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9篇
  免费   718篇
  国内免费   2905篇
安全科学   695篇
废物处理   400篇
环保管理   591篇
综合类   5296篇
基础理论   126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033篇
评价与监测   469篇
社会与环境   355篇
灾害及防治   31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442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318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490篇
  2014年   682篇
  2013年   801篇
  2012年   766篇
  2011年   732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550篇
  2008年   607篇
  2007年   531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挂膜启动实现短程硝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温条件下(20~25℃),以模拟的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初期挂膜的基础上,笔者运用两种不同的挂膜方式即重新加入新泥和不加新泥而加大进水COD浓度来实现生物膜的快速启动。实验表明,2种挂膜启动通过14 d的培养与富集,NH4+-N与COD的处理效果都能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将剩余污泥排尽后,采用第1种挂膜方式的反应器通过连续间歇曝气,达到了比较好的短程硝化效果。调整溶解氧,并且通过先下降后上升曝气量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亚氮的出水。最终在DO为3.6 mg/L时,亚氮的积累率能达到平均74%左右,达到了比较好的亚硝化效果。而第2种挂膜方式培养的生物膜则以好氧反硝化菌为主,去除的氨氮由同化作用和培养的好氧反硝化菌去除,以后者为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短程硝化,第1种挂膜方式比第2种更具有优越性,有利于硝化菌种的生长和亚氮的积累,而第2种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好氧反硝化菌。  相似文献   
972.
采用无机羟基铝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天然蒙脱石进行无机及复合改性。在吸附过程中研究了反应时间、投加量和pH等变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研究,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式。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未改性及改性蒙脱石进行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羟基铝及复合改性蒙脱石对As(V)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pH为4~10,初始砷浓度为2 mg/L,改性蒙脱石对As(V)的去除率接近99%。吸附机理主要为羟基铝表面络合吸附和静电吸附。  相似文献   
973.
在SBR中利用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污泥颗粒进行模拟氯苯废水处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球形红细菌污泥颗粒处理模拟氯苯废水的SBR系统是可行的,其降解氯苯过程符合Monod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当进水氯苯浓度在125~187.5 mg/L变化时,处理效率都能稳定在90.5%~95.6%之间;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6 h、DO 4.75~5.0 mg/L、沉淀时间1.5 h、污泥颗粒浓度4 000~6 000 mg/L。在污泥颗粒浓度4 000 mg/L、DO 5.0 mg/L、反应时间6 h的最佳条件下,当进水COD为748.1 mg/L、氯苯浓度100 mg/L时,COD的去除率达90.9%,处理后出水COD满足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74.
实验探讨了添加碳源及投加反硝化细菌对低碳氮比景观水体生物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碳源及B.subtilis FS05均能显著促进实验水体的生物脱氮作用,实验水体在28℃静置72 h后,乙醇添加组的TN、氨氮、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2.7%、67.0%、69.8%和29.4%,而同样条件下,B.subtilis FS05投加组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6.9%、73.4%、66.0%和82.2%。从水质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投加B.subtilis FS05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生物脱氮过程,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速率最快,分别仅需要18 h和12 h。  相似文献   
975.
不同流量分配比对多级A/O工艺去除有机物及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级A/O工艺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考察了进水流量分配比对系统去除有机物、硝化反硝化能力以及去除TN的影响。通过对水质指标沿程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流量分配比(4∶3∶3,5∶3∶2,6∶3∶1)对系统去除有机物及硝化效率影响不大,出水COD、氨氮分别均在30 mg/L、1 mg/L以下。但反硝化效果受流量分配比的影响较大,在流量比为5∶3∶2时,有效利用原水中碳源进行反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在流量比为5∶3∶2的情况下,TN出水为5.7 mg/L去除率为82.9%,优于流量分配比为6∶3∶1和4∶3∶3时的脱氮效果。总体而言,分段进水工艺在对碳源的有效利用及能耗节省方面优于单点进水。  相似文献   
976.
实验基于企业污水站的改造工程,研究了MBR对玉米深加工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对工艺运行参数优化提出建议.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出水稳定在26 mg/L左右;出水NH4-N达到1 mg/L以下;TN去除率达到70%以上,出水TN达到10 mg/L以下,出水完全达到排放标准.通过4种工况的比较,说明在污泥浓度8 g/L左右,曝气池内DO在3 mg/L左右,MBR内DO>4 mg/L,好氧段停留时间13.5 h,并保证3h以上的缺氧段水力停留段时间的条件下,A/O+ MBR工艺可以有效去除玉米深加工废水中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977.
TAIC(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作为过氧化物交联或自由基反应交联的助交联剂被广泛应用。由于TAIC性质稳定难于生物降解,采用铁炭微电解法处理TAIC生产废水,并考察了铁炭比、进水pH值、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TAIC降解机理和反应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影响微电解工艺的因素主次关系为:pH>Fe/C质量比>反应时间;在最佳条件进水pH值为5,铁炭质量比为2:1,反应时间为135 min时,COD的去除率达到46%以上,TAIC的去除率达到48%以上。TAIC去除机理研究表明,微电解对TAIC废水的作用主要通过·H的还原和铁离子的絮凝作用,其中·H的还原作用是TAIC降解的主要原因。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铁炭微电解法处理TAIC的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通过建立模型并拟合出了TAIC降解的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78.
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中Pb、Cd的挥发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铅、镉2种重金属的氧化物开展了热重实验、熟料煅烧以及熟料消解实验,以重金属的挥发率为主要指标,研究了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中铅、镉在等温条件下随时间的挥发特性。结果表明,2种重金属的挥发率均是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增加而增大。Pb的挥发率为96%,Cd的挥发率达到98%,根据等温动力学及阿累尼乌斯方程,对Pb,Cd的挥发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动力学模拟,得到较好的线性拟合效果,其中,Pb挥发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为88.73 kJ/mol,Cd挥发反应可以分2个部分:1 200℃以下的表观活化能E为61 kJ/mol;1 250℃以上的表观活化能E为184.6 kJ/mol。  相似文献   
979.
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沸石负载由缩水甘油基三乙基氯化铵交联的壳聚糖,制得了性能良好的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研究了该吸附剂应用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该吸附剂的吸附性、沉降性和重复使用性,利用FTIR仪和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吸附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的交联度为0.93、交联壳聚糖与沸石的质量比为0.045时,制得的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对腐殖酸的去除率可达81.4%,吸附量为4.07mg/g;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对腐殖酸的吸附性能较沸石有显著提高,沉降时间较交联壳聚糖明显缩短;经二次洗脱后腐殖酸去除率仍可达80.2%,腐殖酸吸附量为4.01mg/g。  相似文献   
980.
以堇青石蜂窝陶瓷(CC)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堇青石负载Pd和过渡金属混合氧化物催化剂,记作Pd-M-Mn(M=Cu,Co,Fe,Ni)/CC。实验结果表明:Pd-Co-Mn/CC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随着Pd负载量的增加,CO转化率提高;当Pd负载量为1.00%时,反应温度为150℃时CO转化率达到98%,200℃时CO转化率达到100%;在反应温度150℃条件下,Pd-Co-Mn/CC催化剂(Pd负载量1.00%)的CO转化率在前30h内小幅度下降,随后稳定在90%以上,反应100h后,催化剂表面颜色由黑色变为棕褐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