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7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410篇
安全科学   319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1134篇
基础理论   173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采用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酸(PAA)分别作为聚阴阳电解质,间苯二胺(MPD)与均苯三甲酰氯(TMC)分别为水相和油相单体,依次采用层层自组装(LBL)和界面聚合的方法对聚丙烯腈(PAN)基膜进行改性,探究层层自组装和界面聚合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并制备新型复合正渗透膜.得出最佳制备条件为:PAA与PEI的沉积时间为10 min,浓度为1 g·L~(-1),pH分别为9和3,支撑盐浓度为1.5 mol·L~(-1),MPD浓度为20 g·L~(-1),水相沉积时间为2 min,TMC浓度为1 g·L~(-1),界面聚合反应时间为60 s,聚电解质层数为2层,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正渗透膜性能优良.以去离子水作为原液,1 mol·L~(-1) NaCl作为汲取液,水通量最高可达26.12 L·m~(-2)·h~(-1),反向盐通量为13.08 g·m~(-2)·h~(-1),与基膜相比,复合膜的亲水性能明显提高,抗污染性能提高,为正渗透膜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32.
Ca2+对污泥硝化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2+)是微生物重要的生长因子,影响污泥的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为了研究Ca~(2+)在活性污泥体系中的作用,采用比耗氧速率(SOURAOB和SOURNOB)分析硝化菌和亚硝化菌活性的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3D-EEM)分析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组分和结构的变化,考察Ca~(2+)对污泥硝化活性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2+)浓度由0. 45 mmol·L-1逐渐提高至3 mmol·L-1时,SOURAOB和SOURNOB分别由6. 3 mg·(g·h)-1和2. 3 mg·(g·h)-1升高至10. 4 mg·(g·h)-1和3. 7 mg·(g·h)-1,EPS总量由68 mg·g-1增加至93 mg·g-1,污泥重絮凝能力(FA)增强.当Ca~(2+) 3mmol·L-1时,SOURAOB和SOURNOB均下降,FA维持在30%左右,污泥粒径持续增大.随着Ca~(2+)浓度的增加,由FTIR分析可知,LB-EPS和TB-EPS的主要组成基团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以氨基、酰胺Ⅰ和羧基为主;由EEM分析可知,LB-EPS组成未发生变化,在低硝化速率下,TB-EPS中存在腐殖酸类物质.低浓度的Ca~(2+)促进污泥硝化活性和絮凝性,高浓度的Ca~(2+)导致污泥硝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33.
对烷氧基苯酚(p-AOP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工业、制药业、化妆品等领域的苯酚类化合物,其结构与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烷基酚类物质相似,但目前对于p-AOPs的雌激素活性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了常见p-AOPs在人雌激素受体α(hERα)激动剂口袋中的结合情况,发现p-AOPs能够很好地与hERα结合,其酚羟基能够与hERα的Glu353和Arg349形成氢键,疏水区域可以与Phe404等疏水氨基酸产生疏水相互作用;通过磷酸对硝基苯酚法对8种p-AOPs的雌激素活性进行分析,发现4-苯氧基苯酚(PhOP)、4-戊氧基苯酚(PeOP)、4-苄氧基苯酚(PBP)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其EC_(50)值分别达到9.41×10~(-7)、1.89×10~(-6)和2.68×10~(-6) mol·L~(-1).与典型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的雌激素活性相比, PhOP活性明显强于BPA,而PeOP和PBP与BPA接近.通过分析不同烷基碳链长度的p-AOPs的雌激素活性发现,烷基链碳数在1~5个范围内,碳链越长雌激素活性越大.鉴于p-AOPs具有较强雌激素活性,且其广泛应用于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一些领域,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这类物质的人体暴露量、内分泌干扰危害和健康风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4.
基于OMI数据研究中国对流层甲醛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MI卫星遥感反演的甲醛柱浓度数据,结合MEGAN模式和MEIC排放清单研究了2005—2016年中国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甲醛柱浓度的季节差异与排放源和地面风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呈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等人为源排放较高的中东部地区.中国甲醛柱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天然源VOCs和人为源VOCs排放均对甲醛柱浓度季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光化学反应与气象条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生物源排放变化对甲醛年际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显著,中国东部地区甲醛柱浓度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气候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35.
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为唯一碳源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此菌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命名为J2.不同条件下的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J2菌株具有极高的SM2耐受性(100 mg·L~(-1))、较广的温度(20~30℃)和pH(6~8)适用范围;在温度30℃、pH=8.0、初始OD_(600)=0.1、SM2起始浓度为50 mg·L~(-1)的条件下,J2菌株在36 h内对SM2的降解率可达100%,降解效率远超目前已报道的其他SM2降解菌株,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J2菌株降解SM2过程中产生了5种主要中间代谢产物,分析推断其降解SM2的途径分为两条:①磺胺二甲基嘧啶分子首先在酶促反应作用下脱除SO_2,生成嘧啶环和苯胺环自由基,这两种自由基再经过环间耦合生成N-(4,6-二甲基嘧啶-2基)-1,4-二苯胺,该分子中的C—N键在活性氧物种的作用下断开生成苯胺和2-氨基-4,6-二甲基嘧啶;②在漆酶的作用下N~4键断裂,产生N-(3,5-二甲基嘧啶)-苯磺酰胺,之后N-(3,5-二甲基嘧啶)-苯磺酰胺的N—S键断裂,进一步形成2-氨基-4,6-二甲基嘧啶和苯亚砜.  相似文献   
936.
电子行业典型污染物溴代阻燃剂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典型溴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活性污泥降解四溴双酚A的特性、影响因素、降解途径并进行毒性评估.结果显示:活性污泥能有效降解水体中的TBBPA;在初始接菌量OD_(600)=0.77,TBBPA浓度为2.50 mg·L~(-1),温度为40℃,pH值为6.0时,经6 h反应后降解率可达58.46%,脱溴率达43.80%;在自然水体中活性污泥对TBBPA的降解受到抑制,尤其在腐殖质含量较高时;自然光能促进TBBPA降解,紫外光则抑制其降解活性;利用LC-Q-TOF-MS/MS检测到3种中间产物,推测TBBPA可能通过以下两种路径降解:①TBBPA发生甲基化和脱溴反应,产生甲基化的二溴双酚A,随后发生羟基化反应生成5-[1-(3-溴-4-甲氧基-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②TBBPA发生羟基化反应生成5-[1-(3-溴-4,5-二羟基-苯基)-1-甲基-乙基]-苯-1,2,3-三醇,随后发生脱溴、羟基化和甲基化反应,生成5-[1-(3-羟基-4,5-二甲氧基-苯基)-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1,3-二醇;最后,利用发光细菌对该降解过程进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活性污泥降解TBBPA的过程中其毒性未被完全去除,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37.
为了研究共存的硬度金属离子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在进水Ca~(2+)为1.1 mmol·L~(-1)的条件下,通过改变Mg~(2+)的浓度,考察Ca~(2+)/Mg~(2+)物质的量比对SBR工艺污染物去除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优势种群的变化,以期从微生物角度明确Ca~(2+)、Mg~(2+)共存对生物脱氮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Ca~(2+)/Mg~(2+)物质的量比分别为2、1和0.5时,COD去除率由88%分别升高至90%、91%和93%;NH~+_4-N去除率由74%分别升高至91%、93%和96%;TN去除率由44%分别升高至58%、62%和69%.随着进水Ca~(2+)/Mg~(2+)物质的量比的降低,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升高,Ca~(2+)/Mg~(2+)物质的量比为2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a~(2+)/Mg~(2+)物质的量比为1和0.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一直为SBR工艺的优势菌门,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参与脱氮过程的Niabella和Dechloromonas在反应器内富集,保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Ca~(2+)/Mg~(2+)物质的量比的降低促进了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及微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38.
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肉蛋奶的消费需求逐年增长,致使作为主要饲料蛋白原料的豆粕需求也不断增加。而豆粕是大豆压榨行业的主要产品,因此,大豆生产、大豆压榨、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组成了一个密切关联的产业系统,大豆原料生产与供给区分布、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业布局又会对大豆压榨行业空间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以大豆压榨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产业链视角,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16年间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与集聚特征,然后构建了条件Logit模型探讨影响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自1996年以来,经历了从大豆主产区向沿海港口城市集聚再沿长江、哈大铁路、陇海铁路等交通运输线路扩散的演化特点。各地原料资源禀赋、运费成本、市场规模与潜力、集聚经济以及政府政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空间格局,并且不同时期影响大豆压榨企业空间格局的因素显著性及强度都会有所变化。2000-2005年原料资源禀赋、运输成本、豆粕市场规模以及集聚经济发挥着较大作用;2006-2010年间集聚经济和政府政策共同主导了大豆压榨企业的区位决策;2010年以后市场潜力与集聚不经济则表现出更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9.
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及海外农业资源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净进口量达到6784万hm2,对外依存度为33.4%,其中巴西和美国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以大豆为重点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粮食供给,但要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也应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尽管近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投资战略指导,海外农产品资源的控制能力差,生产风险高。为此,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全球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战略高度,选择最佳海外投资区域,优先开发中国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的国际大豆和棕榈油等油脂油料资源;扶持多类型企业主体参与海外农业资源开发;在农业投资目的国通过“订单+农户”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并融入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940.
为深入认识河流NH4+-N的转化降解过程,以生物量、温度和c(NH4+-N)这3项因子为对象,开展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模型研究.采集典型污染河流底泥样品,设置3个生物量梯度(高、中、低)、5个c(NH4+-N)梯度(0.13、0.63、1.13、2.13、4.13 mmol/L)、4个温度梯度(15、20、30、40℃),测定不同条件下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并进一步构建了潜在硝化速率模型,定量分析了生物量、温度和c(NH4+-N)对潜在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量对底泥的潜在硝化速率有显著影响,高、中、低生物量条件下,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范围分别为0.10~0.26、0.03~0.16和0.02~0.07 μmol/h.②底泥潜在硝化速率随温度呈现指数增长,但高温具有抑制作用,各温度梯度下k(硝化速率常数)分别为5.9、9.3、18.1、10.6 μmol/(g·h),15~30℃范围内θ(温度校正系数)为1.074.③c(NH4+-N)对潜在硝化速率的限制作用符合Monod方程,高、中、低生物量条件下Ks(半饱和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2、0.05、0.13 mmol/L.研究显示,潜在硝化速率模型较好反映了生物量、温度和c(NH4+-N)对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的影响,为定量认识底泥硝化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