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433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醌介导染料脱色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分离获得1株能够利用醌化合物使磺酸化偶氮染料脱色的菌株JL,通过形态特征、16S rDNA与16S-23S区间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JL).菌株JL使酸性大红3R脱色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浓度1g/L, pH值为5~7,温度30℃,接种量0.25g/L.蒽醌-2-磺酸(AQS)、蒽醌-2,6-二磺酸(AQDS)和2-羟基-1,4-萘醌(Lawsone)均能显著提高酸性大红3R的脱色速率,其中AQS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研究发现, 0.1mmol/L AQS能够使菌株JL对2.0mmol/L酸性大红3R保持较高的脱色速率,而且能使多种偶氮染料脱色,表现出较好的底物广谱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鉴定了AQS介导的酸性大红3R脱色产物,表明酸性大红3R的偶氮键发生断裂, AQS在这一过程中仅起到电子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为揭示深部采煤覆岩移动和地表沉降规律,以兖矿集团东滩煤矿6采区63上04、63上05、63上06工作面采矿条件为背景,基于微震及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利用UDEC对深部采煤覆岩移动和地表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沿工作面回采方向(z1方向)的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开采宽度的增加,覆岩的破坏形式由大块整体垮落转变...  相似文献   
103.
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生态足迹是测度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家庭生态足迹H(ousehold EcologicalFootprint,H EF)是利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家庭消费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通过计算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家庭生态足迹,比较不同收入水平群体H EF差异,可以进一步揭示各收入水平群体间存在的“生态足迹掠夺”和生态足迹占用公平性。在阐述家庭生态足迹内涵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甘肃省2002年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得到甘肃省2002年不同收入群体的家庭生态足迹分别为:最高收入群1.412×106ghm2,高收入群1.131×106ghm2,较高收入群1.860×106ghm2,中等收入1.793×106ghm2,较低收入群1.536×106ghm2,低收入群0.724×106ghm2,最低收入群0.578×106ghm2,全省平均1.265×106ghm2;分析经济收入与家庭生态足迹的关系表明,每增加1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大0.2ghm2家庭生态足迹;引入生态足迹掠夺及总生态足迹掠夺,并进一步计算生态足迹不公平系数为0.24,表明收入不同引起的足迹消费的不公平不突出。  相似文献   
104.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具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探讨和分析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为做好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工作尚需加强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以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带动开发,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城市震后救灾系统救灾决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了震后救灾系统模型及评估方法,采用Monte Carlo模拟和最优化技术理论,建立了城市震后救灾、救护、运输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以失效概率为控制参数的最佳路径优化方法,并以某城市网络系统为例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震后救灾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06.
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对盐胁迫下抗盐能力不同的2个黄瓜品种"长春密刺"和"津春2号"幼苗根系生长以及根系中多胺(PAs)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提高了盐胁迫下黄瓜根系游离态Spd和精胺(Spm)、酸可溶性结合态和酸不溶性结合态腐胺(Put)、Spd和Spm含量,降低了游离态Put含量;同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明显促进了幼苗根系生长;根系中酸不溶性结合态Spd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间呈正相关性.表明黄瓜幼苗根系中较高的游离态Spd和Spm、酸可溶性结合态和酸不溶性结合态PAs尤其是酸不溶性结合态Spd含量有利于提高植株抗氧化酶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和膜脂伤害,增强植株抗盐性.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中国近岸常见底栖双壳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运用Log-logistic模型及Weibull毒性效应阈值模型计算对苯二酚对2种受试生物的半致死效应浓度(LC50)、非检测效应浓度(NDEC)及无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析慢性毒性试验对受试生物体质量、体长及消化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苯二酚对毛蚶、紫贻贝的LC50分别为34.10和66.50 mg/L,NDEC分别为0.36和0.50 mg/L,NOEC分别为0.40和0.60 mg/L。慢性试验周期内受试生物体质量、体长的组内与组间差异不显著(P>0.1);SOD酶活性仅在个别时间段对照组和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8.
阿哈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贵州高原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浮游植物与水样进行分层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可分为23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B、D、J、LO、P、S1和X1,其时空分布特征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与丰水期分别以B+D+P+LO、S1+LO以及S1为主,其丰度由枯水期至丰水期依次递增;优势功能群主要在15 m以下水体发生变化,营养物质分布差异及人工放闸泄水是产生该特征的主要原因;采样点大坝和库中的优势功能群季节变化大致相同,但却表现出大坝多于库中,而其丰度却低于库中的特征,水动力条件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经RDA分析得出,优势功能群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与总氮、透明度、磷酸盐、硝氮呈负相关,其中水温、透明度为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9.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氮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50 cm)地下水中N浓度的逐月动态变化特征.连续3年(2010—20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地下水总氮(TN)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低(0.85 mg·L-1),茶园最高(7.64 mg·L-1);从N的形态构成来看,林地、菜地和茶园浅层地下水中N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分别占TN的46.7%、70.2%和72.8%,而稻田浅层地下水N形态则以铵态氮(NH+4-N)为主,占TN 43.5%,表明土壤淹水条件是影响地下水N淋失形态的关键因子.地下水各形态N浓度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下也迥然不同:林地地下水各形态N的含量低、变幅小,而稻田、菜地和茶园地下水N浓度变幅较大;采用单因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下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TN和NO-3-N无显著污染,NH+4-N污染较为严重,而综合指数法(F值法)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出现在稻田和茶园,因此,控制稻田和茶园N肥的施用量是预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地下水N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0.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前期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预培养对2种水稻土———太湖地区黄泥土、江西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中外源Cd形态分配及高丹草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mg·kg-1和10mg·kg-1外源Cd处理下,与干湿交替预培养比较,持续淹水预培养后黄泥土中MgCl2提取态Cd分别由21.8%、28.5%下降为8.0%、16.9%,而NH2OH.HCl提取态Cd由17.7%、17.3%升高为28.1%、37.5%;红壤性水稻土NaAc提取态Cd由20.8%、29.6%下降为11.6%、12.6%.回归分析表明,MgCl2提取态Cd与高丹草Cd吸收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长期淹水预培养显著降低高丹草对黄泥土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