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378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869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00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2013年大连市区空气中PM2.5年均值为52μg/m^3,超出国家二级标准0.49倍.大连PM2.5的污染一是受本地以及区域性冬季燃煤的影响,各项污染物在这一时期集中排放,强度过大,特别是采暖季节外来输送的贡献较大;二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近地面风速小,大气层结稳定,使污染物易形成积聚效应、难以及时扩散,特别是在西南风向时污染比较严重;三是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2.
研究湖水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的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湖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与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DOC和POC浓度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夏季分层期水体DOC和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97~3.26mg/L(平均值2.58mg/L)和0.60~2.43mg/L(平均值1.14mg/L),且呈现出"上层高、下层低"的特征。水体DOC和POC浓度主要受藻类活动控制。水体δ13 CDOC值随深度增加呈偏正趋势,这可能是由深层水体溶解有机质发生矿化作用和分解作用所致。水体δ13 CPOC值随水体深度增加呈偏负趋势,上下层水体藻类生产力差异和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受光降解作用影响,百花湖水体δ13 CDOC较δ13 CPOC偏正。  相似文献   
933.
为了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水体氮污染的时空变化情况,选取黑河流域(泾河支流)为研究区域,测定2013—2014年枯水期和汛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及NO_3~--N和NH+4-N的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枯水期水化学主要为Na+K-Cl-SO_4型,汛期主要为CaMg-HCO_3型.枯水期及汛期阳离子均主要为Na+,阴离子在枯水期主要为SO_4~(2-)而汛期则转变为HCO_3~-.汛期NO_3~--N浓度普遍大于枯水期,平均值分别为2.37和1.63 mg·L~(-1);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地表水中的浓度为:上游(1.35 mg·L~(-1))中游(1.05 mg·L~(-1))下游(0.93 mg·L~(-1)),而地下水中的浓度为:下游(3.84 mg·L~(-1))中游(2.54 mg·L~(-1))上游(2.35 mg·L~(-1)).NH_4~+-N在时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汛期及枯水期变化不大,空间分布特征与NO_3~--N类似,但其整体浓度较低,在0.11 mg·L~(-1)左右波动,较为稳定均且未超过IV类水标准.水体中NO_3~--N不仅来自于农田氮肥的施入等人类活动,还可能来自于酸性降雨.地表水的NO_3~--N污染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上游污染程度大于中、下游,而超过70%的地下水水质属于良好,对当地饮用水安全暂不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934.
试验研究了在发动机喷管中加装金属辐射板前后,喷管壁面温度、热喷流温度与喷管红外辐射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加装金属辐射板后,热喷流与喷管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显著增强,热喷流中心温度降低,壁面温度明显升高,在90°方向上,热喷流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38.5%。文中从热喷流、喷管壁面以及金属辐射板等相关部件的温度变化情况对红外辐射强度的变化原因进行了解释。   相似文献   
935.
太原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明确城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采集采暖和非采暖季环境空气PM10样品和典型排放源(高等植物、燃煤和机动车)样品,利用GC-MS测定正构烷烃,选取诊断参数并结合污染源排放特征讨论PM10中正构烷烃分布和来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解析源贡献率.结果表明,环境空气PM10中正构烷烃含量呈较强时空变化,采暖和非采暖季浓度分别为213.74~573.32 ng·m-3和22.69~150.82 ng·m-3,前者总浓度最高是后者的18倍;采暖季郊区点位(JY、JCP、XD和SL)浓度均高于市区,以JY最高(577.32 ng·m-3),非采暖季工业区(JS)总烷烃量(150.82 ng·m-3)明显高于其它点位,是SL总量的7倍.采暖季化石燃料来源烷烃(C n≤C24)与总烷烃量相关性优于植物来源烷烃(C n≥C25),非采暖季相反,表明前者化石燃料输入较后者高.CPI和%WNA指示非采暖季植物贡献率较采暖季高,且植物蜡烷烃随环境压力的增大总产率增加;C max和OEP表明非采暖季PM10中有机质成熟度低于采暖季;两季样品TIC图均存在UCM鼓包,机动车尾气是该城市的重要污染源.PCA解析结果表明太原市环境空气PM10中正构烷烃首要排放源为机动车尾气和高等植物,约占51.28%;其次为煤烟尘,贡献率为43.14%.煤烟尘污染控制协同机动车尾气净化措施的完善将成为降低城市空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浓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36.
污泥指数SVI可反映出污泥的凝聚和沉降性能,因此可通过分析系统的SVI值来分析和判断系统运行的情况。文章通过分析生物铁MBR与普通MBR中污泥SVI值的变化情况,得出:生物铁MBR系统的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且SVI值均低于普通MBR,不会随进水负荷的变化发生很大的波动,系统的净水头压差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波动;而普通MBR系统污泥SVI值随进水负荷增加变化迅速,且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系统的净水头压差迅速攀升,而为了保证处理流量,必须提升净水头压差,说明膜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937.
苏南某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出水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介绍了工艺流程以及各处理单元设计参数,并对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以及调试运行情况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38.
凌翔  厉良  冀昆  崔龙涛 《地球与环境》2013,41(3):251-257
本文在对准噶尔盆地夏盐11井区各井所取的侏罗系三工河组岩芯观察描述及室内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标志确定夏盐11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通过单井划相、剖面相分析及平面相分析,编制出夏盐11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图,解决了夏盐11井区储集层的沉积相问题。  相似文献   
939.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天然沸石及不同方法改性沸石的磷吸附性能及沉积物磷钝化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磷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磷吸附量大小为改性沸石Z3>改性沸石Z2>改性沸石Z1>天然沸石,35d的平均吸附量分别为832、466、168和70mg/kg。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与沸石含量正相关,并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其中改性沸石Z3第35d的磷吸附量可达1690mg/kg。离子交换量测定结果显示,沸石经改性后促进了Ca2+的释放,同时减少了K+、Na+的释放量。沉积物磷钝化实验表明,改性沸石可有效减少沉积物TP、DRP的释放,减少释放量达80%以上。天然沸石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减少水体磷含量,其次,物理阻隔作用拓展了钝化作用的时间和空间。Al(OH)3絮凝物通过表面吸附、电中和及架桥作用可显著提高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增强沉积物磷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940.
HDTMA改性蒙脱土对土壤Cr(Ⅵ)的吸附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蒋婷婷  喻恺  罗启仕  吉敏  林匡飞 《环境科学》2016,37(3):1039-1047
以钠基蒙脱土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为改性剂,制备了系列有机蒙脱土改性材料,并将其用于Cr(Ⅵ)污染土壤的稳定化处理研究.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阳离子交换量以及电动电位等表征结果表明,随着HDTMA投加量的增加,蒙脱土层间距从1.25 nm增加到2.13 nm,表面粗糙度下降,比表面积从38.91m~2·g~(-1)降低到0.42 m~2·g~(-1),可交换的阳离子数量从62 cmol·kg~(-1)降低到9.9 cmol·kg~(-1),且表面电性由-29.1 m V升高到5.59m V.毒性浸出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有效性与土壤初始Cr(Ⅵ)浓度、蒙脱土的投加量、养护时间以及HDTMA的改性量均有关.随着HDTMA改性量的增加,有机改性蒙脱土对Cr(Ⅵ)的物理吸附作用下降而对污染物的静电作用增强,静电吸附作用是改性蒙脱土对土壤Cr(Ⅵ)的稳定化效果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