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8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802篇
安全科学   427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259篇
综合类   2020篇
基础理论   401篇
污染及防治   432篇
评价与监测   160篇
社会与环境   175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以红枫湖区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掌握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情况能为共同体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以红枫湖所在地为研究区,借鉴VOR生态模型建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的SC模型。评价体系中27个指标等级设定参考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文献,未有明确标准的指标采取标准化或者自然断点发划定等级,权重采用AHP确定。结果表明:(1)研究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整体属于亚健康状态;(2)因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生命共同体健康(H)指数在2010年最低;(3)山的基本状态指数与评价其他子系统基本状态的多个指标存在相关性;(4)生命共同体基本状态(S)指数与林、湖强度相关;(5)2005~2015年H指数增加得益于湖的基本状态得到改善。以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实地实施的方针政策相结合,确定影响生命共同体健康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地貌、极端雨量、水利工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最后,从重点湖泊区保护、水库生态环境优化、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实施、重点工业区、土地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5个方面提出生命共同体健康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97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Year-round film mulching in winter wheat field facilitates rainwater storage in summer fallow period and reduces water evaporation in growing reason,...  相似文献   
973.
以钛箔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及浸渍-烘焙-煅烧法制备了负载型TiO2薄膜,并进行了SEM,EDS,XRD表征。探讨了TiO2薄膜对气态偏二甲肼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并对比研究了不同紫外光源、不同初始浓度对气态偏二甲肼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O2均匀负载在钛箔上且为多孔状的薄膜;偏二甲肼质量浓度为877 mg/m3时,反应17 min后偏二甲肼的降解率为99.99%,500 mg/m3时反应60 min后偏二甲肼的矿化率达到41.58%。  相似文献   
974.
在佛山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展生活垃圾掺烧市政污泥工业试验,分析5%、10%、15%的市政污泥掺烧对电厂焚烧后固体废物中重金属和二噁英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掺烧污泥使Cd在飞灰中的分布提高了40%以上,但其他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仍主要受各自沸点的影响。焚烧固废中重金属含量受污泥的引入影响普遍不显著,飞灰中Cu浸出质量浓度上升20%,Ni、Pb、Hg、Cr的浸出质量浓度波动下降;炉渣中重金属浸出质量浓度波动较大。焚烧飞灰中总二噁英含量与污泥掺烧比例成负相关,且与投料中的Cl质量分数成正相关,与S质量分数成负相关。因此,低于15%的污泥掺烧比例不会显著提升焚烧固废中污染物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975.
为了深入探究矿井下伴生硫化物对煤自燃及着火燃烧特性的影响,向原煤中添加不同量的含硫物配制4种不同含硫量的煤样,通过TG实验、DSC测试和XRD分析,研究伴生硫化物对煤自燃及着火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Coats-Redfern法计算煤中掺加不同伴生硫化物时煤燃烧阶段的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中掺比伴生硫化物的增多,煤的特征温度相应减小,而吸氧量、可燃和稳燃指数相应增大,原煤中混入伴生硫化物后更易自燃;随着煤中掺比伴生硫化物的增多,煤燃烧阶段的活化能降低,煤更易着火燃烧;伴生硫化物的主要成分为水绿矾、叶绿矾,这些物质在常温下遇水和氧气能够发生化学循环反应,反应放热促使了煤更易自燃;伴生硫化物在温度高于200℃以后整体表现为放热,在温度为565℃时达到放热峰值,这使得煤燃烧阶段的活化能降低,煤更易燃烧。  相似文献   
976.
采用磷化工行业的固体废物泥磷液相催化氧化氮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随着温度的升高,泥磷吸收液的脱硝效率提高,当温度达到泥磷熔点时脱硝效率最佳。泥磷吸收液的脱硝效率随固液比的增大而有所下降,而随着NO体积分数和气体流量的增大,泥磷吸收液的脱硝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因素对脱硝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气体流量>反应温度>固液比>NO体积分数。在反应温度60 ℃、固液比1∶4、NO体积分数0.03%、气体流量0.3 L/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160 min的平均脱硝率可达97.38%。  相似文献   
977.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转盘式TiO_2阳极,设计并开发了转盘式光催化燃料电池(PFC),探讨了圆盘转速对PFC中染料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圆盘转速的提高,污染物和光电界面反应产物的传质作用得以强化,罗丹明B降解率提高;在圆盘转速为1 600 r/min、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罗丹明B降解率达90.8%,是圆盘转速为0 r/min时的8.5倍;光电流也随着圆盘转速的提高而提高,但提高幅度远小于罗丹明B降解率的提高幅度;同时,加强传质作用后再外加电压对PFC催化降解性能的提高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78.
付坤  李多  贾荣利 《化工环保》2018,38(4):408-412
从煤化工废水和厌氧污泥中分离出2株高效的硫酸盐还原菌,通过革兰氏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法鉴定其种属,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硫酸盐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SRB-1为革兰氏阴性柠檬酸杆菌;菌株SRB-2为革兰氏阳性丁酸梭菌;两种菌株在最佳条件下培养4 d,菌液菌量均可达到1×106个/m L的水平;在SO2-4质量浓度为1 360 mg/L的条件下,两种菌株的SO2-4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5%。  相似文献   
979.
王爽  许国根  贾瑛  王坤 《化工环保》2018,38(6):657-662
以海藻酸钠(SA)、聚乙二醇(PEG)、氧化石墨烯(GO)和零价铁(ZVI)为原料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零价铁-聚乙二醇-海藻酸钠凝胶球(GZPS),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DS)降解水中的偏二甲肼(UDMH)。对GZPS进行了表征,并优化了GZPS的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对UDMH去除率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w(PEG) w(SA)w(GO)w(ZVI);GZ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SA、PEG、GO、ZVI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3%,0.3%,2%;在UDMH质量浓度为100mg/L、PDS加入量为4mmol/L、GZPS加入量为60g/L、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80 min的条件下,UDMH的去除率达85%以上。GZPS活化PDS降解UDMH的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Fe溶出量仅为Fe-GO-PDS体系的12.7%,重复使用4次后对UDMH的去除率仍在65%以上。  相似文献   
980.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of open systems and team diversity, we present a new dynamic team diversity theory that explains the effect of change in team diversity on team functioning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dynamic team composition. Building up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eams as open systems, we describe the enlargement and decline of team variety, separation, and disparity through member addition, subtraction, and substitution. Then, focusing on diversity enlargement, we theorize the contemporaneous and lasting effects of team diversity change on team performance change and on team processes and states leading to them. Dynamic team diversity theory expands the focus of team diversity research from teams' being more diverse than others to teams' becoming more diverse than before. It aims to advance team diversity research to be better aligned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reality of dynamic team composition. We also discuss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subsequent empirical testing of the theory and highlight how the theory and future research may help to guid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in recomposing work te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