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本文根据汕头市有关方面1993年1月提供的该市1987年至1993年火灾损失资料,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市后几年的火灾最低损失值进行预测,表明该系统是着眼于系统未来行为的预控制,是超前控制,因此控制具有实时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442.
通过室内循环冻融循环试验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UU)压缩试验研究了循环冻融作用与细砾组含量(P_(2-5))对黏质粗粒土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对黏质粗颗粒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性状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其由未冻融的应变软化向应变硬化转变的趋势,但随着细砾组P_(2-5)含量的增加,冻融作用对其影响逐渐减弱。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样剪切强度呈现逐渐衰减,且在5~9次冻融循环次数后基本保持不变,多次循环冻融作用后剪切强度最大衰减幅度可达40%。弹性模量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上下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抗剪强度指标方面,冻融作用对黏聚力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黏聚力逐渐减小,最大衰减幅度可达65%,而内摩擦角上下波动较大无明显趋势。此外,随着细砾组P_(2-5)含量的增加,剪切强度、弹性模量及抗剪强度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这与粗粒土内部粗颗粒和细颗粒占比及其强度发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43.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三个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模式与实施步骤,并总结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44.
陈华知  牛和平  翟兴忠 《安全》2005,26(6):50-51
1引言 安全的本质是系统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系统不发生意外、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系统不对人身构成危害、不对设备造成损坏、不使系统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终止.  相似文献   
445.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一种环保型地基处理技术,其机理是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有效改善土体工程性能,参与固化反应的营养液成份不同对固化效果有显著影响。分别选用氯化钙和硝酸钙作为营养液中的钙源,通过渗透实验、干密度实验、吸水率实验、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从宏观角度分析钙源对微生物固化砂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影响。同时,结合电镜扫描测试,从微观角度对比了不同钙源作用下碳酸钙沉淀晶体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硝酸钙固化后的砂柱整体密实度更高,其破坏裂缝在饱水和干燥状态下比氯化钙固化后的砂柱更小;硝酸钙作为钙源固化后的砂柱渗透系数和吸水率更低,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也更高。电镜扫描结果显示,氯化钙为钙源形成的碳酸钙沉淀量较少,形态为球状,散落分布在砂粒表面;硝酸钙形成碳酸钙沉淀量较多,形态以球状或者立方体为主,包裹住砂颗粒,团聚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就钙源而言,硝酸钙的微生物固化效果较氯化钙更好。  相似文献   
446.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厌氧UASB+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介绍了各处理阶段的设计、运行参数和经济技术指标,设计处理规模为100 m3/d。在进水ρ(COD)为10 000 mg/L,ρ(BOD5)为5 000 mg/L,经处理后,出水ρ(COD)达到60 mg/L,ρ(BOD5)约为20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4%、99.6%,且出水稳定,达到地方标准DB 11/307-2005《北京市水污染排放标准》中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47.
如何实现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应重视资源化,但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面I临城镇规模、垃圾组分、经济、技术和市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逐一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三种实现模式,即纳管模式、组团模式和单建模式,探讨了三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48.
一株氯苯优势降解菌的降解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氯苯降解率为降解效果指标,以降解温度、初始pH、降解时间、接种量和氯苯初始浓度为影响因素,对实验室保藏的一株氯苯优势降解菌株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LW13降解氯苯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降解菌株对氯苯的适宜降解条件分别为:温度20~40℃,pH为8.0,降解时间4 d,接种量2%~4%,氯苯初始浓度60~140 mg/L。以降解温度、氯苯初始浓度和接种量这三个显著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降解温度>氯苯初始浓度>接种量,最佳降解条件为降解温度35℃、氯苯初始浓度100 mg/L和接种量4%,最佳降解条件下氯苯降解率可高达93.8%。  相似文献   
449.
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对于"源"和"汇"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大气汞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使得植被在汞循环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开展植被在大气汞收支中作用的研究有助于为全球汞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概述了植被中汞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大气汞的源汇关系;进而重点论述了植被参与大气汞收支的主要方式:凋落物沉降、生物质燃烧和植被表面与大气汞的动态交换,并阐述了植被在大气汞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最后在总结我国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50.
In this work, the enhanced dewaterab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using Fenton pretreatment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and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and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ortant operational parameters, i.e., H202 concentrations, Fe2+ concentrations and initial pH values. A significant quadratic polynomial model was obtained (R2= 0.9189) with capillary suction time (CST) reduction efficiency as the respons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desirability func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optimum values for H202, Fe2, and initial pH were found to be 178 mg-g-1 VSS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211mg.gI VSS and 3.8, respectively, at which CST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98.25% could be achieved. This complied well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the established polynomial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enton pre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advanced waste activated sludge dewatering. The enhancement of sludge dewaterability by Fenton's reagent lies in the migration of sludge bound water due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sludge flocs and microbial cells 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