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2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1369篇
安全科学   921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50篇
综合类   3390篇
基础理论   547篇
污染及防治   264篇
评价与监测   282篇
社会与环境   289篇
灾害及防治   20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是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点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培训等方式与部分国家开展了气候变化合作,但总体来看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合作需求了解得尚不够深入,且缺乏整体系统性的谋划和战略。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和分析现有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求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未来,我国可通过在现有合作框架下与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展开气候合作,打造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不断优化和深化目前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提高合作的针对性;通过抓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在气候治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开展多方合作;鼓励私营部门交流,增强互信程度。  相似文献   
202.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综合管理框架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是相对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面临巨大的开发利用需求,开发与保护问题突出。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EBM)是当前国际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的主流范式,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文章在分析海湾生态系统特征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根据EBM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综合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目标、综合管理框架,以及开展陆海统筹的流域-海湾空间规划,开展基于陆域土地利用的流域-海湾污染物控制,维护海湾水动力条件和保护关键生境,开展流域-海岸-海湾尺度的生态修复,建立海湾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具体调控策略,以期为我国海湾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3.
204.
近年来,博斯腾湖小湖水位大幅波动引发了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最低生态水位的湖泊水量盈缺分析对小湖水量调度和生态保护有积极意义。基于1991—2019年达吾提闸实测小湖水位数据,结合湖盆DEM数据和遥感NDVI数据,分别采用年保证率设定法、湖泊地形分析法和曲线相关法计算小湖区最低生态水位;并利用其他水文、气象和农业活动和湖区水量调控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小湖缺水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小湖最低生态水位为1047.18 m,多年平均满足率为31.03%。1991—1998年、2005—2015年和2017年间博斯腾小湖区发生了生态缺水,平均缺水量为0.69×108 m3。上游来水量是小湖生态需水保证情势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活动和宝浪苏木水量调节活动次之,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2000年之前,生态缺水主要由湖区水位调控产生;2000年之后,灌区农业取水成为生态缺水主要诱因。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博斯腾湖小湖水量调控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5.
徐一雯  蒋建国  孟园  颜未蔚 《环境工程》2020,38(11):168-174
采用超声、微波及碱热预处理技术强化园林垃圾、厨余垃圾与果蔬垃圾联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并以未进行预处理的实验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组实验pH值在2 d内迅速降低至7.24~7.45,反应后期可稳定在7.7~8.0,表明厌氧消化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浓度在第2~4天内达到最大值。乙酸和丙酸是4组实验中VFA的主要成分,两者比例之和在70%以上。VFA浓度在第13天后降低到500 mg/L以下,且以乙酸为主。氨氮(TAN)浓度在前4 d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逐渐升高至2190~2410 mg/L。游离氨氮(FAN)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并在第13天后逐渐趋于稳定,为144~209 mg/L。沼气中甲烷比例在第2天后均超过50%,并在第11~12天时达到最大值61.4%~63.8%。修正的Gompert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预处理技术可缩短反应体系厌氧产沼的适应时间,提高前期产气速率。除此之外,超声预处理与碱热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基质甲烷产率,由未处理时的396m L/g分别提高到601,536 m L/g,而微波预处理使得反应体系甲烷...  相似文献   
206.
由于海水循环养殖生产中常见的方形养殖池存在较大的低流速容积(死区容积),本文提出以圆弧角代替直角的方式对方形养殖池结构进行优化,既保持较高空间利用率,又可以改善养殖池的流场均匀性。本文建立了不同圆弧角尺度养殖池的三维湍流数值计算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养殖池流场均匀性开展研究,重点分析了养殖池内流速分布,并提出研究流场均匀性的判别系数UC50(均匀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方形养殖池,0.2≤R/B(相对弧宽比)<0.4时养殖池内的中流速区占比相对较高,流场均匀性显著改善。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方形圆弧角养殖池的设计给予了理论依据,为方形养殖池的结构优化提供优选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207.
福州市PM2.5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和区域传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省会福州市2013年1月空气质量变化为对象,分析大气边界层变化和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对福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影响.利用福州市2013年1月逐日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2013年1月FNL分析资料,通过大气边界层要素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对PM2.5污染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及区域风场相关矢分析对影响福州雾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地面气温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地面风速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近地面边界层条件有利于霾颗粒物的形成和累积.但不同于我国东部主要污染源区霾污染过程中存在大气边界层逆温,福州PM2.5污染过程中并未出现大气边界层逆温结构,这一边界层结构的垂直混合可有利于区域传输的污染物从上层大气到达近地面从而加重福州霾污染,福州是华东地区一个PM2.5污染物的主要接受区,PM2.5污染物主要以外源输送为主.2013年1月份福州市清洁日近地面风向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霾污染日则为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PM2.5污染物主要从长三角地区、苏北以及安徽河南一带通过东北和西北方向的传输路径影响福州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08.
长江-洪泽湖段突发跨界污染风险交流信息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当前环境风险交流存在问题基础上,将信息图谱引入到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风险交流中.参考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图谱制定步骤,结合突发跨界环境污染风险管理特点与要求,构建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利益相关方构架体系.编制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利益相关方问题清单框架,对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利益相关方问题计算权重,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分类.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洪泽湖段为研究区域,绘制风险交流信息图谱,利用ArcGIS制作信息图谱单元图以及单元表实现对海量信息资料的挖掘、提炼与表达,不仅满足了利益相关方对于信息的迫切需求,提高了环境风险交流效率,保证了突发跨界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措施的有力实施.同时也为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提供了预见性、准确的关键信息与支持信息,为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风险决策提供辅助信息工具.  相似文献   
209.
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讨论了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北京市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选取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怀柔区和石景山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实验区工业领域典型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分析了高能耗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情况及其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怀柔和石景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均呈现能源消费高度集中的主要特征。此外,对代表性企业实施的余热回收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改造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继续深入挖掘潜力,为"十二五"期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业节能工作的深化和细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10.
焦化厂土壤和地下水中PAHs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煤炭为原料的焦化厂是环境中PAHs的主要人为污染源. 针对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优先控制的16种PAHs,对苏南某生产历史长达16 a、面积为44.58×104 m2的焦化厂土壤样品中的w(PAHs)以及地下水样品中的ρ(PAHs)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PAHs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除二苯并[a,h]蒽外,其他15种PAHs均被检出;w(2~3环PAHs)平均值占w(∑PAHs)平均值的92.6%,明显高于w(4~6环PAHs). 地下水中只检出强亲水性的萘、二氢苊、苊、芴、菲、蒽等6种低环PAHs,但未迁移至厂外. 厂区内土壤和地下水中PAHs污染均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并且均为化厂车间最严重. 土壤防污性能的差异使PAHs在3.0 m黏土层〔Ky(垂向渗透系数)=1.28×10-8 cm/s〕中富集. 高环PAHs主要与有机质结合以固相迁移,因w(TOC)随深度增加而下降,部分高w(高环PAHs)点位土壤有机质吸附过饱和,未被吸附的高环PAHs向深层迁移至5.0 m含水层顶板,但因强疏水性未进入7.0 m含水层. 强亲水性低环PAHs以溶解态迁移进入含水层,但因地下水流动缓慢(流速为3.71×10-6 cm/s),PAHs污染区仅集中在化厂车间及其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