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安全科学   14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366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市容环境是与公众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也是公众参与最容易进行的领域。南京的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江滨城市”的目标,公众参与市容环境的规划与管理是关键内容之一。论文以“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发展规划”项目工作为基础,分析和阐述公众参与的内涵,提出公众参与市容环境的五大步骤,并针对南京市容环境方面的具体案例,设计出符合南京特色的公众参与市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框架模型,包括决策模式、制度框架的共管体系。  相似文献   
42.
国家级名镇(村)的旅游价值与开发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概念和意义,并对80个国家级名镇(村)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在80个历史文化名镇(村)中,有的已经创建了等级旅游区点,或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等,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有的目前则少有开发成效。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点轴、网络开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历史文化名镇(村)可持续开发的模式与建议。  相似文献   
43.
填料在自由水面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定胜  罗华铭 《环境与开发》2000,15(1):14-15,18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某橡胶厂自行设计造的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人工湿地中采用填料代替植物的工作特性,并论证了土壤-植物-微笑一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是传统自由水面湿地处理系统实现其处理污水功能的核心。  相似文献   
44.
寒区水体中溶藻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一些水体由于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现象呈增加趋势,成为急需解决的水环境问题.溶藻菌可从生态调控的角度来控制水华的爆发,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面逐渐得到重视.本文从寒区水华爆发水体中分离获得了一株溶藻细菌JM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JM1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VITEK系统鉴定表明,菌株JM1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相似度为98%.菌株JM1在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中可产生不同颜色和p H值的代谢产物,而以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碳源和氮源时发酵液的溶藻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培养基.菌株JM1的溶藻效果随藻细胞初始密度的降低而增强,随发酵液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菌体细胞的密度达到1011CFU·m L-1时,可单一抑制藻细胞的生长;当菌体细胞的密度大于105CFU·m L-1时,菌体细胞可促进发酵液的溶藻作用.发酵液作用于藻细胞6 h时可明显影响其恢复能力,当暴露时间达18 h时,藻细胞彻底丧失了恢复能力.菌株JM1发酵液在中性和偏碱性的藻液中的溶藻效果最强,并且经过酸化、碱化和高温处理后,仍然保持较高的溶藻活性.本研究可为基于微生物作用过程的水华控制提供优势的土著菌种及其应用上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5.
为随着危废处置行业的发展和众多项目的建设,其运作模式也呈现多元化。为了探索适合危废处置项目建设的运作模式,结合国内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常用的模式,以化工危废处置项目为代表,调查研究江苏省及周边地区该类项目,分析不同模式的优点及不足,提出相比于目前常用的BOT,BOO等模式,区域性的危废处置项目采用PPP模式更适合,并给出了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6.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47.
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流域是地表水的集水区域。流域问题的本质是水。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核心。流域开发是以水资源为先导和主体的综合资源开发。实现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外部性是流域开发的基本特征,水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实现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内部化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流域开发外部性内部化,必须界定流域资源产权,明确流域开发主体;建立税收-补贴体系,对水资源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建立流域水资源市场,实现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同时,政府要加强流域的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开发的法律体系;普及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教育,建立节水观念;支持和鼓励流域开发企业实行外部成本内部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48.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借助Karshenas模型对资源利用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着重论述了其内在结构及其度量指标。从而将水资源稀缺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建立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并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五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嘉峪关市由于相对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指数的相对排序得到改善;而武威市则因相对较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排序有所降低;金昌市和张掖市尽管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相对排序没有变化。但由于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水资源稀缺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更能如实反映水资源状况。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将粉煤灰基质滤料用于曝气生物滤池,该滤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吸附性能良好,挂膜后生物相丰富。对于中等浓度的生活污水,当水力负荷和COD有机物负荷分别控制在1.53 m3/(m2.h)、3.68 kg/(m3.d)以下时,该曝气生物滤池COD和NH3-N去除率能稳定在85%以上,出水COD和NH3-N达到排放标准要求。该曝气生物滤池对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50.
不同城市功能区土壤中酞酸酯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津市和辽宁省鞍山市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不同工业类型所在地共计12个土壤样品进行采样调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15种酞酸酯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两市土壤样品中酞酸酯的污染水平,分析了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石化、化工、钢铁等工业行业所在地土壤中酞酸酯的浓度差异,研究了不同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单体污染特征,将两市土壤样品中DBP和DEHP的浓度与国内外部分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结果表明,天津市各采样点总酞酸酯(ΣPAEs)浓度在0.524~2.058 mg/kg之间,鞍山市各采样点ΣPAEs浓度在0.779~2.016 mg/kg之间;两城市不同城市功能区土壤ΣPAEs浓度均呈现风景区<生活区<工业区的趋势;15种酞酸酯中,DBP和DEHP在天津市和鞍山市各采样点土壤样品中均有检出,为两城市土壤中酞酸酯主要污染物,其浓度值与国内其它城市处于同一污染水平,略高于我国贵州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