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287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2015~2017年上海郊区大气新粒子生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上海郊区2015~2017年期间大气新粒子生成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结合气象要素、气态污染物和PM_(2.5)化学组分等数据,分析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特征.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天(NPF)为172 d,占有效天数(942 d)的18. 3%;其中典型新粒子生成天(Event)和新粒子增长-缩小天(Shrinkage)分别为150 d和32 d;NPF天占比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高温低湿、太阳辐射强、风速大和降雨量少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新粒子生成;南风、西南风和西风期间Event天占比高,气团主要来自环太湖流域植被覆盖和农业种植区,而Non-NPF和Shrinkage天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到东南风.与非新粒子生成天(Non-NPF)相比,Event天各季度SO_2和O_3均高,表明气态硫酸和光化学反应为新粒子生成的关键因素; PM_(2.5)浓度并不均低于Non-NPF天,但PM_(10)值均更高,可能与多相光催化反应有关.Shrinkage天除O_3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最低,较低的气态前体物导致新粒子增长程度有限.PM_(2.5)化学组分显示,Event天NH_4~+、SO_4~(2-)和NO_3~-无机组分秋季平均浓度高于Non-NPF天,其他季节则相反;有机碳各季节平均浓度均高于Non-NPF天; Shrinkage天各组分浓度最低,但春、夏、冬季有机碳占比均高于Non-NPF天;因此有机物在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及增长过程中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72.
东北湖区典型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东北湖区湖泊生态安全,在山口湖流域水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对山口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2014年山口湖水体氮、磷、有机物质量浓度较低,各月营养水平存在较大波动:3月冰封期ρ(TN)、ρ(TP)和ρ(CODMn)最低,分别为0.681、0.022、6.31 mg/L;5月冰层溶解时ρ(TN)和ρ(CODMn)最高,分别为1.771、8.27 mg/L.在3条入湖河流中,长水河受生活源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ρ(TN)年均值为2.244 mg/L,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限值;南水河污染较轻,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1.061、0.059 mg/L;土鲁木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最轻.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除5月外,2014年山口湖水体总体上处于GB 3838-2002 Ⅲ类水质.③1988-2014年山口湖陆域生态系统处于优秀状态,但健康指数由1988年的90.06降至2014年的87.63,森林覆盖率下降、农田比例增加是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下降的主要原因.④2014年山口湖流域生态安全指数值为72.61,处于较安全状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入湖污染物未有效控制、透明度低、水产品供给指标功能较差、污染物处理能力差是影响山口湖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需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加强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控制污染物入湖量,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提高山口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73.
在以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进水含有硝态氮的缺氧-好氧SBR脱氮除磷系统中,研究了投配亚硝态氮对该乳酸发酵系统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投加亚硝酸盐的浓度分别为2、5、10 mg·L~(-1)时对系统的缺氧吸磷及好氧吸磷都产生了抑制作用,缺氧阶段的释磷量和释磷速率随进水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亚硝酸盐对缺氧期液相中乳酸和污泥中糖原的积累都有明显的影响,当亚硝酸盐浓度由0 mg·L~(-1)升至10 mg·L~(-1)时,乳酸浓度由14.06 mg·L~(-1)下降至1.56 mg·L~(-1),相反污泥中糖原的含量从235.69 mg·g~(-1)上升至272.97 mg·g~(-1)(以VSS计,下同),并且在好氧阶段糖原的消耗量增加,污泥的吸磷量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对淀粉直接发酵成乳酸的过程及糖原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4.
传输指数在合肥市重污染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潜在源区贡献法计算了合肥市2015年冬季传输指数,并基于传输指数和PM_(2.5)浓度将合肥市的重污染过程划分为3类,同时对各类重污染过程进行气象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传输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明显增大且PM_(2.5)浓度急剧增大;污染物积累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无明显增大且PM_(2.5)浓度逐渐增大;污染物暴发性排放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无明显增大但PM_(2.5)浓度急剧增大.污染物传输型重污染过程主要是高压南下迫使北方重污染气团输送引起的;污染物积累型重污染过程主要是静稳的天气形势导致污染物堆积造成的;污染物爆发性排放型重污染过程是由污染物暴发性排放而无法及时扩散引起的.  相似文献   
475.
为加强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控制和预防,从95份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中提取相关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原因间的关系网络。通过社会网络相关指标,找到导致事故的关键原因,以及哪些原因组合导致事故的能力最强,得到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特征。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原因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6.
污染减排是全国"十一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对安徽省污染减排现状形势及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困难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严把招商关、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污染监控和各项治理设施的建设管理等实现污染减排的措施,强调了实行清洁生产在污染减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7.
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征程中,实施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解决区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江苏省长江沿线地区这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区域,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构建生态修复潜力评价体系,采用K-means聚类分析、Getis-Ord Gi*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分区与热点,构建由点、线(带)、面组成的生态修复格局,提出生态管控与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具有多尺度性、对象复合性及途径多样性,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对象、目标与途径,并可以通过不同级别与类型规划进行衔接;(2)研究区要素层生态修复潜力平均值为0.460,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景观层生态修复潜力热点区分布于环长江入海口区域,冷点区分布于扬泰平原区,根据系统层评价指标可将研究区划为5个聚类分区;(3)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构建“五区、三带、两核心”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并在发展导向、空间管控策略、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对策。本文可为江苏省沿江区域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内涵与实施范式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78.
南极普里兹湾与太平洋、印度洋海水中90Sr和137C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普里北湾表层海水中^90Sr、^137Cs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半球放射必疹高于南半球。南极海域活度最你荒废 域人工放射性核素仍与大气沉降有关。全球人工放性活度吾下降趋势,但各海区下降的程度不同。南极普里兹湾夏季深层水的通升是影响该海区放射性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局部区域的人工放射必不知 度与采样时间和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479.
从当前电子对抗装备野战化保障的实际出发,首先简要、定性地分析了电子对抗装备当前所面临的电磁环境,提出了电子对抗部队实现装备保障野战化必须提升野战装备指挥、野战装备维修、野战器材供应及野战装备防护等"四个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电子对抗装备野战化保障需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0.
李卫民  张宏伟  王捷  李莹  霍剑锋 《环境科技》2007,20(4):14-16,19
通过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小试试验,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膜污染的发展特点,并据此对不同清洗药剂的清洗效果,及化学药剂的引入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考察.通过多阶段试验发现,膜污染总体上呈现"2阶段"趋势,而在线反洗可有效延缓膜污染进入第二阶段,降低由于膜污染带来的能耗损失.通过各阶段膜污染趋势曲线的拟合,确定了最佳的在线清洗周期.活性污泥氧消耗速率的变化可作为微生物耐受化学药剂程度的指标之一,试验发现,当在线加入ω(NaClO)为250×10-6时,微生物活性虽略有变化,但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