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8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1097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116篇
环保管理   235篇
综合类   1798篇
基础理论   394篇
污染及防治   749篇
评价与监测   161篇
社会与环境   123篇
灾害及防治   13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分形维数的长汀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对研究区2000年、2009年、201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形动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过多年的治理工作,长汀县的土地覆被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裸地面积持续减少。各土地利用斑块形态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2000?—?2009年,耕地、建设用地分维值呈增加趋势,空间形态趋于不规则;林地、裸地和水域分维值减少,空间形态趋于规则。2009?—?2016年,耕地、裸地和水域斑块分维值呈上升趋势,空间形态趋于不规则;而林地和建设用地斑块分维值趋于下降,空间形态趋于规则。总体上土地利用分维值仍有增大的趋向,土地斑块的稳定度趋于下降。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强烈,合理协调人地关系,避免治理成效出现反复,仍然是水土流失区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2.
A pilot-scale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ANAMMOX) reactor was used to treat mixed wastewater resulting from a chlortetracycline and starch produc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collected over the course of 272 day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influent ammonium to nitrite, pH, and temperature can all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removal. The ratio of influent ammonium to nitrite was maintained at about 1:1 at a concentration below 200 mg·L-1 for both influent ammonium and nitrite. The total nitrogen (TN) loading rate was 0.15–0.30 kgN·m-3·d-1, pH remained at 7.8–8.5, and temperature was recorded at 33±1°C. The rate of removal of ammonia, nitrite, and TN were over 90%, 90%, and 80%, and the effluent ammonium, nitrite and TN concentrations were below 50, 30, and 100 mg·L-1.  相似文献   
993.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评价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对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沉积物中PAHs的风险评价方法.因此,本研究以珠江广州段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平衡分配法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并结合概率风险表征对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PAHs固液相分配过程.通过对不同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建议首先采用相平衡分配法将沉积相暴露浓度分布转化为孔隙水暴露浓度分布,再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水体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后续评价,其中毒性数据应优先选择慢性毒性数据.  相似文献   
994.
综述了铬渣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效果,指出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固化法中水泥固化和药剂稳定化两种处理技术,提出开发重金属螯合剂是今后铬渣稳定化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5.
The role of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nitric oxide from biogenic sourc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regulatory air quality modeling as level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continue to decrease and stricter health-based air quality standards are being adopted. However, considerable uncertainties still exist in the current estimation methodologies for biogenic emissions. The impact of these uncertainties on ozone 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levels for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was studied, focusing on biogenic emissions estimates from two commonly used biogenic emission models, the Model of Emissions of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Nature (MEGAN) and the Biogenic Emissions Inventory System (BEIS). Photochemical grid modeling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two scenarios: one reflecting present day conditions and the other reflecting a hypothetical future year with reductions in emissions of anthropogenic oxides of nitrogen (NOx). For ozone, the use of MEGAN emissions resulted in a higher ozone response to hypothetical anthropogenic NOx emission reductions compared with BEIS. Applying the curr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guidance on regulatory air quality model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ypical maximum ozone concentrations, the differences in estimated future year ozone design values (DVF) stemming from differences in biogenic emissions estimates were on the order of 4 parts per billion (ppb), corresponding to approximately 5% of the daily maximum 8-hr ozon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NAAQS) of 75 ppb. For PM2.5, the differences were 0.1-0.25 microg/m3 in the summer total organic mass component of DVFs, corresponding to approximately 1-2% of the value of the annual PM2.5 NAAQS of 15 microg/m3.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ozone and PM2.5 differences also reveal that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biogenic emission estimates on ozone and PM2.5 levels are dependent on ambient level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相似文献   
996.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新疆克州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及IDRISI软件中的CA-Markov模型,以2005年为起始时刻,对新疆克州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研究认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呈现"两大、四小"的特点,即:草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而耕地、林地、水域及城乡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与2005年相比,模拟的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仍然是以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为主,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也不大,其中,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略有增加,而草地、水域面积将有所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也有一定的增加,总体上,研究区内生态环境将可能进一步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7.
通过2004 - 2006年对伊犁地区的特克斯河、伊犁河的水质调查及水质标识指数和综合指数(WQI)的计算发现,DO、COD、TN、NH3-N、TP 5项指标在10个断面的空间分布上伊宁市区的2个断面水质最差,在时间上属8月最差,水质主要污染指标的排序依次为TP、TN、COD和NH3-N.  相似文献   
998.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WEP-L模型初步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水资源演化规律。通过2000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评价结果与历史系列条件下的评价结果比较,以及考虑与不考虑人工取用水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比较,初步发现:黄河流域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地表水资源量衰减,而不重复地下水量增加;在狭义水资源衰减的同时,伴随着有效蒸散即降水有效利用的增加,流域广义水资源量有一定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对黄河的治理规划和水安全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和验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研究目的是开发和验证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演化规律分析服务。在综合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各自优点的基础上,开发出模拟对象为“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的WEP-L模型。该模型以“子流域内等高带”为计算单元,并用“马赛克”法考虑计算单元内土地覆被的多样性,避免了采用过粗网格单元产生的模拟失真问题。针对各水循环要素过程时间尺度不同的特点,计算时采用了1h至1d的“变时间步长”,既合理表述了水循环动力学机制又提高了计算效率。将全黄河流域划分为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8485个子流域和38720个等高带,采用45年(1956~2000年)水文气象系列数据及相应下垫面条件进行了模拟计算,并根据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逐月和逐日径流系列进行了模型校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模拟精度,可应用于黄河流域二元水循环过程模拟和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滴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滴水湖湖底典型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研究其对上覆水中磷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滴水湖5个采样点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磷的"快吸附"过程发生在0~4 h内,吸附速率达3.08~5.65 mg/(kg.min)",慢吸附"发生在4~24 h内,速率为0.54~1.34 mg/(kg.min),24 h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抛物线扩散方程Ct=C0-kt1/2可很好地拟合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当上覆水磷浓度低于0.18~0.20 mg/L时,各采样点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很低或呈负吸附状态,之后磷吸附量随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湖心处本底吸附态磷(NAP)较高,为6.871 mg/kg;一号码头和南岛处沉积物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较低,分别为0.18和0.22 mg/L,纳磷潜力较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比Freundlish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沉积物对上覆水高浓度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滴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范围为322.58~1 250.00 mg/kg,其中南岛处沉积物吸附磷容量较大,对上覆水中高磷浓度的变化缓冲力较强,但同时也是重要的磷库,应密切关注该处磷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