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工业废弃物在煤燃烧过程中脱硫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提出了采用工业废弃物作为煤燃烧高温脱硫剂和催化促进剂的思路,对催化促进脱硫的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种不同配方的脱硫添加剂,并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最终在6t/h工业链条上取得50%左右脱硫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燃煤流化床钙基脱硫剂对NO转变率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φ150mm×1000mm流化床试验台上,温度区间840℃~960℃,研究了钙基脱硫剂品种、粒径和Ca/S比对NO转变率的影响.阐述了钙基脱硫剂使NO转变率增加机理试验发现,同等质量钙基脱硫剂使NO增加的次序为氧化钙、石灰石、方解石;Ca/S比越大,NO转变率越高;粒径为1~2mm时NO转变率最大,2~3mm时次之,0.2~1mm时最小.加入脱硫剂降低了HCl、HF、SO2的浓度,导致O、H、HO2浓度升高,CO的氧化反应加速,在床料、燃料灰催化作用下CO与NO的反应减慢,最终导致NO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73.
煤中氟化物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煤的灰化程序研究煤中氟在燃烧产物中的静态分布特征,并对不同燃烧方式的工业和电站锅炉燃烧时煤中氟化物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煤中氟属于强挥发性元素,在煤灰中是非浓集的.煤粉炉燃煤过程中,煤中氟析出强度高,约有94.5%的氟以气态氟形式析出;层燃炉气态氟的析出率略有降低,约有80%的氟以气态氟形式析出.煤粉炉飞灰各级分粒子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4~104μm粒度级,约占飞灰总氟量的55%~60%.  相似文献   
74.
为提升危化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建设能力与本质安全水平,通过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软件,采用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归纳对危化品领域及技术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危化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研究自1998年共经历萌芽、发展、摆动3个阶段,但高质量成果较少;在当前新兴信息技术和传统评价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研究模式下,着重突出物联网...  相似文献   
75.
考虑设计变量的不确定性,应用随机-模糊概率模型,定量分析固定式钢制内压容器初始静强度在耐压试验时的可靠度,研究耐压试验压力系数与超压限制系数、可靠度系数和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了把可靠性方法应用于压力容器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76.
亚热带典型小流域磷收支及流失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 km2)和涧山河森林-农区小流域(50 km2)为研究单元,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 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的收支平衡及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出口地表水总磷(TP)含量变化为0.03~0.68 mg·L-1,平均含量为0.21 mg·L-1,整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农区小流域TP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35 mg·L-1,平均为0.08 mg·L-1,整体为Ⅱ类水质,表明森林-农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农区小流域。农区小流域P的环境滞留强度(32.0 kg·hm-2·a-1)显著高于森林-农区小流域(20.6 kg·hm-2·a-1),对环境影响更大。以2013年为例,农区小流域P的主要输入项为饲料,占53.1%,森林-农区小流域则以肥料为主,占53.0%;两个流域的P输出项都以植物和畜禽产品输出为主,均占总输出量的94.0%左右。控制小流域肥料和饲料投入、增加循环利用途径以及提高P利用率是当前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7.
Levels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were determined in fourteen ambient air samples collected in twelve cities of five provinces and one large municipality in China. The PCDD/F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2.6 to 120 pg m−3 (or from 0.04 to 1.93 pg I-TEQ m−3). Generally, TCDF was the dominant homologue group and as a rule the homologue concentration of PCDF decreased with rising chlorine substitution number of PCDF. In all cases 2,3,4,7,8-PeCDF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I-TEQ value, accounting for 35–57% of the total I-TEQ value. Higher PCDD/F levels in ambient air were found during winter. The highest PCDD/F levels were foun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In general, the PCDD/F levels in this study were in the same range as in other stud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78.
The biosorption of lead(II) ions in both simulated and real wastewater by spent mushroom Tricholoma lobayense, was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results show a biomass with a high potential for removing lead ions from wastewater. The optimum pH for the adsorption is 4, an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fast. The best sorbent mass of the biomaterial is 5 g/L with an initial lead(II) concentration of 1 mmol/L. The process follows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and the biosorption capacity of lead ions reaches to 210 mg/g, which is higher than many biosorbents previously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biosorption may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ion exchange. The FT-IR study identifies the functional groups responsible for this process.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sorbent surface after the biosorption process. The energy dispersive elemental analysis also confirmed the adsorption of lead(II) ions.  相似文献   
79.
危险废物电镀污泥热处置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获取典型危险废物原始电镀污泥的TG、DTG、DTA曲线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Salts泥的热特性.对不同终温下的焚烧减重率进行了试验,发现在焚烧温度低于700℃之前已经能很好的除去电镀污泥中的水分、有机质和挥发份.通过管式炉模拟实际焚烧炉工况,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对电镀污泥中的重金属浸出特性和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可以有效地抑制重金属的浸出特性,但对迁移特性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0.
固定床PVC燃烧脱氯的机理和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研究垃圾组分PVC在焚烧过程中HCl的排放和脱除特性的实验在准等温、电加热的水平石英管反应器中进行.随着床温从700℃升高到900℃,HCl的转化率从82.5%平缓增加到88.3%,而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促使部分HCl转化为C12(1.9%~4.5%)的形式存在.钙基吸收剂CaCO3,Ca(OH)2,Ca(CH3COO)2对HCl的脱除效率高达68%~79%,而镁基吸收剂的脱氯效率却低于3%.小的吸收剂粒径、高的Ca/Cl比会促进脱氯效率的提高;烟气中CO2和H2O对脱氯效率的影响与它们在反应平衡中所起作用有关.高温下燃烧固氯机理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不仅诠释了实验结果,而且提供了脱氯吸收剂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