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0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952篇
安全科学   446篇
废物处理   251篇
环保管理   379篇
综合类   3145篇
基础理论   852篇
污染及防治   1578篇
评价与监测   278篇
社会与环境   240篇
灾害及防治   2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480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41.
本文通过对锅炉的整个运行过程的检验,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术。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了工业锅炉在节能减排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842.
南京地区一次灰霾天气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MPL)对2012年10月南京地区的一次灰霾天气进行了不间断观测,结合地面气象要素和PM10、PM2.5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颗粒物质量浓度、气象要素、气溶胶垂直方向光学特性和混合层高度(MLH)日变化趋势以及相关性并与11月11~12日非灰霾天气做了消光系数和MLH的比较.结果表明,本次灰霾天气颗粒物浓度与近地面消光系数日变化较相似,基本上呈现夜间高午后低的趋势;灰霾期间MLH峰值滞后于地面温度峰值2h,MLH与PM2.5呈现负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为-0.57;霾天MLH远低于非灰霾天;霾期间近地面消光系数大部分时刻大于1.0km-1,远大于非霾日0.1~0.25km-1范围的消光系数.  相似文献   
843.
山西夏季气溶胶空间分布飞机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搭载了多种气溶胶观测仪器的飞机为观测平台,在2013年夏季首次对山西中部地区霾日及晴空大气气溶胶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观测,得到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尺度的垂直分布廓线以及不同高度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山西夏季非降水天气条件下气溶胶粒子以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的细粒子为主,粗粒子很少.霾日气溶胶数浓度是晴空的2~3倍,主要是核模态的小粒子;气溶胶粒子数浓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小,低空存在气溶胶累积区,逆温层的存在是导致气溶胶累积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气溶胶粒子尺度随高度增加,大粒子主要分布在2500m以上的高空;不同高度上的气溶胶粒子谱均呈双峰或三峰分布,谱型基本一致,从近地面到5000m高空,气溶胶粒子谱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展宽.观测区域气团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显示,4000m以上高空气溶胶粒子主要是从中国西北地区远距离输送而来,3000m以下气溶胶粒子则主要来源于近地面排放.  相似文献   
844.
基于ISM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各类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综合减灾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评价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定量论证了各指标体系之间的耦合性,证明了一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综合性。通过对一级指标的细化提出了12个二级指标,考虑评价指标理论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42个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进一步凝练简化为20个三级指标,形成了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综合考虑灾害发展各个阶段、反映一个区域整体综合减灾能力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和综合减灾工作成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5.
2012—2013年于春、夏、秋、冬四季对小溪港进行4次水环境质量调查,利用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污生指数)等指标分析小溪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对小溪港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小溪港浮游植物共8门51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共26种,占总种数的50.98%;其次为硅藻门,共9种,占17.65%;蓝藻门5种,占9.80%. 浮游植物数量年均值为184.16×104 L-1,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峰值出现在夏季,为292.43×104 L-1,之后为春、秋和冬季. 小溪港的优势种共4门7种,分别为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p.),绿藻门的星芒衣藻(Chlamydomonas stellata)、丝藻(Planctonem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年均值分别为1.81、1.55、0.51;SI年均值为2.44. 总体上,小溪港水质污染状况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846.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入渗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BSCs(生物土壤结皮)的入渗特征,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例,选择荒草地、沙棘灌丛和油松林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采样,采用环刀模拟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苔藓结皮和地衣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2种BSCs均明显减少初渗速率和达到稳渗所需时间,初渗速率降幅最小值、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油松林、荒草地下地衣结皮;荒草地、沙棘灌丛苔藓结皮稳渗速率相对裸土分别增加2.4%、10.0%,而二者地衣结皮明显降低稳渗速率,降幅分别为45.2%和55.0%,油松林下苔藓结皮和地衣结皮稳渗速率均增幅为18.2%. ②苔藓结皮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均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其入渗量调控率在荒草地、沙棘灌丛和油松林下分别是1.0%、10.0%和0.7%;而地衣结皮在荒草地和沙棘灌丛下明显阻碍水分入渗,其入渗量调控率的绝对值分别为43.9%和50.0%,在油松林下的入渗量调控率则为16.5%. ③Horton模型对生物土壤结皮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较适于描述本区具有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入渗特征.   相似文献   
847.
为明确外源硝态氮添加对典型耕作土壤冻结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应用室内冰柜模拟土壤冻结过程,研究在室温-冻结过程中硝态氮添加(0、80、200和500 mg/kg)对3种典型耕作土壤(黑土、潮土和黄土)N2O排放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外源硝态氮的添加促进了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在200 mg/kg硝态氮添加处理下,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比CK(对照)分别增加了849%和676%;但在添加高浓度(500 mg/kg)硝态氮时,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分别比200 mg/kg处理降低39.3%和21.2%,表现为显著抑制. 随冻结过程的进行,黑土和潮土的N2O排放通量均逐渐降低并接近零排放. 黄土N2O排放通量在室温-冻结过程中变化范围很小,甚至出现负排放.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显著影响N2O累计排放量,而土壤pH和C/N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子. 根据室内培养试验结果,为减排N2O,建议在深秋整地施肥时期尽量避免在潮土和黑土中施用硝态氮肥. 黄土的N2O排放似乎对外源硝态氮的添加反应不明显,这有待在大田气候-植物-土壤综合条件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48.
以C包覆海绵铁(SI-C)为载体,La、Mn、Ni的硝酸盐为前驱物,采用混合浸渍焙烧法制备了SI-C表层负载金属催化剂(Mn-Ni/C、Mn-La/C、Ni-La/C、Mn-Ni-La/C),以H2O2为氧化剂,研究常温常压下H2O2与催化剂协同作用处理偶氮染料模拟废水的效果,并对其制备条件和性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负载型Mn-Ni-La/C在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CWPO)中降解效果最好,且0.02 mol·L-1的La、Mn、Ni硝酸盐金属浸渍液以体积比1:1:1均匀混合,300℃焙烧2 h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效果最佳;通过海绵铁固定床外加高频交变磁场,实现一种新型热传递方式下的感应热非均相反应处理有机废水.以海绵铁为感应磁核,形成固-液界面高温微反应区,促进非均相催化反应的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直接蓝D-3GL的去除率达98.39%,对直接紫D-BL的去除率达97.56%,对直接大红D-GLN的去除率达92.18%.  相似文献   
84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eros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n habitat development and on wave damping by a small salt marsh nestled alongside a dike on the Wadden island of Terschelling. The aim is to advance knowledge about the benefits and possible side-effects of salt-marsh restoration. Analysis of a time series of aerial photographs from 1944 to 2010 indicates that the salt marsh decreased steadily in size after maintenance of accretion works was termin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marsh, which is accessible to sheep, vegetation is low (5–15 cm) and dominated by Salicornia europaea and by Spartina anglica. In the most intensively grazed parts, vegetation is very scarce. The eastern, inaccessible part of the salt marsh is covered by dense patches of the shrubby perennial Atriplex portulacoides and Spartina anglica (15–25 cm in height). SWAN wave models show that wave height at this loca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real extent of the salt marsh as well as by the vegetation. High or dense vegetation are in the models nearly as effective in damping waves (with an initial height of 0.15 and 0.5 m) as widening the salt-marsh area by 350 m. A low density of low plants, as observed in the grazed part of the marsh, has almost no wave-damping effect. Even under conditions of sea level rise, a broader salt marsh vegetated with high plants significantly affects modelled wave height. Therefore, salt-marsh restoration is an adaptation measure worth exploring, though an array of effect types must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850.
Soi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s a major health issue. Chemical immobilization of toxic metals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solve this issue. In this study, soil was sampled from a copper mining-polluted area in eastern China. Coal fly ash and straw were applied to soil samples at 5 % w/w ratio and 2 % w/w ratio, and incubated for 6 weeks. The CaCl2-extractable Cu, Cd and Zn, phytoavailability and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al fly ash, straw and the mixture of coal fly ash and straw decreased CaCl2-extractable metals. Coal fly ash or the mixture of the two amendments are therefore efficient metal stabiliz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