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4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960篇
安全科学   334篇
废物处理   162篇
环保管理   290篇
综合类   1983篇
基础理论   593篇
污染及防治   862篇
评价与监测   150篇
社会与环境   210篇
灾害及防治   1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01.
活性污泥对甲醛废水的净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微生物法处理低浓度甲醛废水达标排放是比较经济的方法之一.在研究中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考察了曝气时间、进水甲醛浓度、进水 pH 和水温对微生物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时间的延长,活性污泥对甲醛的去除率增大.进水甲醛浓度在 40~120 mg/L 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甲醛污泥负荷增加,微生物对甲醛的降解速率增加,但对甲醛的去除率降低.活性污泥在 pH 为 5~7 的中性和弱酸性环境中对甲醛的降解速率较高.在15~35℃范围内,污泥对废水中甲醛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微生物对甲醛的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902.
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熔融焚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新开发的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实现了垃圾处理能源化目标和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该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垃圾处理和能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文章结合传统焚烧+灰渣熔融技术、阐述了两步法气化熔融和直接气化熔融两种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工艺流程的特点。气化熔融焚烧技术能遏制二英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焚烧过程产生酸性气体(SOx,HCl,HF,NOx等)、挥发性有机物尤其是芳香烃类、多氯化联苯类和二英、呋喃类、以及重金属和危害性灰渣的排放。叶恶叶恶  相似文献   
903.
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土壤剖面数量和采用的土壤图比例尺等的限制,目前土壤有机碳库估箅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了提高SOC库估算的精确性,利用798个土壤剖面及1:50万土壤图估算了滇黔桂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SOC储量,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SOC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滇黔桂地区表土层(0-20 cm)和土壤剖面(0-100 cm)的SOC储量分别为4.39 Pg和10.91 Pg;SOC密度分别为56.2Mg·hm-2和139.8 M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气温和降雨)、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土层和土壤剖面SOC密度变异性的解释度分别为37.9%和30.7%;环境因子为影响SOC密度的主要因子.环境因子中.气温对SOC密度的影响大干降雨,其中气温和降雨的变化分别主要由海拔和纬度的变化引起的.除气温和降雨外,还有其它随海拔或经纬度而变化的因子也对SOC密度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要大于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4.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4  
水库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探讨水库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精确估算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水利工程与水电开发过程中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本文阐述r水库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总结了水库温室气体的3个排放途径:水库自然排放、水轮机和溢洪道、大坝下游河流,从水库特征、气候、水体pH值、水库中植被状况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最后,重点分析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产生根源,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5.
硫代硫酸钠溶液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两种回收技术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Na2S2O3溶液对污染土壤中Cu,Cd和Pb的去除能力,以及Na2S2O3萃取这三种金属分离技术的对比.结果表明,Na2S2O3溶液能有效地从土壤中萃取这三种金属,其萃取效率依次为:Cu>Cd>Pb.Na2S 沉淀分离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法均能分离出Na2S2O3萃取液中的Cu和Cd,去除率均达99%.但用Na2S2O3溶液萃取碱性土壤中的重金属时,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法分离重金属的效果较好,萃取酸性土壤中的重金属则用Na2S 沉淀分离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06.
应用活性氧铝—百里香酚酞吸附CO2线性比长法研制出低浓度CO2检测管。测定范围0.05~0.90%;灵敏度为0.05%;检测管变色长度与CO2浓度的相关系数γ=0.9981,精密度与准确度符合国家标准83GB7220~7280。其可靠性与经典的何氏气体分析器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低浓度的SO2、H2S和NH3对测定无明显干扰,现场监测应用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7.
研究了以CTAB联用乳化剂OP,锗和口底唑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5~6的酸度范围内及波长505nm处,络合物呈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1×10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研究了络合物的组成,组成比为Ge(Ⅳ)∶口底唑=1∶3。本体系在0~160μgGe/25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本法使用混合掩蔽剂,提高了方法的选择性,并用于环境水样中锗的回收试验和阳极泥中锗的测定,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8.
我国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互花米草是197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的外来物种,自引进之后,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分布广泛,对我国沿海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互花米草进行了广泛系列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我国学者对互花米草的研究从引种栽培、生物学特征、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引进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以后的研究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对我国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外来物种以及进一步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9.
作者把气相色谱仪(GC)与自行研制的光离子化检测器(PID)联用,实现了大气中痕量烃类化合物的直接测定,给出了仪器的构成和性能指标及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910.
Objectiv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mobile phone secondary tasks on driv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auditory, cognitive, and psychomotor (VACP) multiple resource theory, and it is anticipated to benefit the human-centered design of mobile phone use while driving.

Method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6 typical phone use scenarios while driving and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hone use distractions on driving performance. Thirty-six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experiment. We abandoned traditional secondary tasks such as conversations or dialing, in which cognitive resources can become interference. Instead, we adopted an arrow secondary task and an n-back delayed digit recall task.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mobile phone use scenario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driving performance, especially on lateral vehicle control. The visual plus psychomotor resource occupation scenario demonstrated the greatest deterioration of driving performance,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of driving speed and steering wheel angle once the psychomotor resource was occupied.

Conclusions: Phone use distraction leads to visual, cognitive, and/or motor resource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nd thus causes lane violations and traffic acc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