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8篇 |
免费 | 2308篇 |
国内免费 | 206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48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548篇 |
综合类 | 5691篇 |
基础理论 | 127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586篇 |
评价与监测 | 396篇 |
社会与环境 | 504篇 |
灾害及防治 | 3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6篇 |
2023年 | 324篇 |
2022年 | 586篇 |
2021年 | 532篇 |
2020年 | 681篇 |
2019年 | 467篇 |
2018年 | 485篇 |
2017年 | 508篇 |
2016年 | 421篇 |
2015年 | 425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471篇 |
2012年 | 597篇 |
2011年 | 601篇 |
2010年 | 527篇 |
2009年 | 504篇 |
2008年 | 455篇 |
2007年 | 492篇 |
2006年 | 479篇 |
2005年 | 371篇 |
2004年 | 270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对珠江三角洲同沙水库19个表层水样中PFOA和PFOS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两种化合物在同沙水库中的污染现状.同沙水库表层水体中PFOA和PFOS浓度范围分别为2.15—26.70 ng·L-1和nd—44.85 ng·L-1,其中库区中两种化合物的平均浓度要略高于入库支流.入库支流中PFOA和PFOS相对百分含量与库区相比,波动幅度较大,说明入库支流受到工业活动影响更明显.水库中一些点位PFOA和PFOS含量较为突出,其原因可能与周围的各种工业活动以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水体相比,同沙水库中PFOA和PFOS含量水平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而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2.
基于2010—2015年连续对洞庭湖3个主要湖区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和Cr等重金属含量分析,对洞庭湖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对数衰减模型评价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Cr > Pb > Cu > As > Cd > Hg,Cd、Cr和Pb的含量年际变化变幅较大,Hg、Cu和As则较小.地积累指数值(Igeo)和单因子生态风险值(Eir)表明Cd和Hg是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污染物;从产生可以观察到毒性效果的最大可能性(Pmax)来看,Cd是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首要潜在水生生物风险毒性因子.综合地累积指数值(Itot)、总潜在生态风险值(RI)和预测的水生生物毒性比率(Y)的评价结果表明,在2010—2015年期间全湖重金属呈重度污染,面临重度潜在生态风险并可能具有产生水生生物毒性的风险,其各子湖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及潜在水生生物毒性水平排序为南洞庭湖 > 东洞庭湖 > 西洞庭湖;从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来看,在2014—2015年期间全湖及其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两个湖区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及潜在水生生物毒性水平都要比2010—2013年降低,西洞庭湖区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及潜在水生生物毒性水平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3.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雪冰中痕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污染程度,对2013年4-5月采自求勉雷克、煤矿、玉珠峰、小冬克玛底和古仁河口冰川的表面样和雪坑样进行消解处理,并利用高分辨扇形磁场等离子体质谱仪(ICP-SFMS)测试了样品中19种痕量元素(Al、As、Ba、Co、Cr、Cs、Cu、Fe、Li、Mn、Mo、Pb、Rb、Sb、Sr、Ti、Tl、U、V)的总浓度.通过对5条冰川表面样进行空间对比,发现痕量元素在唐古拉山以北的求勉雷克、煤矿和玉珠峰冰川中浓度较高,在3条冰川中元素浓度的平均值在0.05 ng·g-1(Tl)—6579.62 ng·g-1(Al)之间,痕量元素在唐古拉山小冬克玛底冰川及唐古拉山以南的古仁河口冰川中浓度较低,在小冬克玛底冰川中元素的浓度介于0.004 ng·g-1(Tl)—103.44 ng·g-1(Al)之间,在古仁河口冰川中元素的浓度介于0.006 ng·g-1(Tl)—361.83 ng·g-1(Al)之间.计算痕量元素总浓度的富集系数(EF)表明,在5条冰川雪冰中的V、Mn、U、Ba、Rb主要来自于地壳粉尘,Sb、Mo、Pb、Cu、As在一些冰川雪冰中具有明显或较为严重的污染(EF≥5),这5种元素可能来自于有色金属冶炼、交通排放、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利用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表明,5条冰川在非季风时期主要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其中求勉雷克、煤矿和玉珠峰冰川中的痕量元素主要来自中亚及新疆等地,小冬克玛底和古仁河口冰川中的痕量元素则主要来自于南亚及青藏高原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4.
采用室内水培实验, 通过改变溶液中pH值及主要阳离子(Ca2+、Mg2+、Na+和K+)浓度研究锌对水稻的毒性,建立了Zn对水稻根伸长毒性的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研究结果表明,增加Ca2+、Mg2+和H+的活度均可以减缓Zn2+对水稻根伸长的毒性,而增加Na+、K+的活度对Zn2+的毒性影响不大;在低pH(4.5-6.0)条件下,主要是Zn2+对水稻根伸长产生毒性,在高pH(6.5-8.0)条件下,Zn2+和ZnOH+是主要的致毒形态.根据生物配体模型理论估算的Zn2+、ZnOH+、Ca2+、Mg2+和H+的生物配体络合的平衡常数分别为:lgKZnBL=4.97、lgKZnOHBL=5.30、lgKCaBL=2.96、lgKMgBL=3.30和lgKHBL=5.21.根据各平衡常数计算可得,当Zn结合水稻的生物配体位点达到73%之后,水稻根伸长的抑制率达50%(即f50=73%).利用上述参数建立的生物配体模型预测的EC50值均在实测值的2倍变化范围之内,表明生物配体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锌对水稻根伸长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55.
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在环境中的浓度和行为受到环境监测与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环境基质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水平低,环境基质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十分复杂.环境基质有机标准样品能够对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保证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可靠性的计量工具.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土壤、沉积物、大气颗粒物和水基质有机标准样品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大气颗粒物和水基质有机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根据目前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的需求,提出了未来环境基质有机标准样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6.
2011年8月-2012年7月间于东莞市生活区(NC)点和工业区(ZT)点采集大气PM10/PM2.5/PM1样品,并检测分析了颗粒物上的多环芳烃(PAHs)和正构烷烃。粒径分布结果显示,PAHs和正构烷烃均主要富集在PM1上,而正构烷烃富集程度更高。PAHs环数分析结果显示,PM1中主导PAHs为6环,PM1~2.5和PM2.5~10中则为4环。利用特定比值法分析PAHs来源,结果表明,生活区NC点大气颗粒物中PAHs主要来自汽油车尾气、天然气燃烧、燃煤源和烹饪源,而工业区ZT点则主要来自柴油车尾气、燃煤和木材燃烧。通过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植物蜡贡献率等方法分析正构烷烃来源,结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烧是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主要贡献源,其次是高等植物蜡排放,贡献率约为10.9%~28.9%。化石燃料燃烧源贡献率对PM1的贡献率明显较PM1~2.5和PM2.5~10高。 相似文献
157.
实验从焙烧温度、使用寿命考察了MoO3/ZrO2-TiO2催化剂催化水解HCFC-22的性能。实验同时考察了水解温度、水蒸气浓度等反应条件对HCFC-22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0℃焙烧的MoO3/ZrO2-TiO2固体酸催化剂在催化水解温度为330℃,水蒸气浓度为76.58%时对1.00 cm3·min-1的HCFC-22的降解率可达到96.21%,主要降解产物为CO、CO2、HF、HCl和少量CHF3。且该MoO3/ZrO2-TiO2催化剂在连续反应60 h后HCFC-22的降解率仍保持在82.00%以上。XRD表征表明,MoO3/ZrO2-TiO2催化剂的主要结构为四方晶相的Zr(MoO4)2掺杂锐钛型的TiO2。 相似文献
158.
针对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为了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使用热重分析仪对其典型组分:塑料、骨头及难降解生物质,进行了单独及混合热重(TG)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难降解生物质(BRB)、骨头等生物质类物质失重温度较低,最大失重率温度分别为325和341℃,塑料的失重温度较高,最大失重率温度在475℃;通过对混合物料的热重曲线和动力学分析,在较低温度(400℃)状态下,二者在热解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含有3种组分的实际物料在166~361℃条件下热解过程符合二维相界反应(函数为2(1-α)1/2);而在361~550℃热解符合三级动力学反应(函数为(1-α)3),在整个温度阶段(166~550℃)中的实际活化能低于模拟活化能(59.69-1),表明3种物料混合热解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9.
根据云南省酸雨特点配制模拟酸雨溶液,考虑时间、pH值两个因素,采用浸泡的试验方法,研究酸雨作用下云南红土抗剪特性变化,最后对酸雨-红土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酸雨浸泡降低了红土的抗剪强度及其特征参数.酸雨pH越小,浸泡时间越长,红土抗剪强度折减越多;抗剪强度及其特征参数随pH值增大而波动增大,质量随pH值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浸泡第1 d时,红土抗剪强度及其特征参数折减幅度最大,之后随浸泡时间增加而波动变化,质量随浸泡时间增加而波动减小;为解释上述几个结果,特对酸雨-红土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分析,将其归结为酸雨-红土物理作用、酸雨-红土化学作用、酸雨-红土盐类溶解、置换、结晶等. 相似文献
160.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在具有3个格室的ABR中进行连续流实验,分别在有无四环素的条件下运行,定期采集反应器内各格室产生的气体和活性污泥样本,分析氢气甲烷产量的变化,并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组成情况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四环素对污水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环素的添加能使氢气产量增加,四环素对产甲烷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大;Illumina MiSeq测序获得反应器内的序列为16个属,其中,密螺旋体属(Treponema)、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 W22对四环素具有一定耐药性,反应器内部分微生物在四环素长期污染下耐药性发生改变;添加四环素前后系统中物种组成具有较大差异,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格室间物种相似性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