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531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姚星灿  康汉青  杜亚宁  郭照冰 《环境化学》2023,42(12):4151-4160
为研究南京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潜在源区贡献,本文于2015年12月—2016年4月采集PM2.5样品,并测定了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rm{NO}}_3^{-} $${rm{SO}}_4^{2-} $${rm{NH}}_4^{+} $、Cl、K+、Mg2+、Ca2+、Na+)的浓度,运用正定矩阵因子(PMF)源解析探究PM2.5来源,结合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潜在源区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确定了相应组分的潜在污染源区域,并对污染贡献进行定量计算. 结果显示,在不同污染水平下,${rm{SO}}_4^{2-} $${rm{NO}}_3^{-} $${rm{NH}}_4^{+} $(SNA)均为 PM2.5的主要成分,在高相对湿度(RH >50%)和低温(T <8 ℃)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速率. PMF源解析发现二次转化源的贡献最显著,其次是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和海洋源. SNA的潜在源区分布类似,但${rm{NO}}_3^{-} $的CWT峰值超过24 μg·m−3,且CWT高值区范围较大,这进一步表明在观测期间汽车尾气排放和燃料燃烧是主要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792.
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间甲酚的水相和冰相光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间甲酚的水相和冰相光转化规律.考察了不同浓度的H2O2、NO2-和NO3-对间甲酚光转化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条件下间甲酚光转化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间甲酚在水相和冰相中均可以发生光转化,间甲酚的冰相光转化速率小于水相.在本实验条件下,H2O2和NO2-促进了间甲酚在水相和冰相中的光转化,NO3-对间甲酚水相光转化的影响不明显,但抑制了间甲酚的冰相光转化.间甲酚的光转化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93.
为研究海底隧道入口段驾驶员眼动特征,以海底隧道收费站至入口为研究对象,运用Facelab5.0眼动仪和录像机等设备,采集真实状态下驾驶员眼动特征、行车速度和行车位置数据,并依据道路线形、车辆行车特征和路段标志标线设置,将收费站至入口划分为提速驶离段、换道减速段、缓和段和过渡段(入口段),分析各区段驾驶员眼动特征及车速变化规律,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驾车通过换道减速段和过渡段时,分别受交织车流与黑洞效应影响,行车速度减小、眼睑闭合度下降、眨眼频率增大;驾驶员行经入口段,车速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眼睑闭合度呈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眨眼频率呈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且受交织车流与黑洞效应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94.
针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实现污水资源回收过程中存在的膜污染问题,研究了不同电刺激强度对AnMBR产甲烷效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电刺激强度(1.0 V·cm−1)可实现较好的COD除效果,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5.9±5.9)%。相比于AnMBR,当电刺激强度在0.5~2.0 V·cm−1,EAnMBR的膜污染周期延长了13.8%~24.0%,甲烷产率提高了15.9%~43.8%,EPS质量浓度减少了3.5%~27.1%,SMP质量浓度减少了24.3%~52.0%。施加电刺激促进了以乙酸主导的挥发性脂肪酸的降解,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brevibacter比乙酸型产甲烷菌更适应电刺激环境,而EPS产生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随电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基于甲烷资源化-延长膜污染周期的协同效果,施加2.0 V·cm−1的电刺激强度较为理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AnMBR耦合电辅助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5.
关中地区细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关中地区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9月4日至2018年1月19日在关中地区5个主要典型城市(西安、渭南、铜川、宝鸡和咸阳)设置采样点(XA、WN、TCH、BJ和XY)进行细颗粒物(PM_(2.5))的手工采样观测,碳组分环境样品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结果表明,细颗粒物中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14. 48±7. 86)μg·m~(-3)和(2. 27±0. 95)μg·m~(-3),占比分别为18. 04%和2. 99%,与其他城市相比污染较为严重.碳组分占比的空间分布为XY WN XA BJ TCH,且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占比高于秋季. OC与EC的相关性显著(R~2=0. 79),有着较为相同的污染来源.OC1在碳组分中比例最高为23. 44%,碳组分的浓度顺序为OC1 EC2 EC3 OC4 EC1 OC2 OC3 EC4 EC6 EC5.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源解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碳组分的4类主要贡献源为生物质燃烧与燃煤源、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和道路扬尘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48. 63%、23. 07%、18. 82%和9. 47%,各点位的污染贡献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96.
利用2014-2016年南京江北地区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PSCF法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来源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6年PM2.5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7.40%,由2014年的62.1 μg·m-3下降至2016年的51.2 μg·m-3,能见度由2014年的5.8 km上升至2016年6.6 km.PM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1月浓度最高,可达93.0 μg·m-3;8月浓度最低,仅为38.8 μg·m-3;冬季浓度最高,可达76.8 μg·m-3,夏季浓度最低,仅为47.1 μg·m-3.不同季节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分布.气象要素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霾和非霾天PM2.5质量浓度的阈值为15 μg·m-3.不同季节的主导气团不同,春季主导气团为偏北气流和偏东气流,占比分别为43.50%和30.80%;夏季主导气团以东部气流为主,占比约为68.22%;秋季和冬季主导气团为来自北方的气流,总占比分别为83.52%和100%;偏北内陆气团PM2.5质量浓度较大,偏东海洋性气团PM2.5质量浓度较低.PM2.5质量浓度潜在源区春冬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大,夏秋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潜在来源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夏秋季分布在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区,冬季分布在安徽、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等地区.  相似文献   
797.
为探究武南区域重点河流水质的变化规律、驱动因素以及河流治理成效,基于2006~2018年连续水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4条重点河流(太滆运河、武宜运河、武进港和永安河)水质演变趋势,并对污染较重的永安河各项水质指标进行了季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8年,4条河流水质整体呈好转趋势,修正内梅罗指数分别下降36.2%,31.5%,56.4%,48.7%,受河流清淤工程影响,永安河2017年水质有所下降;4条河流氨氮浓度、总氮浓度与高锰酸盐指数下降趋势明显(P<0.05),总磷浓度则存在一定波动;永安河的总氮、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间或存在同源关系,氨氮和总氮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浓度低于旱季,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没有明显季节性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农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均对区域水环境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98.
在不同热流强度下,利用智能步进低压实验仓对不透明非碳化聚合物材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在不同压力情况下的热解过程中的表面及背面温度进行了实时测量,建立了表面吸收一维热解模型,预测了ABS在不同外界热流密度下,不同压力环境下表面温度及背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并将实验测量值与模型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碳化聚合物的表面吸收一维热解模型在高热流密度下对温度的预测情况优于在低热流密度下对温度的预测结果,总体来说,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99.
为了全面认识国内船舶碰撞研究的整体现状及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2000—2016年506篇船舶碰撞学位论文和1957—2016年1 620篇期刊论文,使用科学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产出主要集中以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为核心形成不同的研究团队。关于船舶碰撞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AI、船舶避碰、数值仿真等方面,期刊论文的热点主要分布在船舶避碰、碰撞事故、碰撞危险等方面。整体来看,2000年以后学位和期刊论文在研究上的趋势是相近的,都在关注AI、数值模拟方法和碰撞责任主体等方面的避碰主题,近期新兴的研究更加关注在一些船舶碰撞微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800.
为明晰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群体心理变化过程,进而为预防或控制公共安全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对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开展系统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基于重特大事故、群体与群体心理的内涵属性,描述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形成过程,剖析重特大事故对群体的心理影响;然后,总结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类型,并基于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的发展阶段,构建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事件树模型;最后,依据公共安全事件属性,提出重特大事故下的群体心理影响因素体系。研究表明:重特大事故发展演化不同阶段对群体心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因素、触发因素、事发人群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