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3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1619篇
安全科学   654篇
废物处理   68篇
环保管理   344篇
综合类   3645篇
基础理论   707篇
污染及防治   281篇
评价与监测   247篇
社会与环境   325篇
灾害及防治   18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2.
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与利用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城市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将在2020年前使该市的城市污水厂污泥产生量从现状的85tDS/d增长至1300-1500tDS/d,将形成可观的污泥消纳压力。预期了该市的污水污泥产生状况,以现有污水污泥处置与利用技术为基础,测算了可行的污泥处置与利用方向及相应的容量,以及满足容量利用的前处理要求。以此为基础,推荐了适宜的容量利用方案,并建议以生物稳定化干化处理为污泥处置与利用前的改性处理步骤,且可在适当的条件下增加厌氧消化环节,提高处理体系的水平与容量宽余度。此污泥处理与利用体系可达到污泥消纳运行的柔性化和可靠性,兼具环境安全性与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3.
厘清喀斯特地区非遗分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盘点资源现状,客观了解区域文化产生过程,以提高非遗的管理、保护与开发水平.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贵州9个地州市10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结构层次分明,民俗类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与传统美术类相对稀缺;(2)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以贵阳市和黔东南州为双核心,中部和东部集聚明显,西部地区分布较少;(3)贵州省近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海拔1400 m以下的喀斯特低山、中低山区域,曲艺类占比最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技艺两类分布与主要河流流域拟合较好,民间文学类与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较高;(4)地形地貌、水系、文化、交通、经济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喀斯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索系统性、大尺度的山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路径,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构建山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山体生态功能评价,划分山体生态功能分区,制定山体生态修复与提升方案,建立了以“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区域山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法。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山体面积占比约37.26%,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分布;山体生态功能高度和中度重要区占比达85%,是山体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区域;研究区可划分为山体生态保育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游憩协调区等8类分区,分别执行相应的管控措施;统筹保护与发展需求,制定了速生桉种植调整、山体群落结构优化、生态游憩带构建、受损山体生态修复等山体修复提升规划方案。区域山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应协调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发展需求,统筹山体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分区、分类制定方案。

  相似文献   
105.

对我国粉煤灰管理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及有关标准进行了梳理,结果显示,现行生态环境标准中尚无专门针对粉煤灰的污染环境防治技术标准,粉煤灰的环境管理中适用的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相关标准,且标准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全。粉煤灰在产生、收集、运输环节还缺乏污染环境防治技术标准,也缺乏针对粉煤灰各综合利用方式的污染环境防治技术标准,不利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控。目前,粉煤灰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需要在全过程管理环节以及促进综合利用、污染防治、风险防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6.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和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及其周边氮磷营养盐过量富集,导致湿地物种组成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萎缩、湿地结构和功能受损等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湿地的生态保育和建设项目控制,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相对较晚,生态保育和调控的理论及技术手段急需提升。湿地营养物基准是营养物在湿地中产生的生态效应不危及湿地水生态系统和或下游水体功能和用途的最大可接受浓度或限值,基准指标包括原因变量(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浓度)、生物反应变量(生物量)和支持变量(水文、传导率和粒度等)。湿地营养物基准是湿地富营养化识别、评价、管理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下游水体营养物负荷,保护下游水体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7.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建立规模化养猪场系统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对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找出降低环境影响的方法。研究了四个环境影响类型:能源消耗、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和环境酸化,得出各类型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8.38×10-3,1.91×10-3,9.80×10-3和2.01×10-2;将系统生命周期分成饲料原料生产、生猪饲养和废物处理三个环节,得出各环节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2.52×10-2,1.23×10-2和2.71×10-3。结果表明,饲料原料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最大,因此,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并在生产过程中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是控制规模化养猪场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8.
填埋场内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分布对迁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杭州市天子岭填埋场为例,对不同深度填埋层中的重金属总量、重金属迁移率和重金属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填埋层中的重金属总量是土壤背景值的数十倍,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是重金属的迁移率却很低.另外,重金属迁移率与可交换态含量相关;Cd,Cu,Pb,Cr,Ni和Zn在填埋层中均以残渣态为主,填埋场中重金属都得到了有效固定,迁移性很差;各元素的易还原态与难还原态是重金属除残渣态之外主要的结合态(除Cr),铁锰氧化物循环是控制填埋场中重金属转化行为的主要机制之一;Cu的酸可溶态与易还原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cu这两种形态的转化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9.
固硫生物型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出生物型煤的生产工艺流程,对型煤和生物型煤的固硫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试验生产出固硫性能优良的生物型煤,为中国煤能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0.
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珠江流域各主要环境介质中不同形态碳含量的分析和计算,得出该流域0~1.0m范围内土壤碳库的存量为1.36×1013kg,占中国陆地碳库总量的9.51%,全球碳库总量的0.907%;流域净碳输入量为4.141×1010kg/a,碳通量912.74kg/(hm2·a),初步计算表明珠江流域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碳汇区。另一方面,人类活动造成流域内有机碳的大量流失,其中,水土流失损失的碳8.01×109kg/a,植物收割及森林砍伐从土壤-植物系统中携带出的有机碳高达6.26×1011kg/a,这将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因此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存储是提高本流域土地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