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6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1788篇
安全科学   532篇
废物处理   258篇
环保管理   445篇
综合类   3536篇
基础理论   804篇
污染及防治   1150篇
评价与监测   295篇
社会与环境   255篇
灾害及防治   32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355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544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61.
A surface- and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chlorophyll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to elevated UV radiation in three types of wetland plants (Canna indica, Phragmites austrail, and Typha augustifolia). Results showed that (1) chlorophyll content of C. indica, P. austrail, and T. augustifolia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ere UV radiation was increased by 10 and 20 % above ambient solar level than in treatment with ambient solar UV radiation (p?C. indica, P. australis, and T. angustifolia by elevated UV radiation of 10 % was higher in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an in 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e sensitivity of MDA, SOD, POD, and CAT activities of C. indica, P. austrail, and T. augustifolia to the elevated UV radiation was lower in 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an in the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which was related to a reduction in UV radiation intensity through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water. C. indica had the highest SOD and POD activities, which implied it is more sensitive to enhanced UV radiation. Therefore, different wetland plants had different antioxidant enzymes by elevated UV radiation, which were more sensitive in vertical 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than in surface-flow-constructed wetland.  相似文献   
462.
对Mn/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头孢合成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Mn(NO32溶液为浸渍液,Mn/γ-Al2O3催化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0 mol/L、浸渍时间9 h、焙烧温度400 ℃、焙烧时间2 h;在反应时间为30 min、废水pH为9.0、臭氧通量为4.6 mg/min、催化剂加入量为5 g/L的条件下,当进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分别为220~250 mg/L,8~10 mg/L,10~12 mg/L和60~70倍时,出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30%,33%和93%,出水水质满足GB 21904—2008《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63.
高会杰  孙丹凤 《化工环保》2014,34(4):336-339
采用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段联合生物工艺处理分子筛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机胺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氨化过程中,当进水COD稳定为1 200~1 600 mg/L时,出水COD低于300 mg/L,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当进水ρ(有机氮)为100~160 mg/L时,出水ρ(有机氮)均低于30 mg/L,有机氮去除率大于80%,在整个氨化过程中,出水ρ(氨氮)较进水ρ(氨氮)提高了35~200 mg/L;硝化过程中,当进水ρ(氨氮)小于等于300 mg/L时,出水ρ(氨氮)最终稳定在15 mg/L以内,氨氮去除率大于90%;在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最终出水COD低于80 mg/L,出水ρ(总氮)低于25 mg/L。  相似文献   
464.
通过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各影响因素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显色时间8 min,稳定时间10 min,最佳波长490 nm下进行吸光度测定的检测方法;分析分别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作为外加碳源时,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B-31的生长情况和共代谢降解典型药物苯扎贝特(BZF)的过程。结果表明,降解菌只有在外加碳源的条件下才可正常生长,而且其在葡萄糖环境中生长得更好;拟合得到的葡萄糖、麦芽糖和BZF代谢动力学结果显示,葡萄糖对BZF去除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从葡萄糖培养基中降解菌所提取的酶比活力要高于麦芽糖培养基,分析原因可能是葡萄糖所诱导的降解菌关键酶活力更强,而且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蛋白质点位。  相似文献   
465.
利用白云石石灰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氮和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云石石灰为实验材料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的氮磷,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不同投药固液比S/L、初始p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及反应时间对去除与回收氮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投药固液比S/L为300mg/L,最佳初始pH值范围为8.5~9.5,反应温度为25.0℃,搅拌速度为15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条件下,氨氮(NH+4-N)和磷(PO3-4-P)的去除率分别为37.26%和89.60%。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沉淀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析可知沉淀产物中含有磷酸铵镁(MAP),可实现废水中氮磷经济有效的回收。  相似文献   
466.
添加天然沸石和石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研究镉污染土壤中添加沸石、石灰及两者配施对土壤pH值和土壤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沸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培养时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高剂量石灰的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土壤pH提高了3.33个单位。在土壤5~50 d培养过程中,石灰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呈现先逐渐降低而后略有升高的趋势,其余处理均呈下降趋势。培养50 d后,高剂量的沸石、石灰及高剂量沸石与石灰配施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从5 d时的67.54、61.95和55.56 mg/kg降低至54.65、49.93和45.96mg/kg。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培养时期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在10个处理中,L2Z3(石灰2 g/kg土和沸石60 g/kg土)组合处理效果最好,使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下降了34.68%,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4.30%,铁锰氧化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6.97%,有机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31%,残渣态镉含量上升了12.11%。  相似文献   
467.
利用热重分析(TGA)研究船舶塑料垃圾在不同升温速率和不同气氛下的热解特性,并得到了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船舶塑料垃圾的热解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比一般塑料热解复杂;随着升温速率增大,最大热解速率和最大热解速率温度等热解特性参数也增大,反应变得更剧烈;N2/CO2比为4∶1时,热解反应进行得最完全,固体残留率最少。动力学分析表明,采用3个连续一级反应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不同的升温速率和气氛比对反应各阶段活化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8.
Fenton氧化与铁炭微电解组合预处理DMF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OD表征模拟废水中DMF去除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铁炭微电解和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DMF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nton氧化-铁炭微电解工艺的处理效果较好。在pH=5,反应时间为1 h,FeSO4·7H2O投加量为1 000 mg/L、H2O2投加量为2.67 mL/L和不曝气的最佳反应条件下,Fenton氧化-铁炭微电解工艺对实际废水和废液中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6.67%和72.22%,从而验证了该工艺处理DMF废水的可行性。此外,Fenton氧化处理DMF废水过程实际上是将酰胺基团和羰基的不饱和双键氧化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469.
正渗透技术是一种以渗透压差为驱动力的新型膜分离工艺。温度是影响正渗透过程的关键因素。为考察温度在工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温度对正渗透膜特性及工艺性能的影响,探讨通量衰减机制。结果表明,温度影响汲取液动态稀释、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等的效应程度,进而影响正渗透性能。高温能够明显增加水通量和回收率,且汲取液温度影响比原料液显著。因此,合理优化温度条件是降低能耗提高正渗透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