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87篇
安全科学   142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140篇
综合类   1081篇
基础理论   312篇
污染及防治   600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107篇
灾害及防治   12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The deactivation of catalyst is a significant reason for its limited application during the catalytic fast pyrolysis(CFP) process. To reduce the coke formation, binary compound impregnation(BCI) and chemical liquid deposition(CLD) were used to modify HZSM-5 catalysts. At the same time, the self-designed microwave reactor separated the pyrolysis of bamboo and catalytic upgrading of primary vapor, which made the catalytic effect more thoroug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LD used Ti O 2 de...  相似文献   
972.
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急性毒性及氧化应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急性毒性、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受精后3 h的斑马鱼胚胎为染毒对象,用概率单位法计算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96 h-LC50;再参照96 h-LC50按一定比例级差设置0.25、0.5、1.0、2.0 mg·L-1 4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 mg·L-1)进行96 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检测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BDE-47对斑马鱼96 h的急性毒性LC50为3.77 mg·L-1(95%可信区间1.93~10.27 mg·L-1);2.0 mg·L-1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增加,且CAT活性与BDE-47染毒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0.5 mg·L-1 BDE-47染毒96 h后,即观察到斑马鱼幼鱼出现明显细胞凋亡,主要集中于神经管和脑部。研究表明,BDE-47可以影响斑马鱼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并能诱导细胞凋亡;BDE-47导致神经组织的氧化损伤可能在动物神经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3.
污染土地再开发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为进行废弃农药厂的生态风险评价,采集常州市某废弃农药厂污染场地6个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编号为S1、S2、S3、S4、S5和S6),选取发光细菌、大型溞和蚕豆根尖细胞为试验生物,运用成组生物毒性试验对6个土壤样品的浸出液进行生物毒性检测。结果表明:6个土壤样品的浸出液都具有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发光菌和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表明,S3和S5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高,S6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低;蚕豆根尖微核遗传毒性试验表明S3和S5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高,S4和S6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低。蚕豆根尖微核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与发光菌和大型溞急性毒性效应基本相同,表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可以用于污染土壤浸出液的毒性评价。污染物质和毒性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所含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已经对土壤毒性效应产生影响,结合化学分析与生物毒性检测可为污染场地进行综合评价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4.
环境监测中确定最佳点位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监测网络设计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最佳的环境监测点位 ,而最优的监测点位必须既能代表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平均水平 ,又能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为此提出一个兼容样本贴近与相似程度的统计量——近似度 ,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其合理性 ,而且在厦门的应用中得到满意的结果 ,从而解决了如何确定环境监测中最佳点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5.
官厅水库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官厅水库周边2~10 km范围内系统测定了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Cd是该区域主要的污染物,检测值(0.68±0.17) mg/kg相当于国家1级标准的3.4倍,40%的区域超过国家2级标准.土壤中7种重金属(Ni除外)的空间变异主要缘自于施肥、耕作及种植制度等人为活动引起的随机性因素,空间格局呈现西高东低,并呈洋河至怀来县区段污染最重的趋势.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单因子生态危害系数Cd均显著高于其他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指数呈库北高于库南,西部高于东部的空间趋势,复合生态风险指数南北向也有类似分布特征,东西向集中在怀来县、延庆县和中部北辛堡镇3个区域,说明高环境污染区将伴随高的生态风险,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区域更容易引起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976.
Performance of a subsurface-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in souther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ntroductionTheconstructedwetlandshavebecomeaglobaltechnologyforwaterpollutioncontrolbothi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Seidal,196 6 ,1976 ;Kickuth ,1977;Cooper,1995 ;IWA ,2 0 0 0 ) .Recentinventoriesindicatedthattherearemorethan 6 0 0 0andmorethan 10 …  相似文献   
977.
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演变对洪泽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分析了2008-2018年洪泽湖16个监测点位水质数据变化特征,从流域尺度研究了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演变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区主要水质风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淮安南区域TN和TP浓度较高.2000年之前洪泽湖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为...  相似文献   
978.
总结了电力行业和炼化企业孤网稳控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分析了炼化企业孤网后的过渡过程,提出了炼化企业孤网稳定控制的关键是频率稳定。根据炼化企业电力系统特点,对影响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即受控电力负荷和供热机组探讨了建模方法,提出了适用于炼化企业孤网的稳控策略。  相似文献   
979.
工作流技术在水质自动站第三方运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质自动站委托给第三方运营维护,环境监测部门在外包管理中面临着无法跟踪任务进展、无法对运维人员在现场工作进行监督、无法及时检查工作成果等问题。借用信息化手段,将工作流技术引入水质自动站的外包管理,使得每当新发起一个运维任务时,及时建立起一个工作流,监测部门通过对工作流的监控可以实现对运维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应用工作流技术,提升了环境监测部门对水质自动站第三方运营的管理效率,为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0.
饮用水中溴酸盐控制方法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酸盐是一种潜在致癌物,通常产生于含溴离子水源水的臭氧消毒过程中,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中规定溴酸盐的最高浓度为10μg/L。重点综述了近7年来溴酸盐生成的控制方法(如优化臭氧投加量、降低溶液pH值、加氨等)以及溴酸盐离子去除技术(如吸附法、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