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1篇
  免费   1111篇
  国内免费   2409篇
安全科学   1255篇
废物处理   154篇
环保管理   658篇
综合类   5792篇
基础理论   1204篇
污染及防治   603篇
评价与监测   541篇
社会与环境   604篇
灾害及防治   28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495篇
  2020年   571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382篇
  2017年   405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663篇
  2011年   695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湿地植物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不同类型湿地植物如凤眼莲、荇菜、稗草、黑藻、皇竹草、美人蕉等,引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在湿地组合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盆栽实验发现,虽然植物对污水N、P营养元素的直接去除率分别只有14.0%~59.4%和8.6%~55.2%,但植物通过过滤、截留及加强有机物降解转化的作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使水体N、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65.4%~83.8%和43.5%~69.5%。将植物引入组合处理系统,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水体TN、TP和COD月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0.4%、74.3%和81.3%。与常规生化处理系统相比,处理效果大为增强,生化反应的能耗相对减少,出水水质较稳定,使湿地组合系统成为一种去N除P,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52.
文章主要研究模拟高放废液加入沸石预处理经碱矿渣水泥固化后Cs+的浸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含Cs+高放废液固化体中加入沸石,能使Cs+浸出率降低";两步法"掺入沸石固化体抗Cs+浸出性能更有所提高;pH值升高Cs+的吸附比增大。  相似文献   
953.
丁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丁草胺在三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吸附特性曲线,采用批量平衡法,用三种土壤对丁草胺进行吸附,并通过改变三种土壤的投加量、温度和pH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丁草胺在三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大约为12h,以快速吸附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呈正相关,土壤的投加量越大固相中的吸附量也越大,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影响并不明显;碱性条件不利于土壤对丁草胺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954.
芽孢杆菌与硝化细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为实验菌种,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各项水质因子(pH、DO、NH4+-N、NO2--N、COD)进行控制或处理。结果表明,经投加微生物菌液处理的养殖废水水质均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可以降低废水的COD和NO2--N浓度,出水COD浓度小于100mg/L,NO2--N浓度小于0.6mg/L,COD去除率分别为67.97%、70.16%,NO2--N去除率分别为99.28%、99.51%;硝化细菌可以将废水NH4+-N和NO2--N的浓度降低到0.6mg/L以下,去除率分别为99.38%、81.44%;而菌液的投加对养殖水体的pH值影响不明显。三种微生物在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作用上各有特点,可为形成共生长效的养殖水产环境修复微生物种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55.
采用动态吸附法研究了323K和353K下CS2与惰性混合气体在硅胶上的吸附性能,并采用多个模型方程对数据进行了回归。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满足Langmuir-Freundlich方程。采用较温和的再生条件,在413K时考察了再生吹扫氮气气体总量对硅胶吸附容量的影响,氮气流量300mL/min,吹扫20~25min时较为适宜,硅胶损耗很小,硅胶多次再生的穿透吸附容量较为稳定。研究了吸附压力对CS2穿透性能的影响,CS2分压越大到达穿透点的时间越长。研究结果为工业采用硅胶预脱除含CS2气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环保新技术具有能耗低、使用便利、不产生副产物等优点,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处理VOCs、氮氧化物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该技术应用于治理废气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7.
UASB反应器处理精制棉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波  黎敏聪 《环境科技》2009,22(1):30-32
采用颗粒污泥接种UASB厌氧反应器处理精制棉生产废水,对其可生化性及能降解程度进行研究。通过近1个月的运行可知:在进水CODCr质量浓度为5000—6000mg/L,HRT为24h,容积负荷在4.5~6.2kg/(m3·d)的范围时,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稳定保持在70%~80%的范围内,并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58.
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BP算法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具体介绍了BP算法过程。在此基础上,以都安石漠化预警分析为例,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石漠化预警模型的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石漠化预警分析,确定石漠化危险性指数,并把分析的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来表现,从而验证石漠化预警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9.
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文新  胡璟  陈江麟  范永胜  陶澍 《环境科学》2008,29(5):1336-1341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凋查数据,确定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35%以上的站点,物种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15 000 ng/g),大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二类标准(50 000 ng/g).在威海、大连湾和胶州湾出现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少数相对高值站点(300 ng/g左右),而其它大多数站点贝类体内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含量都较低.中、高环组分占优指示近岸海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解过程;二丁基酞酸酯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是酞酸酯的主要组分.在所有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的含量普遍很低(<10 ng/g).贝类体内DDTs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10 ng/g)的站点大部分集中在南黄海沿岸,海州湾内一站点已超出第二类标准(100 ng/g),而组分以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在所有站点的贝类体内都有p,p'-DDT检出,尤其在北黄海的大连湾和蓬莱附近海区(比例高于50%),指示周边地区存在潜在的DDT输入源.据此,大连湾、威海、胶州湾沿岸贝类体内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胶州湾、海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DDTs含量较高,这些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而大连湾、蓬莱近岸可能的DDT新输入对底栖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960.
Pd-Ni/GC电极电化学还原水中三氯甲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治荣  李保华  胡翔  石敏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08,29(5):1249-1254
通过电沉积法在玻碳板(GC)电极上负载钯镍双金属,并利用正交实验对其进行循环伏安(CV)研究. CV结果表明,钯镍双金属比钯、镍单金属具有更大的氢吸附峰值,可以在- 500 mV(以Hg/Hg2SO4 为参比电极)左右获得- 24.83 mA的氢吸附峰.扫描电镜分析(SEM)表明,镍的加入改变了钯颗粒在GC表面的分布形态,钯镍双金属颗粒形貌明显不同于钯、镍单金属颗粒,钯镍双金属颗粒粒径介于钯、镍单金属颗粒粒径之间.实验考察了脱氯电流、脱氯时间对三氯甲烷去除率的影响.三氯甲烷的去除率随脱氯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随脱氯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d-Ni/GC电极在0.5 mA、180 min的脱氯条件下对三氯甲烷的去除率为42.53%.可以推测,随着脱氯时间的继续延长,三氯甲烷去除率可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