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23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838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176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利用年限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比较研究不同利用年限对退耕还草种植的老芒麦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利用年限增加,在0~30cm范围内,老芒麦草地土壤体积质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利用第2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体积质量最小、孔隙度最大,利用第3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含水量最大。利用年限对0~120min内的老芒麦草地土壤渗透性影响不大。不同利用年限老芒麦草地首30min渗透率大小顺序为:第2年>第1年>第3年>第4年,利用第2年的老芒麦草地通过渗透截留降水的能力较强。一个生长季后,不同利用年限的老芒麦草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体积质量分别比小麦地平均提高3.86%、1.53%和降低6.07%。  相似文献   
62.
● Converting xylose to caproate under a low temperature of 20 °C by MCF was verified. ● Final concentration of caproate from xylose in a batch reactor reached 1.6 g/L. ● Changing the substrate to ethanol did not notably increase the caproate production. ● Four genera, including Bifidobacterium , were revealed as caproate producers. ● The FAB pathway and incomplete RBO pathway were revealed via metagenomic analysis. Mixed culture fermentation (MCF) is challenged by the unqualified activity of enriched bacteria and unwanted methane dissolution under low temperatures. In this work, caproate production from xylose was investigated by MCF at a low temperature (20 °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9 d long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in a continuously stirred tank reactor was necessary for caproate production (~0.3 g/L, equal to 0.6 g COD/L) from xylose (10 g/L). The capro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batch mode was further increased to 1.6 g/L. However, changing the substrate to ethanol did not promote caproate production, resulting in ~1.0 g/L after 45 d of operation. Four genera, Bifidobacterium, Caproiciproducens, Actinomyces, and 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 were identified as the enriched caproate-producing bacteria. The enzymes in the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FAB) pathway for caproate production were identified via metagenomic analysis. The enzymes for the conversion of (Cn+2)-2,3-Dehydroxyacyl-CoA to (Cn+2)-Acyl-CoA (i.e., EC 1.3.1.8 and EC 1.3.1.38) in the reverse β-oxidation (RBO) pathway were not identified. These results could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of low-temperature caproat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63.
负压蒸发技术处理废弃钻井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负压蒸发技术处理3种不同组分的废弃钻井液。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蒸发温度为79℃;当蒸发温度低于95℃时,相15~#原液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悬浮物质量浓度、色度分别低于3.40 mg/L、0.093 mg/L、11倍,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当蒸发温度低于79℃时,钻井液1和钻井液2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均低于37.0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均低于0.080 mg/L,色度低于13倍,COD低于114.0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通过后续过滤除油工艺可降低钻井液中的石油类质量浓度,使最终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4.
将废粘土砖加工成粗细骨料,用于配制全废砖再生轻骨料混凝土.检测结果表明:所用废砖粗细骨料属轻骨料范畴,但其吸水率较大,且细骨料级配不良.试验表明:本试验配合比体系中,净水灰比为0.42,体积砂率为50%时最佳;以全废砖配制的再生砖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与普通轻骨料混凝土类似,均有随水泥用量提高而强度提高的趋势,但随着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再生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提高趋势下降.以全废砖为骨料适合配制强度等级LC30及以下的再生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65.
结合长江江苏镇江段某码头堆场地基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处理工程,通过现场钻孔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对长江漫滩相软土地基加固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区,加固30d后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基本稳定,且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受该深度排水板中真空荷载的影响十分显著;排水板中真空荷载随深度衰减,衰减速率与排水板周围土层性质密切相关;通过现场测试得到排水板周围为长江漫滩相淤泥质粉质黏土时,真空荷载沿排水板深度衰减速率约为3kPa/m。  相似文献   
66.
江苏省植被NPP时空特征及气候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琳  景元书  李琨 《生态环境》2010,19(11):2529-2533
利用2000—2006年的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江苏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在ArcGIS软件中,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获得NPP的变化斜率,分析7 a间各像元NPP的空间变化趋势。计算各像元的NPP数值与气候要素的线性相关系数,为定量阐述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江苏省植被NPP 7 a平均值为506.6 g.m-2.a-1(以C计),比全国同期NPP数值高出约40%。NPP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2004年植被年均NPP最大为530.6 g.m-2.a-1(以C计),2000年最小,为481.1 g.m-2.a-1(以C计)。空间分布上NPP表现为东南高于西北,沿海高于内陆。2000—2006年江苏省有76%的区域植被NPP表现为显著增加,仅江苏南部少数区域表现出减少的趋势。除苏南少数区域外,气候因素控制着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中气温的升高和太阳辐射的增加促进NPP提高,而降水量的增加引起NPP的降低。  相似文献   
67.
黄余春  田昆  岳海涛  杨扬 《生态环境》2012,21(2):359-363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特殊功能,研究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及机理,对退化湿地的恢复与人工湿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Com.Sparganium simplex+Hippuris vulgaris+Nymphoidespeltatum)、水葱+睡菜+荇菜(Com.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菰+荸荠+荇菜(Com.Zizaniacaduciflora+Heleocharis yunnanensis+Nymphoides peltatum)和香蒲+睡菜+眼子菜(Com.Typha przewalskii+Menyanthestrifoliate+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植物都能较好的适应生活污水环境,各植物全株氮质量分数在12.37~19.55 mg.g-1之间,各群落植物氮累积量为229~269 mg.m-2,对生活污水脱氮贡献率为10.11%~11.21%;各群落对生活污水TN的去除率都在75%以上,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其中水葱+睡菜+荇菜(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群落对生活污水TN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高达(93.79±1.27)%;试验期间,各群落污水N03--N与TN浓度之间显著负相关(r=–0.597,P〈0.05),能很好的揭示氮的去除过程;各群落植物净增生物量与群落TN累积量显著正相关(r=0.953,P〈0.05),表明收割植物可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脱氮潜力;植物群落能有效增强和促进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氮的净化能力,各植物群落对污水TN去除贡献率在29.24%~43.57%之间,群落内植物生长特性及其种间关系是各植物群落水质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宁南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马琨  何宪平  马斌  罗登科  马远远 《生态环境》2006,15(6):1231-1236
宁南黄土高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5年后,区域局部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针对退耕后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阐述了自然撂荒坡地、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Kom.)灌木林地、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水热、养分效应,其结果对减少宁南黄土高原土壤养分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合理农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径流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的变化为单峰型,与雨量峰值相比,对应储水量略有滞后现象。土壤储水量整体表现为农耕地>自然荒坡>柠条林地。受植被类型影响,坡面土层温度为荒坡草地>柠条林地>农地。随坡度增加,自然荒坡土壤有机质有降低的趋势,相同坡度下(25°)自然荒坡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2.76g/kg,是农耕地、柠条林地的1.2倍和1.94倍。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坡耕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柠条林地和自然荒坡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a-P(钙结合态的磷酸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达29.6%~59.07%,O-P(闭蓄态磷酸盐)最少,仅占4.73%~22.45%。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9.
3株真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污水排放口污泥中分离到3株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WZ-Ⅰ、WZ-Ⅱ、WZ-Ⅲ,鉴定均为镰孢霉属(FusariumLK. exFx). 3株菌5d内对50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高达93. 5%、91. 4%和83. 5%.测定了不同碳源、pH、温度及毒死蜱浓度对真菌降解能力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且其浓度为20~200mgL-1,pH6. 5~9. 0,温度30 ~40℃时,真菌的降解效果较好;真菌生长量随外加碳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pH 6. 5 ~9. 0时生长量较大,且当毒死蜱浓度为50mgL-1,温度40℃时其生长量最大. 图5表1参18  相似文献   
70.
哈尼梯田地区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近年来,以粮食产量增长为导向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单一化趋势,给哈尼梯田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论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切入点,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耕地资源特征、村落发展类型、农户的家庭特征与资源禀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哈尼梯田地区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调查涉及的41.23 hm2有效耕地中,按种植总面积排序,杂交稻、玉米、水果类作物位居前三。2)本地传统粮食作物--梯田红米,种植总面积和户均种植面积远小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杂交稻和兼有饲料用途的玉米。同时,农户倾向于将其种植在质量较差、海拔较高的耕地上。3)作物的经济效益和耕地海拔及质量对替代性作物(如杂交稻和红米)的种植选择影响较大;个体农户层面上,农户特征与资源禀赋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作物的种植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