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97篇 |
免费 | 856篇 |
国内免费 | 523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89篇 |
废物处理 | 782篇 |
环保管理 | 1292篇 |
综合类 | 8125篇 |
基础理论 | 2261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4553篇 |
评价与监测 | 689篇 |
社会与环境 | 589篇 |
灾害及防治 | 6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241篇 |
2022年 | 719篇 |
2021年 | 594篇 |
2020年 | 551篇 |
2019年 | 450篇 |
2018年 | 553篇 |
2017年 | 690篇 |
2016年 | 761篇 |
2015年 | 927篇 |
2014年 | 1087篇 |
2013年 | 1419篇 |
2012年 | 1288篇 |
2011年 | 1323篇 |
2010年 | 1075篇 |
2009年 | 1022篇 |
2008年 | 1059篇 |
2007年 | 934篇 |
2006年 | 818篇 |
2005年 | 592篇 |
2004年 | 456篇 |
2003年 | 485篇 |
2002年 | 426篇 |
2001年 | 359篇 |
2000年 | 358篇 |
1999年 | 293篇 |
1998年 | 284篇 |
1997年 | 271篇 |
1996年 | 251篇 |
1995年 | 191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34篇 |
1992年 | 121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几种腐殖填料生物滤池COD去除效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腐殖垃圾、泥炭、煤炭等腐殖填料及河沙构筑生物滤池,处理模拟废水,比较研究其COD去除效能及降解特征,为工艺填料改性提供理论依据。几种填料的扫描电镜分析图显示腐殖垃圾及泥炭以团聚体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煤炭与河沙表面粗糙程度较小,且主要由颗粒状物质构成。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出各生物滤池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共3种,各系统菌落数量有差异,但种类相同。3种腐殖填料生物滤池在进水有机物浓度为500 mg/L及1000 mg/L时均有较理想的有机物去除效率。3种腐殖填料生物滤池中泥炭构筑的腐殖填料生物滤池有机物比降解速率最小,因而微生物比增长速率最小,微生物增长和自身氧化最易趋向于动态平衡,对应的饱和水力渗透系数最大,滤池最不易发生堵塞,最有利于腐殖填料生物滤池长期稳定运行,证明泥炭是一种优良的生物介质。 相似文献
982.
以猪粪为接种物,以棉花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原料,分别对秸秆进行稀碱法预处理和稀碱法与超声波联合预处理,在发酵温度为(37±1)℃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联合预处理的秸秆为发酵原料,厌氧发酵的各项指标均比以稀碱预处理秸秆发酵的效果好,其中累积产气量和沼气中甲烷含量分别提高35.23%和2.4%,发酵后TS、VS含量相对减少2.6%~10.94%,发酵液代谢产物中的有机酸丙酮酸、乙酸和柠檬酸含量相对减少23.9%~25.9%、20.24%~24.53%和41.08%~45.91%。 相似文献
983.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去除太湖水华蓝藻,考察了放电输出功率、空气流速、添加剂(异丙醇、腐植酸)等对蓝藻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能去除太湖水华蓝藻,放电功率100 W,空气流速1.0 L/min,放电18min,在光照强度2 000 lx和25℃下培养4 d,初始叶绿素a浓度为9.58 mg/L藻液中蓝藻去除率达87.8%。增加放电输出功率和空气流速能提高蓝藻的去除效率;腐植酸促进了介质阻挡放电对蓝藻的去除;而异丙醇添加剂抑制了介质阻挡放电的作用。放电处理后,蓝藻细胞内类胡萝卜素含量、SOD活性、MDA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介质阻挡放电破坏了蓝藻细胞内含物。 相似文献
984.
采用两级絮凝-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实验室无机废水,研究了该方法对重金属、硫化物、挥发酚、苯胺和浊度等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絮凝温度、搅拌、曝气及污水pH值调节范围一定的情况下,硫酸亚铁(FeSO4.7H2O)与聚合氯化铝(PAC)结合的二级絮凝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重金属和硫化物等污染物。二级絮凝处理中,使用聚合氯化铝(PAC)对一级絮凝中去除效果不好的Cr6+的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达到90%以上;活性炭对苯胺和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都在90%以上。同时,该方法还有效降低了废水的浊度和色度。因此,是一种快速、低成本和工艺简单的处理实验室废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5.
986.
Baseline soil levels of PCDD/Fs established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baseline contamination by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PCDD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 in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MSWIs), a total of 32 representative soil samples was collected near 16 incinerators and analyzed for their PCDD/F concentrations. The PCDD/F baseli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samples ranged from 0.32 to 11.4 ng I-TEQ kg−1 (dry matter), with average and median value of 2.73 and 2.24 ng I-TEQ kg−1 (dry matter), respectively, and a span between maximum and minimum recorded value of 36. The PCDD homologues predominated in 26 out of 32 soil samples, with the ratio (PCDDs)/(PCDFs) ranging from 1.1 to 164; however in the other 6 samples, PCDF homologues were larger, with the same ratio varying from 0.04 to 0.8.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 were used to examine PCDD/F amount and profile in these soil samples, and their possible associations with known emission sources: in this process 6 really distinct isomer fingerprints were identified. Background PCDD/F levels and profiles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found in soil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indicate a rather low baseline PCDD/F contamination of soils. The present data provide the tools for future assessment of a possible impact of these MSWIs. 相似文献
987.
988.
989.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