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2篇
  免费   1090篇
  国内免费   2303篇
安全科学   944篇
废物处理   97篇
环保管理   551篇
综合类   5498篇
基础理论   1009篇
污染及防治   233篇
评价与监测   389篇
社会与环境   502篇
灾害及防治   302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440篇
  2020年   659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605篇
  2010年   541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 研究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与2,4,6-三硝基甲苯(TNT)、2,4-二硝基苯甲醚(DNAN)、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3种低熔点、高挥发性含能材料混合后的热安定性及相关性质.方法 将HMX与3种低熔点含能材料按照质量比1:1进行混合,采用动态测压热分析法(DP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相似文献   
972.
2006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   总被引:17,自引:17,他引:0  
简要统计了2006年3-4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25起,包括沙尘天气13起,污染事件64起,地震13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7起,虫害3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25起.对沙尘和污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3.
长三角和珠三角土壤中汞的化学形态、转化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汞的积累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选择10个代表性农业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汞的化学形态、积累过程中形态的转化及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表明,当无外源汞加入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汞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形式存在.但随着汞加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汞显著增加,增加程度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pH是影响土壤汞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其对土壤汞的吸附、解吸、形态转化和存在形态均有很大影响.土壤酸化可促进土壤汞的释放,加剧对环境的危害,防治土壤酸化也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汞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974.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了河南禹州全新世YPC黄土-土壤剖面Zn、Cu、Co、Ni、Nb、Pb、V、Cr、Mn、Ti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在黄土堆积期,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都很低,变化幅度也很小,可作为衡量古土壤层成壤改造的背景值.在全新世古土壤和现代表土中这些元素含量却大大增加,说明在温暖湿润的时期,成壤改造使易溶易迁移元素的淋失导致重金属元素的相对富集.而Pb含量从8cm深度处向上急剧增加,增幅达60%,这是大气污染物沉降积累的客观记录.  相似文献   
975.
镉处理对大豆幼苗生长及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测定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Cd2+处理对大豆幼苗生长及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浓度Cd2+处理对大豆幼苗地下部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的合成有抑制效应,对地上部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的合成具有低浓度下的刺激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抑制效应;对地下部、地上部玉米素(Z)和脱落酸(ABA)的合成均有刺激效应.②Cd2+处理84h对大豆幼苗根系活力、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合成有刺激效应,对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无影响.③Cd2+处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具有低浓度下的抑制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激活效应,且随着Cd2+浓度的增加激活效应逐渐加强.④短时间、低浓度Cd2+胁迫可刺激大豆幼苗的生理活性,以Cd2+处理浓度为0.50 mg/L时,大豆幼苗根系活力最大,IAA和GA3含量最高,POD活性最低,植物生理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976.
耕作制度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 a田间原位测定,研究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和不同耕作制度对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a只种1季中稻冬季灌水休闲的冬灌田(PF),在水稻生长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21.44±1.77)mg·(m2·h)-1,非水稻生长期为(3.77±0.99)mg·(m2·h)-1,分别大大低于以前文献报道的在西南其它地方观测值;全年CH4排放量以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为主,非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仅占全年总排放量的23.2%.冬灌田N2O排放通量年均值为(0.051±0.008)mg·(m2·h)-1,且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仅占全年总排放量的8.1%.在采用水旱轮作制后,冬灌田CH4排放量大大降低,稻-麦轮作(RW)和稻-油菜轮作(RR)全年CH4排放量分别为PF的43.8%和40.6%.但冬灌田改为水旱轮作制后,N2O排放量显著增大,RW和RR的N2O年排放量分别是PF的3.7倍和4.5倍.综合考虑冬灌田在采用不同耕作制度后排放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无论是短时间尺度还是长时间尺度,采用3种耕作制度全年所排放的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都为:PF RW≈RR.在20a、100a和500a时间尺度上,PF分别约是RW和RR的2.6、2.1和1.7倍.冬灌田改为水旱轮作制度后能大大减少CH4和N2O所产生的综合GWP.  相似文献   
977.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EVA/CSM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EVA与CSM的混合比率、CSM交联及不同阻燃体系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阻燃剂之后,复合材料都具有很好的阻燃性能,其中使用Sb2O3/氯乙醇混合阻燃体系,阻燃效果最好,且复合材料交联后,阻燃性能会进一步增强.同时研究了各种因素,如交联、混合比率和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收缩率的影响.当CSM含量较高或拉伸温度处于室温,收缩率都较好;而交联前,加入阻燃剂会使复合材料收缩性能降低;反之,交联后使之增加.  相似文献   
978.
2006年7-8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2,他引:0  
统计了2006年7-8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279起,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这些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55.91%,其次是矿业事故(22.22%)、爆炸事故(9.32%)、其他事故(5.73%)、毒物泄露和中毒(4.66%)、火灾(2.15%).279起事故共死亡1 253人,伤1 519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27%、矿业事故26.74%、爆炸事故11.65%、其他事故4.79%、火灾2.39%、泄露中毒2.15%;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3.59%、泄露中毒17.38%、爆炸事故14.42%、矿业事故10.73%、其他事故2.63%、火灾1.25%.  相似文献   
979.
稻田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水稻生长季基肥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后季麦田N2O排放及年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化肥处理)相比,施用菜饼加化肥(菜饼处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量无影响;施用小麦秸秆加化肥(小麦秸秆处理)导致后季麦田的N2O排放量减少15%;施用牛厩肥加化肥(牛厩肥处理)和猪厩肥加化肥(猪厩肥处理)分别增加29%和16%.就稻麦年轮作生长季总体而言,菜饼、牛厩肥和猪厩肥处理稻麦生长季N2O排放总量较化肥处理分别增加6%、17%和7%,然而,小麦秸秆处理N2O排放总量减少16%.20a或500a时间尺度上各处理稻田CH4排放和该轮作周期水稻和小麦生长季N2O排放的总GWP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菜饼处理>小麦秸秆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化肥处理或菜饼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小麦秸秆处理>化肥处理.单位产量的GWP以作物残体处理最高,农家肥其次,化肥处理最低.因此,稻田基施不同种类有机物料都相应地增加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980.
公交柴油车道路排放特征的实测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GPS和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测量了上海市公交车行驶工况和公交柴油车在市区道路上的排放状况.该研究共获得193400组公交车行驶工况数据,累计测量里程820 km,排放数据75420个.测量结果显示,上海市公交车平均车行速度14 km·h-1,最高车速为60 km·h-1;市区公交车平均车行速度14 km·h-1,最高车速小于60 km·h-1,市区公交车的怠速时间比在25%以上.被测公交柴油车的CO、THC和NOx平均里程排放因子为(3.41±0.86)、(1.95±0.47)和(4.56±0.99) g·km-1,与陈长虹等人2005年提供的卡车3和卡车5的排放状况相近.测量结果还显示,被测车辆进出站时单位里程排放量是正常行驶条件下的10倍.此外,在交通高峰期或拥堵期,车行速度降低至0~5 km·h-1时,被测公交柴油车的CO、THC和NOx平均里程排放因子升高至17.49、6.68和15.85 g·km-1,是平均车速时候的5.13倍、3.4倍和3.48倍,车辆排放污染将明显加剧.测量结果说明,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减少车辆拥堵,不仅可以提高公交车运行效率,而且也是降低公交车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