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5篇
  免费   3899篇
  国内免费   7983篇
安全科学   4095篇
废物处理   382篇
环保管理   2032篇
综合类   18760篇
基础理论   3234篇
污染及防治   1613篇
评价与监测   1578篇
社会与环境   1665篇
灾害及防治   938篇
  2024年   307篇
  2023年   834篇
  2022年   1768篇
  2021年   1823篇
  2020年   2158篇
  2019年   1447篇
  2018年   1355篇
  2017年   1671篇
  2016年   1353篇
  2015年   1521篇
  2014年   1303篇
  2013年   1706篇
  2012年   2190篇
  2011年   2095篇
  2010年   1960篇
  2009年   1800篇
  2008年   1642篇
  2007年   1635篇
  2006年   1614篇
  2005年   1187篇
  2004年   839篇
  2003年   546篇
  2002年   502篇
  2001年   417篇
  2000年   342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我国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消耗趋势的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作为重要的交通网络节点,其衔接交通运输线路、产生和承担客货流转换的功能日益显著。定量地探讨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未来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需求的研究及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终端能源需求MAED模型,对我国城市间客运交通能耗的历史基期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对未来能耗进行预测,在形成ASIF结构的数据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Index,LMDI)对城市间客运交通能耗的活动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十五"期间城市间客运交通能耗的快速增加同时取决于客运周转量的增加、客运交通模式和能耗强度的转变,若延续这一发展趋势,我国中长期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将快速增长。未来城市间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和高效利用及交通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将是促进能源消耗增速降低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282.
京津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经济依存度加强,与之相伴生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显著。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两市的一体化程度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京津冀一体化的程度,也能对规划京津冀发展提供依据。本文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发展过程的讨论出发,并以京津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三个方面探讨其一体化整合程度。采用"价格法",利用两市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相对平均价格方差进行分析,得出市场较早具备了一体化的优势条件,近年来发展却不大;分析工业和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区位商,了解到产业互补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同时以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分布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费里德曼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理论将其空间一体化程度划分为初级阶段。未来通过政策引导、合理布局和整体规划,京津一体化的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83.
以南京为例,研究我国城市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特色化战略问题。根据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层次分析、目标-手段链和城市形象识别等方法,对南京特色化战略目标、模式、方案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一体化分析和设计,构建了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的框架下,通过研究国内外古城发展模式,提出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模式;在对南京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设计了"6元素南京城市名片";最后,构建了城市特色化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研究表明,只有协调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远景规划与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特色化战略。  相似文献   
284.
国际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性融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国际海洋保护区的各类融资渠道为出发点,从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性融资的理论框架、融资可持续的机制优选和技术保障、海洋保护区管理与可持续融资的关系,以及世界各地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性融资及评估的案例研究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性融资问题的国际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海洋保护区可持续融资的关键点进行总结。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海洋保护区融资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环境介质影响、所辖区域海洋资源空间分布、生物运动和物质能量循环以及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和大洋的两性特征等因素,导致的陆海保护区资金需求差异,决定了海洋保护区融资机制选择和融资运作有着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陆地保护区的特征。其二,国际海洋保护区区位、资源禀赋以及区域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决定了各海洋保护区的可持续融资并无一个统一的可资套用的模式,因此,开展对海洋保护区可持续性融资的本土化研究和区域性评估,应成为各保护区探索适合本区域特征的融资体系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285.
三峡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又面临再次移民的规划.为有效的缓解由于搬迁中搬迁主体与搬迁规划向左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优化搬迁政策制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应分析库区移民自身的福利状态与搬迁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福利理论分析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并设计问卷,在多层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运用Logit模型建立三个逐次包含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找到对移民搬迁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福利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对于库区人口搬迁的自身福利的变化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居住环境、居住方式、教育程度、饮水方式、政策了解程度、环境满意度等;收入、承包地面积、工作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年龄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电话和教育建设对于搬迁意愿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86.
以多时相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软件提取泰州市建设用地1988~2008年5个时相的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缓慢扩展3个阶段,显示了建设用地逐步走向集约利用的趋势;(2)在分析泰州建设用地不同扩展阶段的基础上,发现泰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正处于从点状扩展向点轴扩展转变阶段,并出现了网络化扩展的端倪;(3)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热点演化过程,发现扩展热点呈现跳跃迁移的特征,热点区与冷点区出现交替演化,Moran散点图体现了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处于空间极化的状态,外围城镇受中心城镇增长极带动发展的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287.
于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对淀山湖小型(20~200 μm)、微型(2~20 μm)和微微型(<2 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水质因子进行逐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淀山湖水体年均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二者贡献率之和为7479%。淀山湖叶绿素a粒径组成百分比的季节变动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密切相关: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所占百分比春季最高,而微型、微微型的则分别在秋、冬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小型、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百分比与NH3 N含量分别呈显著正、负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百分比与BOD5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应滤食性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食性粒级,探讨了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防治淀山湖富营养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8.
基于湘江流域44个气象站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第95个百分位值定义为各台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同时,采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相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近48 a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各指标(降水量、降水日、降水强度、降水指数、日最大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在不同时期,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1970s以前多大雨事件,1970s~1980s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相对偏少,进入1990s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暴雨和大暴雨事件显著增多。此外,极端降水事件的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湘江上游多暴雨事件,中游多大雨事件,下游多大暴雨事件。
  相似文献   
289.
由农业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湖泊的主要污染源。为了研究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流失规律,选择了宜兴梅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降雨过程中径流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研究。采用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量之间的数学统计模型,得出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规律,此方法可以推广到与该流域相似的其它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应用于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90.
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在Con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计算了1994-2002年昆山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建设用地对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占用,引起了昆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下降: 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下降了8.9%,人均占有量(Ave(ESV))下降了13.0%。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弹性系数都小于1。水域面积的变化则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到放大作用。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影响昆山市的粮食安全问题,而水域的变化则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