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14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325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01.
城市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选取的2个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汇水小流域为代表,在2008—2009年共进行了4场降雨过程的雨水管网出口和下游受纳水体水质同步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制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严重,其中悬浮物浓度高于城市污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略低于城市污水,但明显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木樨园小流域由于绿地面积比例小,道路面积比例大,城乡结合部地带环境卫生相对较差,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各污染物的EMC浓度比西蒲小流域高21.4%—246.5%.雨水管网降雨径流存在一定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雨水管网降雨径流中COD和总磷与悬浮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网降雨径流使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升高16.9%—541.7%,其中悬浮物、COD和氨氮升高幅度最大.增加城市绿地可明显降低降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502.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是评价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实施情况的重要依据。执行报告以自行监测与台账记录信息为核心,涵盖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与排放全过程的众多信息,但是目前尚缺少据此对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采取常见的指数化方法,基于执行报告中的自行监测和台账记录等信息,构建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报送指数(A)、合规指数(R),结合监督检查校正系数(B),最终建立依证指数(I),依此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案例甲和案例乙两家火电企业2018年、2019年依证指数进行试算,所得结果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排污单位的执行情况,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建议以此方法为基础,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推动排污许可制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503.
采用双酶切方法构建了小麦TaMyb2基因转化拟南芥表达载体pCHF3-35Sp-TaMyb2-I-NOSter和pCHF3-35Sp-TaMyb2-Ⅱ-NOSter.并通过农杆菌GV3101介导,用渗透法将TaMyb2-Ⅰ和TaMyb2-Ⅱ基因转入拟南芥中.结果表明,TaMyb2-Ⅰ、TaMyb2-Ⅱ和表达载体pCHF3分别被KpnⅠ和PstⅠ成功酶切为837 bp、840 bp和10.4 kb的目标条带;分别将pCHF3-35Sp-TaMyb2-Ⅰ-NOSter和pCHF3-35Sp-TaMyb2-Ⅱ-NOSter转入农杆菌GV3101中,在提取的农杆菌质粒DNA中分别扩增出了837 bp和840 bp目标条带,说明可用于拟南芥的转化;在含Kan(50 mg/L)的1/2 MS培养基上筛选转基因当代拟南芥植株的种子(T0),获得了T1代抗性植株,转化率约为0.1%.  相似文献   
504.
针对输煤皮带转载点粉尘污染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粉尘控制技术。以霍州煤电集团木瓜煤矿为例,以气固两相流理论的颗粒轨道模型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粉尘扩散规律,三维数值模拟皮带转载点的粉尘逸散规律。根据粉尘颗粒在皮带转载点的运移规律,提出了闭环回旋控尘技术,通过气固两相流和颗粒碰撞理论的三维数值模拟对该技术的控尘机理进行研究,并在木瓜煤矿进行试验应用。结果表明:闭环回旋控尘技术能有效控制粉尘扩散和降低粉尘颗粒动能,其降尘效率达到88%以上,同时,该技术无需任何动力,是未来节能型除尘产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5.
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的太湖蓝藻水华形成风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太湖蓝藻水华形成和分布与近地面风场的关系,利用太湖湖面及周边地区2003~2013年气象与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并应用WRF3.5.1数值模型模拟,发现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卫星观测时刻前6h平均风速为0.5~3.4 m/s的区间,占比达94.7%;蓝藻水华面积总体上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大范围蓝藻水华主要出现在前6h平均风速≤2 m/s的情形下,占比达89%;风向则主要影响蓝藻水华在太湖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局地风场对于太湖蓝藻水华的形成、输移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6.
为了研究基于风险的检验(RBI)中燃烧、爆炸后果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API 581为基础,介绍了Level 1分析法、Level 2分析法及分析流程;然后,以油气分离器为例,根据API 581推荐的Level 1分析法编写VB程序,计算后果面积,采用PHAST软件计算Level 2分析法的后果面积;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以及二者计算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Level 1法比Level 2法简单,但其计算准确性较低;后果面积计算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潜在泄漏质量、能量调整系数和液相后果计算面积公式选用等;应用时应兼顾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和经济效益,并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07.
我国畜禽污染现状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散户和专业户的畜禽粪便处理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了不同治理政策对减少畜禽粪便废弃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畜禽养殖模式的转变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畜禽粪便污染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污染治理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散户和专业户的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制定垃圾管理规章制度、专人监管垃圾投放、建立沼气池等措施能有效减少散户的畜禽粪便污染,但对于专业户只有专人监督垃圾投放才能发挥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从散养向专业户养殖方式转变,建议政府部门重点加强对养殖专业户畜禽粪便污染的管理,通过出台更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和补贴等激励机制减少其畜禽粪便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08.
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分4个季度采集图们市4个监测点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样品,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样品中多环芳烃,通过旋转蒸发对提取液进行浓缩,再用氮气吹至0.5 m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图们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共检出13种美国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0.001—21.55μg.m-3.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明显,冬季各监测点多环芳烃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夏季含量最低.一天之内早上或晚上多环芳烃的含量普遍高于中午.卫检处和气象局监测到的PAHs含量明显高于环保局和安山监测点.PAHs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509.
太原市迎泽湖富营养化控制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对太原市迎泽湖进行资料收集和长期水体监测,综合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融合参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建立湖泊富营养化耦合模型,用实测水质数据进行参数率定与验证,选取总氮、总磷、叶绿素a及透明度4项因子进行模拟,得出迎泽湖营养物质输移扩散及时空分布规律.结合迎泽湖实际情况,从补水方式、补水频率以及改变湖泊柔性结构三方面,提出改变水动力条件的方案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各方案水动力、物质输移扩散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作为富营养化程度表征的叶绿素a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其浓度变化范围在0.035~0.105mg/L之间;藻类等浮游植物迅速增殖导致水质恶化水华暴发,而采取加大湖水水力循环和改善入口水质的控制方案,可有效改善湖水水质.  相似文献   
510.
有机磷阻燃剂在不同含氧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炜  景传勇 《环境化学》2014,(10):1692-1699
在对单壁碳纳米管(SWCNT)、多壁碳纳米(MWCNT)及其相应含氧碳管的表征基础上,对OPEs的界面吸附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OPEs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到412.0 mg·g-1).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吸附,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校准相关系数分别在0.929—0.999和0.822—0.999范围内.碳纳米管与OPEs间的主要吸附作用机制为疏水相互作用,芳香取代OPEs与碳管管壁间的π-π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对吸附有重要贡献.碳纳米管对OPEs的最大吸附量由碳管比表面积决定,而不受OPEs本身疏水特性的影响.碳管表面氧化引入的含氧基团能通过减弱碳管表面的疏水性和减少表面有效吸附位点来降低碳管对OPEs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