39%), 47%-64% (14%–41%), 9%–34% (0%–53%) and 16%-52% (23%–56%) during Lockdown (Post-lockdown) period relative to Pre-lockdown period. PM2.5 pollution events occurred during Lockdown in Beijing-Tianjin-Hebe (BTH) and Middle and South Liaoning (MSL), and daily O3 concentration rose to grade Ⅱ standard in Post-lockdown period. Distinct from the nationwide slump of NO2 during Lockdown period, a rebound (~40%) in Post-lockdown period was observed in Cheng-Yu (CY), Yangtze River Middle-Reach (YRMR),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and Pearl River Delta (PRD). With slightly higher wind speed compared with 2019, the reduction of PM2.5 (51%–62%) in Post-lockdown period is more than 2019 (15%–46%) in HC (Harbin-Changchun), MSL, BTH, CP (Central Plain) and SP (Shandong-Peninsula), suggesting lockdown measures are effective to PM2.5 alleviation. Although O3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ockdown, its increment rate declined compared with 2019 under similar sunlight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Additionally, unlike HC, MSL and BTH, which suffered from additional (> 30%) air masses from surrounding areas after the lockdown, the polluted air masses reaching YRD and PRD mostly originated from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joint region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