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0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95篇
安全科学   224篇
废物处理   236篇
环保管理   315篇
综合类   1919篇
基础理论   71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580篇
评价与监测   149篇
社会与环境   124篇
灾害及防治   1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LCD面板主要由附着偏光片及液晶等有机材料的玻璃面板构成。有机材料的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是废LCD面板处理的第一步。在水热条件下对废LCD面板进行了降解产酸研究。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水用量及pH值等对水热产乙酸产率及选择性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水热产乙酸的最佳操作条件:反应温度325℃,反应时间5min,氧化剂(30%H2O2)0.6mL,用水量2mL,近中性环境(pH6-6.5去离子水)。此条件下,乙酸产率及选择性分别为68.83%及70.56%。结果表明,以废LCD面板有机材料为原料,采用水热技术进行产乙酸反应,可实现其资源化再利用。  相似文献   
922.
用锯木屑作为吸附材料,0#柴油为吸附对象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木屑对纯油、水中浮油的吸附以及吸油后的木屑在水中的漂浮性能;并以木屑粒径、木屑投加量、振荡频率、油膜厚度为研究指标,设计了5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了各因素对0#柴油的吸附量、去除率以及木屑漂浮率的影响并对优化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木屑对水中柴油的吸附速度极快,1min即可达到饱和,饱和吸附量为8.08g/g;木屑在水中漂浮性能良好,静态时经72h漂浮,漂浮率维持在92%左右;振荡频率为150r/min时,72h内漂浮率维持在68%以上;最佳吸油条件组合为吸附剂粒径10~20目,振荡频率120r/min,木屑投加量0.7g,油膜厚度1.65mm。  相似文献   
923.
通过对昆明市餐饮和居民生活污水厌氧模拟实验研究,初步探讨生活污水中CH4的产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餐饮和居民生活污水中产生的甲烷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63 mg/L和3.82 mg/L。并且将COD、硫酸盐、硫化物、TN的浓度变化与甲烷浓度变化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COD、COD/硫酸盐和1/TN与甲烷在置信度为0.01时极显著相关,硫化物与甲烷在置信度为0.05时不相关;COD、硫酸盐和TN浓度的变化对生活污水中甲烷的产生起关键性作用。对居民生活污水中甲烷产生规律进行温度和pH控制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在25~30℃时,24 h内甲烷产生量最大值为8.6494 mg/L,明显大于其他温度段的甲烷产生量;在pH为7~8之间时,甲烷的产生量在24 h内达到的最大值为3.0477 mg/L,明显高于其他pH控制段的甲烷产生量。  相似文献   
924.
为了探索重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2011年3月在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徐塘桥河开展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通过电解技术、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和构建软隔离带复合工程技术改善河流水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解技术,可以迅速降低TP、氨氮(NH4+-N)和COD;但较难减少TN。通过软隔离带可以有效隔离外源污染,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河流TN、TP、COD的平均水平,但是难以提高河流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电解能够有效的降解大分子有机物,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之后再种植水生植物,能够进一步降低的TN、TP。通过电解一水生植物一软隔离带复合技术不仅能够全面改善河流水质的平均水平,而且能够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925.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厦门2个垃圾焚烧发电厂进厂垃圾、渗滤液、飞灰、炉渣和烟气样品,分析垃圾组成成分及各组分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垃圾中以厨余、橡塑类和纸类为主,共占到垃圾干基的78.08%,重金属含量大小次序为Zn〉Cu〉Pb〉Cr〉Ni〉Cd〉Hg;垃圾渗滤液中除Zn外,其他金属的含量都较低,一厂渗滤液中重金属Ni、Zn迁移量较大,分别达到24.46%和8.52%。二厂渗滤液中重金属的迁移有相同的趋势,但含量相对较高。垃圾焚烧后其重金属主要分布在飞灰和废渣中,烟气中的含量非常少,不同金属的含量均有差别,这与金属的性质有很大关系;通过浸出毒性分析,飞灰中重金属酸溶态含量多,容易浸出,属于危险废物。同时,不同烟气处理工艺产生的飞灰的重金属浸出量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926.
以净化低污染水体的潜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性工程设计为重点,系统开展了室内外实验研究,并利用Peelet数分析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碎石床渗流返混程度。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集水花管孔口出流计算、基质填料内渗流计算、碎石床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可分别借鉴薄壁孔口恒定淹没出流、线性或非线性渗流、活塞流理论;但受工程实际条件及运行淤堵等影响,工程实测结果均小于理论计算值。基于室内外实验成果,提出一套包括集配水系统水力计算、填料内渗流计算、平均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在内的潜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性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可为人工湿地技术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27.
Consumption of food crops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is a major food chain route for human exposure. We studied the health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contaminated food crops irrigated with wastewat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buildup of heavy metals in wastewater-irrigated soils, collected from Beijing, China.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plants grown in wastewater-irrigated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相似文献   
928.
以垃圾焚烧炉渣作吸附剂,对电镀废水中Cu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吸附速率、解吸速率、吸附等温线和连续柱吸附实验等。结果表明,炉渣对电镀废水中Cu的吸附平衡时间和解吸平衡时间均为8 h。炉渣对Cu的吸附等温线为直线型,可用Henry型方程进行拟合。连续柱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炉渣对电镀废水在连续吸附55 h后吸附能力逐渐丧失,累计最大吸附量为921 μg/g,而炉渣对人工配水在连续吸附80 h后吸附能力完全丧失,累计最大吸附量为2 687 μg/g。  相似文献   
929.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在处理染料废水活性艳红X-3B过程中,染料和盐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细胞结构产生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染料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生生物毒性作用,且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细胞受损伤程度不断加深.加入100 mg/L的染料活性艳红X-3B后,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染料浓度进一步加大,菌丝细胞超微结构受到损伤逐渐严重.染料废水中的盐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也会造成损伤,且损伤程度随盐度增大而增大.NaCl浓度为3 g/L时,菌丝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当NaCl加入量高于8 g/L时,细胞膜受损,线粒体、细胞核呈现空泡化,表现为受到不可逆的损伤.染料和盐双因子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的损伤效应表现为其损伤程度与单因子作用一致,且染料的影响作用占主导.  相似文献   
930.
重金属污染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蚕豆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包括Cu、Zn、Pb和Cd)复合污染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Glomus mosseae对蚕豆(Vicia faba)生长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生物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却显著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吸收4种重金属元素的作用有差异.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法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叶片的DNA损伤的影响,与重金属吸收的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可显著增加蚕豆叶片的DNA损伤程度,这与接种处理可提高植物的重金属吸收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