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活菌体为吸附剂探讨了接触时间、初始铜浓度、投菌量、葡萄糖用量、碱浓度等因素对木霉活菌体处理含铜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铜浓度100 mg/L,投菌量3 g/L,预处理碱浓度0.2mol/L的条件下,木霉活菌体吸附铜效果最佳,吸附量可达5.01 mg/g(湿).吸附Cu前后的拟康宁木霉菌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前后木霉对有机物均有降解效果,吸附过程属活菌体吸附.TEM结果显示,木霉去除铜的机制为表面吸附/络合和胞内富集,FTIR揭示了羟基是活性菌体吸附的主要基团,XRD分析结果证实了羟基与铜结合并以水蓝铜矾[Cu4(SO4)(OH)6H2O]形式络合于菌种细胞壁上,Langmuir吸附等温线较好地拟合了活菌对铜离子的吸附,表明菌体对铜离子主要为均质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42.
介绍了水厂排泥水的性质、组分、脱水性能、沉降特性以及高分子絮凝剂的选择。给出了符合水厂排泥水处理要求的工艺流程方案。  相似文献   
43.
采用间接加热-N2吹扫法,对汞污染载金炭中汞的脱除进行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吹扫方式、焙烧温度、N2流量和处理时间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床层内部吹扫方式有利于载金炭中汞的脱除;在550℃、N2 1.6 m3/h·kg、吹扫3 h条件下,能够将载金炭中汞含量由13.833 g/kg降低至0.002 g/kg,汞脱除率达到99.98%以上,而炭烧损率仅1.84%.另外,进行了2种二段法脱汞试验研究:高温蒸汞-N2吹扫法和空气吹扫-N2吹扫法.结果表明,与一段法相比,前者能够大大降低N2的消耗量;而后者没有明显优势,N2用量和能耗均未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4.
采用N117型杜邦质子交换膜为隔离材料制作双室电化学反应器以强化阳极氧化反应,利用Ti基电极在阳极反应室内对二氯甲烷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研究表明:Ti电极对DCM有优于TiO2电极和IrO2-RuO2/Ti电极的氧化活性;双室反应器中电化学氧化去除二氯甲烷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基于节能高效原则,选取最优参数为:槽电压30 V、25 mmol/L K2SO4、反应温度为25℃、初始pH为7,在240 min时DCM(10 mg/L)去除率为93.8%,TOC的去除率为55.1%。  相似文献   
45.
有机磷农药草甘膦(PMG)的广泛使用和环境残留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其去除治理是环境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研究了草甘膦在高指{201}晶面二氧化钛(TiO_2)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和草甘膦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并通过Zeta电位表征和电荷分布多位点络合(CD-MUSIC)模型考察了草甘膦在二氧化钛上的络合结构.结果表明,{201}TiO_2对草甘膦的吸附在4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说明其吸附过程主要是近似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pH对吸附效率影响较大,酸性条件有利于草甘膦的吸附去除.Zeta电位的表征结果表明,草甘膦吸附后TiO_2表面等电点从5.6向左偏移至4.2,说明形成带负电的内层配合物,进一步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草甘膦以P—O—Ti的络合形式与TiO_2表面结合.CD-MUSIC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草甘膦与TiO_2表面可能形成单齿单核或双齿双核的内层络合结构.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草甘膦的微观界面行为及去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盐渍土系统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生态环境》2007,16(6):1742-1747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苏打盐渍土微域特征(32m长的横截面)及其水分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特征以及微地貌格局是制约土壤表层水分迁移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形成了大汽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特殊模式。盐化草甸土分布在相对低洼的部位,苏打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苏打碱土质地为粉砂质亚粘土-粘土-粉砂-砂砾垂直结构,盐化草甸土以粉砂和砂砾结构为主。地表径流为水分迁移的关键环节,盐化草甸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的通道。承接微坡地和高平地的径流,盐化草甸土在雨季含水率较多(甚至大到饱和)且迅速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坡地土壤(苏打盐渍土)整个土层的含水率变化不显著。运用Vensim对盐渍土系统的土壤水-地下水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基本一致。在现代盐渍化过程研究中,以坡面系统为研究单元并考虑坡面径流,才能认识到盐渍化地区土壤水-地下水之间转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47.
闫晓庆  李伟  赵瑶  刘玉灿  段晋明 《环境化学》2020,39(6):1681-1688
本文以马拉硫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TOF/MS)鉴别出其在单独UV和UV/H_2O_2降解过程中主要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而结合产物生成量的变化推导出可能的降解路径.同时,利用发光细菌发光抑制法和AChE活性抑制法对降解产物综合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利用单独UV降解马拉硫磷,其去除率达到90%时发光抑制率从23.5%降低至15.4%,AChE抑制率未见显著变化;而经UV/H_2O_2工艺处理后,在相同马拉硫磷去除率(90%)条件下,发光抑制率从23.5%升高至93.7%,AChE抑制率由22.1%升高至88.1%.由此可见,不同氧化过程会对马拉硫磷溶液的生物毒性产生显著影响,且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不能指示溶液毒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本文运用事故树法分析了火炬熄火事故发生的概率,并结合实例,估计了这种事故排污对环境的影响后果,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厦门市石兜-坂头水库生物有效磷与藻类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石兜和坂头库区的FeO-P浓度范围分别为0.0061-0.0093 mg·L-1和0.0064-0.0085 mg·L-1;FeO-DP平均浓度均略高于FeO-PP,分别占FeO-P浓度的47.6%-63.9%和49.3%-59.7%....  相似文献   
50.
为回收梯黑铝混合装药中的铝,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五因素影响顺序为:酸液浓度>颗粒尺寸>反应温度>液固比>反应时间;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液浓度0.8 mol/L,炸药颗粒尺寸40~50目,反应温度45℃,液固比13 mL/g,反应时间90 min;所得硫酸铝产品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