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78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13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在水中可长久稳定存在,其表面吸附的重金属对水环境产生了潜在危害.本文研究了纳米塑料聚苯乙烯微球在吸附时间、溶液pH、氯化钠溶液、锰离子、温度等不同实验条件下对铅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粒径为400 n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可快速吸附铅离子,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 min,吸附率达到53.30%.聚苯乙烯微球对铅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遵循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非线性吸附.随着溶液pH的增加,铅离子平衡吸附量增加,静电作用是影响铅离子在聚苯乙烯微球上吸附的关键因素.增加溶液盐浓度,微塑料发生聚集,比表面积减小,吸附位点减少,铅离子的吸附量显著降低,在3.5%氯化钠溶液中,纳米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率仅为7.5%.与重金属锰离子共存,可促进聚苯乙烯微球对铅离子的吸附.升高温度,纳米塑料对铅离子的平衡吸附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2.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with high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are emitted from kinds of industries, which endanger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Adsorption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VOCs due to its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activated carbons, zeolite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to remove VOCs because of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bundant porosity. However, the hydrophilic nature and low desorption rate of those materials limit thei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Furthermore,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VOC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POPs) with extremely high porosity,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hydrophobic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VOCs adsorption. This review generalized the superiority of POPs for VOCs adsorption compared to other porous materials and summarized the studies of VOCs adsorption on different types of POPs. Moreover,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water and VOCs on the POPs was discussed. Finally, a concise outlook for utilizing POPs for VOCs adsorption was discussed, noting areas in which further work is needed to develop the next-generation POP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3.
为探究府际合作行为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因果关系,发掘跨域合作治理困境的内生原因.以太湖流域水体联治为例,梳理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三省一市协作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采用博弈理论与方法构建府际合作治理博弈矩阵,拆解政府策略选择的内在利益逻辑.研究表明:合作主体因发展基础差异化面临多元利益矛盾局面...  相似文献   
104.
柴启家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2,35(1):117-118,121
为保证环保工作的有效性,推动环保工作不断向好发展,分析了环境监测及其分类,指出环境监测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其可为环境评价的不断完善提供数据依据,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推动环保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提出了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对环保工作积极影响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环境监测专业队伍建设力度,确保环保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开展,为人们...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通过对污水处理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 :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PC +PLC分级分布式控制形式 ,能够使系统具有很高的性能 /价格比。同时 ,将此结构进行拓展 ,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座自主开发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沈阳南部污水处理示范厂。在系统中采用就地操作BIU +MFP(基本接口单元 +微现场处理单元 )与主PLC相结合的控制结构 ,通过GeniusBus(现场总线 )技术实现通讯处理 ,达到节约投资、提高系统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预焙阳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气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沥青烟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四种,即吸收法、燃烧法、静电捕集法及吸附法。前三种方法处理费用高、应用范围窄,并有二次污染等问题。吸附法工艺简单、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在综合评述吸附法治理沥青烟研究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吸附法治理沥青烟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1)易吸附/脱附沥青烟的高效滤料开发;(2)吸附及再生装置与工艺的开发改进。  相似文献   
107.
Xin  Yan  Wang  Dongchuan  Zhang  Lihui  Ma  Yingyi  Chen  Xing  Wang  Haiqing  Wang  Hongyi  Wang  Kangjian  Long  Hui  Chai  Hua  Gao  Jiansh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22,24(3):3687-3703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相似文献   
108.
典型背景点降水化学组份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嘉麒  洪峪森 《环境化学》1996,15(5):391-398
全球背景降水划分为海洋型,内陆型和海洋与内陆相间型三种,以太平洋的Amsterdam和大西洋的S;Georges为例,研究海洋型背景降水受海洋大气环流控制,化学组分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分析了澳大利亚Katherine海洋与内陆相间型,背景降水化学组份来主要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和内陆大气污染传输两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9.
本研究先以水浸实现砷碱渣中的砷锑分离,再对水浸渣进行盐酸浸出,得到了可作为工业原料氯化锑溶液.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6∶1,温度40℃,浸出时间40 min的条件下,可使水浸过程中锑的浸出率低于3%,砷的浸出率达到99%;盐酸浸出中,控制酸浓度为1∶1,液固比10∶1,温度60℃,浸出时间30 min,能使锑的浸出率达到88%以上.经过水浸和盐酸浸出,锑的直接回收率为85.36%.  相似文献   
110.
水体表面微层中酞酸酯的光降解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金朝晖  黄国兰 《环境化学》1999,18(2):109-114
研究了水体表面微层中酞酸酯化合物光降解的动力学,指出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实验证明:催化剂TiO2为2g.l^-1,pH为6,并有H2O2存在时,是DBP,DEHP光降解的最佳条件,溶解氧增加有利于光降解,实际表面微层水样的光催化降解速率比模拟水样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