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6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1255篇
安全科学   518篇
废物处理   114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2750篇
基础理论   583篇
污染及防治   448篇
评价与监测   266篇
社会与环境   208篇
灾害及防治   18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Judiciously engineering the electrocatalysts is attractive and challenging to exploit materials with high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ein, we successfully perform the interface engineering by alternately depositing Co–P and Ni–Fe–P films on nickel foam, via facile electroless plating and de-alloying process. This work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de-alloying process on alloy growth.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layered alloys is improved by interface engineering. The multilayer strategy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charge transfer. Importantly, the Co–P/Ni–Fe–P/NF electrode fabricated by interface engineering exhibits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activity with an overpotential of 43.4 mV at 10 mA cm-2 and long-term durability for 72 h in alkaline medium (1 mol L-1 KOH). The innovative strategy of this work may ai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electrocatalysts.  相似文献   
96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Considering th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research on the drivers for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TI) needs to fully...  相似文献   
963.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Rapi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resulted in severe air pollution and adverse impacts on people’s health. Although studies have been...  相似文献   
964.
Zhu  Tianshun  Wang  Lihong  Ding  Xin  Wen  Zihao  He  Liang  Chen  Jing  Yang  Yang  Liu  Zugen  Chen  Jianfeng  Zhang  Me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29(44):66413-6642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urions production is the dominant means of propagation in Potamogeton crispus L. To understand how parental population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al...  相似文献   
965.
966.
967.
为充分挖掘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信息和隐藏规律,以携程、美团、大众点评3个旅游网站上发表的关于城市景区密集人群的游记和评论作为数据源,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主题模型及Word2Vec词向量模型挖掘密集人群风险感知主题与关键词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感知模型,结合共现规律对风险感知主题的关联关系分析,明确景区密集人群对个体风险感知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个体在密集人群情景下的风险感知水平,将避免公众产生消极行为,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通过主题共现分析得出影响个体风险感知的核心主题为“网红表演”主题,可通过提高热门表演管制力度来提高个体主观规范对实际行为的正向影响,使得个体风险感知强度处于稳定水平。研究结果可以完善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机制,从而有效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968.
为了实现对微电网的电压与功率的控制,针对微电源类型的差异性,通过对光伏及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其对微电网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和功率环等反馈控制器和改进的下垂控制方法的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分层控制策略。利用 Matlab/simulink 仿真系统,通过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中微电网的运行特性及各分布式电源在不同工作环境下微电网的功率、频率和电压曲线的变化规律的分析,验证了分层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分层控制策略能够使各分布式电源之间较好地协调,满足微电网对其运行稳定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969.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通量、能量分配受地表农作物长势影响明显,其中,水稻灌浆、成熟期,被稻田吸收的CO2通量最大可超过2 mg.m-2.s-1,潜热通量达到正的极大值。稻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吸收的CO2通量和释放的潜热通量均大于小麦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的对应量。较大土壤热通量对应于较低的土壤水含量。试验观测期的下垫面平均反射率为0.14。作物生长期,稻田表面潜热是下垫面吸收能量的主要消费者,小麦田表面潜热和感热相当。能量闭合率ε的变化范围为0.4~1。  相似文献   
970.
为了研究局部点蚀损伤对 H 型钢柱承载能力的影响,建立数值模型并理论验证了其合理性。以实际结构中损伤位置为参考,分别在柱脚和柱中位置的翼缘和腹板上布置不同腐蚀程度的点蚀坑,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得到其屈曲模态和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布位置、不同腐蚀程度下的 H 型钢柱屈曲模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均表现为在弱轴平面的弯曲失稳;极限承载力折减系数(r)与壁厚损伤度(α) 近似呈现线性关系,与点蚀损伤强度(DOP)之间的关系可用二次多项式较为准确的描述,且随着 α 和 DOP 增长,r 的降低速度有逐渐加快趋势;局部点蚀范围越靠近柱中,H 型钢柱承载力损失越多,故柱中为局部点蚀敏感区;用失重率(Dw)可较好的综合考虑 α 和 DOP 对钢柱承载能力的影响,r 和 Dw在各工况下均表现出较好的近似线性关系,在实际工程中,可用失重率对局部点蚀损伤下 H 型钢柱进行安全性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