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42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115篇
综合类   1012篇
基础理论   215篇
污染及防治   331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通过谷物装卸设备存在危险的实例,强调了储粮仓内农工存在淹埋及窒息风险,重点介绍了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署(OSHA)提出的标准和相关法规,以及粮仓农工的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护经验,以对我国粮仓农工的安全与防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2.
尾矿库安全评价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尾矿库安全评价应该搞清坝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安全状况,评定尾矿库的安全等级,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对尾矿库安全生产状况做出综合评价。探讨了尾矿库安全评价应该采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建议了~个描述综合评价结果的框架。为了提高尾矿库安全评价质量,应尽快组织编写尾矿库安全评价细则,建立科学、统一、规范、权威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油罐液压安全阀油封高度的计算方法,使油封液的加注有据可依,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油罐经济安全地运行.  相似文献   
994.
湖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人体暴露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吸入因子概念,建立了污染物排放造成的人体暴露的计算方法.应用CALPUFF长距离扩散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湖南省17个电厂(24个排放源)的一次细颗粒(PM2.5)、SO2和NOx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径500km范围内,PM2.5、SO42-和NO3-的平均吸入因子分别为9.73×10-6、2.39×10-6和2.47×10-6.回归分析表明,PM2.5的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及人口数量有很高的相关性(R2=0.83),SO42--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无关,与人口数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4),而NO3的吸入因子与烟囱高度、人口数量的相关性较高(R2=0.74).基于回归方程和人口分布地图,对湖南省污染排放的吸入因子进行区划,得到的吸入因子等值图反映了人口分布对吸入因子的影响,可用于对该地区的排放源造成的健康影响进行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995.
放牧是高寒草甸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对估算碳交换和制定合理放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于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对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放牧强度下的生态系统呼吸进行每月至少一次的连续观测,以估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并探讨放牧强度对生态系统呼吸的作用.结果显示: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年均生态系统呼吸(以C计)分别为226.33±62.30、213.63±53.22和215.15±53.19 mg m~(-2) h~(-1),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分别为367.97±47.86、324.62±44.95和348.37±43.10 mg m~(-2) h~(-1),在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分别为105.81±22.13、96.55±14.69和110.61±16.89 mg m~(-2) h~(-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生态系统呼吸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但在相同季节不同放牧强度间生态系统呼吸差异不显著;月累积降水量与生态系统呼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区域放牧地生态系统平均年累积呼吸为472.63 g m~(-2) h~(-1).本研究表明,在试验初期不同放牧强度对生态系统呼吸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群感效应与信号分子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等优点.本文综述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群感效应和细胞信号分子的作用.研究发现,群感效应和细胞信号分子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群感效应可以加快污泥胞外聚合物合成和提高微生物表面附着能力,信号分子可以促进微生物分泌胞外聚合物并影响生物膜的形成.举例说明信号分子中的c-di-GMP作为第二信使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c-di-GMP可以将细菌从单细胞游走型转变为多细胞黏附型——生物膜状态.投加钙离子会促进能够分泌c-diGMP的菌群生长从而加快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投加锰离子会减少好氧颗粒污泥中c-di-GMP的含量导致好氧颗粒污泥解体.最后进行前景展望,认为从群感效应和信号分子的角度去解析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可为确立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对其进一步的工程化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采用SBR反应器,分别以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单一碳源,在严格厌氧/缺氧条件下驯化培养反硝化除磷污泥,考察不同碳源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碳源除磷污泥的菌群结构,分析其中除磷菌所占比例. 结果表明,以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碳源的各系统出水中,ρ(TP)平均值分别为0.79、0.98、0.29 mg/L,TP去除率分别为82.5%、79.2%、93.4%. 取自污水厂的种泥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以甘油驯化的污泥和以乙酸钠与丙酸钠培养的污泥,二者表现出相似的多样性与菌群结构. 各反应器中的污泥在“纲”与“目”分类级别上分别均以β-Proteobacteria与Rhodocyclales占主导. 稳定期乙酸钠、甘油、丙酸钠为碳源的系统中的除磷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5%、8.0%、41.5%,以丙酸钠为碳源的系统中除磷菌所占比例最高. 对于厌氧/缺氧系统,与以乙酸钠、甘油相比,丙酸钠为碳源时系统的除磷效果更好,并且有利于除磷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998.
新型高效H2-SCR尖晶石型NiFe2O4催化还原N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柠檬酸配位溶胶-凝胶法制备尖晶石型复合金属氧化物NiFe2O4,以H2为还原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该催化剂催化还原NO的性能,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测定(BET)、程序升温还原(TPR)和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等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空速4500 h-1,H2/NO浓度比为1,温度为400℃下,H2催化还原NO的效率可达97.8%,高H2/NO浓度比对NO转化率提升不大,高空速对其催化活性无明显影响.所制备的NiFe2O4催化剂具有典型的尖晶石结构,颗粒不规则,粒径大约为30—150 nm,并且具有良好的双官能团氧化还原性质.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找出导致加油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事件及其可能性大小,以加油站火灾爆炸故障树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贝叶斯网络风险模型。在FTA向BN转化算法的基础上对条件概率做出了修正。利用GeNIe软件计算加油站火灾爆炸事故基事件的后验概率,同时进行灵敏度和影响力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找出了导致某加油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性最大的因素集为:加油站接打手机、机械碰撞、给塑料容器加油、加油冒油、油枪渗漏等。结果表明,注重基事件的多态性和事件间逻辑关系合理性的新模型,能推算出更准确的基事件概率分布,同时可以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有可能途径,为加油站事故预防,系统改进提供较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影响上海的一次沙尘过程WRF-Dust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完全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Dust(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Dust)对2011年5月1~4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Dust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沙尘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整体特征及其影响时间及范围;较好地模拟了沙尘到达上海的时间(模式和观测均在1日11:00前后)和直接影响的结束时间(2日02:00前后),而且模式沙尘浓度与观测资料较为一致;但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的气象条件和沙尘模拟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准确模拟过程后期沙尘回流对长三角沿海地区的影响.分析了导致模拟偏差的原因,并探讨了提高模式沙尘模拟能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