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381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791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239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To investigate the secondary formation and pollution source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urban Beijing,PM2.5 and its 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collected and determined by URG-9000 D ambient ion monitor(AIM) from March 2016 to January 2017.Among water-soluble ions(WSIs), NO3-,SO42- and NH4+(SNA) had the largest proportion(77.8%) with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23.8 μg/m3.Moreover,as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wors...  相似文献   
892.
文章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通过政府干预,加强立法,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征收环境污染税收,开放排污权交易市场,才能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的配置,合理的分配环境资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最有效率地控制污染.  相似文献   
893.
分析了省级环境监测站现状,提出了省级环境监测站应具备的基本职能和发展重点构想。  相似文献   
894.
岩溶山区表土中7Be、137Cs、226Ra和228Ra地球化学相分配的实验研究表明,4种核素绝大部分(85%以上)存在于FeMn氧化物、有机质及残渣相中.它们在表土的迁移过程中具微粒迁移性,能较好地随土粒般运,可作为土粒侵蚀或沉积的示踪剂.但其微粒示踪类型又各具特征:7Be的化学形态与其季节性微粒迁移示踪一致;137Cs的化学形态适用于示踪土粒累计性迁移和沉积计年;226Ra和228Ra存在于粘土矿物结晶骨架中,在表土中主要以残渣相存在,由矿物化学风化作用而转入可溶解、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相的比例很小,二者比活度的形态变化分异具有很好的侵蚀堆积示踪价值.  相似文献   
895.
文章利用柠檬酸、硝酸以及硝酸和过氧化氢混合液对污泥进行淋滤处理,研究了污泥中重金属Cr、Cu的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混合淋滤优于单独淋滤,随着溶液浓度和淋滤量的增大,重金属去除率也呈增大趋势。在柠檬酸浓度为0.5mol/L,硝酸和过氧化氢混合液浓度为1.0mol/L。淋滤量为1000ml/kg的混合淋滤条件下,污泥中Cr、Cu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70.97%、90.33%,经处理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污泥农用标准。  相似文献   
896.
从川西高原饮用水赋存的环境-地质条件出发进行研究,较全面的探讨了该区气象、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对水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制约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内饮用水赋存环境的一系列环境地质调查与氧化还原电位的现场测试可以得出:(1)该研究区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一横断山系北段,属川西高山高原区)导致该区具有冬长,无夏,春秋短,气温低,温差大等独有的气象条件;该区主要的构造侵蚀高山地貌类型导致地下水循环具有径流途径短,水力坡度大,水~土间交换作用十分强烈的特点,该区土壤的特点是淋滤作用较强且成弱酸性等,这三个环境要素的特点是直接导致该区饮用水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升高的主要原因;(2)由于不同类型水(河水、沟水、泉水、土井水)其与大气接触程度的差异导致其氧化还原值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即河水>沟水>泉水>土井水.  相似文献   
897.
干旱区三工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许文强  陈曦  罗格平  王涛  蔺卿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40-1747
精确估算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是进行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前提。论文利用改进的土壤类型法--基于网格的土壤类型法,以干旱区典型的三工河流域为例,精确估算流域土壤碳储量,分析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35T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6.70kgC/m2,其中山地灰褐土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这主要是受中山带较低的气温和丰富的森林凋落物的影响;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出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特征,即碳密度从山地区、丘陵区、绿洲区到荒漠区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随海拔高度的降低碳密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98.
本文采用乌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951~2008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分析26个气象站点年雨量、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最大日降雨统计特征,以及日降雨集中度指数CI,并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分析日降雨集中程度以及降雨统计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8年以来,虽然该地区年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各站日降水量集中度呈现加大的趋势,且77%站点增加趋势显著。研究也表明,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以及最大日降雨量也呈现增加趋势,日降水量集中度与最大日雨量相关程度高,说明该地区暴雨和干旱发生频率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99.
通过对某有色金属企业的高浓度含氨废水进行脱氨处理的研究,设计了三级氨吹脱、吸收工艺。经预处理后,氨氮去除率达到98%以上,并且对氨水及副产品石膏进行回收利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并且防止了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00.
The 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BPA) wa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humic substances from different origins under simulated solar irradiation. BPA underwent insignificant direct photolysis in neutral water, but rapid photosensitized degradation in four humic substances solutions via pseudo-first-order reaction occurred. The photo-degradation rate of BPA was insensitive to the different initial BPA concentrations and was inhibited in aerated solution compared with the deoxygenated medium. Th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such as ·OH and 1O2 produced from excit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under irradiation was determined from the quenching kinetic experiment using molecular probe. The five main intermediate photoproducts of BPA in Nordic lake fulvic acid (NOFA)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OS and the analysis of photoproduct formation, the possible phototransformation pathways of BPA were proposed, involving the direct photolysis due to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triplet state humic substance (3HS*) to BPA molecules and hydroxyl radical addition and oxidation as well. Translated from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5, 25(6): 816–820 [译自: 环境科学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