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457篇
安全科学   142篇
废物处理   61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970篇
基础理论   197篇
污染及防治   234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magnetic carbon (NZVI/MC)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simply calcining yellow pine and iron precursors. NZVI/MC pyrolyzed at 800°C (NZVI/MC800)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NZVI and displayed better resistance to aggregation and oxidation of NZVI than samples prepared at other temperatures. The NZVI/MC800 material was applied for the elimination of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NZVI/MC800 displayed excellent adsorption capacity (203.94?mg/g) toward U(VI). The significant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fast adsorption kinetic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well-dispersed NZVI, which could quickly reduce U(VI) into U(IV), trapping the guest U(IV) in the porous biocarbon matrix. The removal of U(VI) on the NZVI/MC samples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solution pH. The NZVI/MC samples also displayed outstanding reusability for U(VI) removal after multiple cycl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ZVI/MC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remediation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U(VI).  相似文献   
892.
目的 将空气幕自噪声问题简化为低亚声速大宽高比矩形射流噪声问题,并研究其特性。方法 设计低亚声速大宽高比矩形射流试验台,并系统地研究主要噪声来源以及射流速度、方位角、宽高比等参数对远场噪声的影响规律。结果 低亚声速大宽高比矩形射流远场噪声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500 Hz以内),除宽高比为14的矩形射流噪声因声共振现象导致某些频率附近存在模态噪声峰值,从而不符合噪声频谱归一化规律外,其他低亚声速大宽高比矩形射流远场噪声频谱都符合如下规律,即射流噪声总声压级大致与射流速度的7.4次方成正比,与矩形喷管宽度的1.6次方成正比。结论 低亚声速大宽高比矩形射流远场噪声归一化规律可为深入了解空气幕自噪声特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93.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污染是最为严重的海洋环境损害之一,其发生带来了巨额的赔偿、补偿。因此,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的专项研究十分重要,风险可保性作为确定保险标的的关键是研究的基础。本文运用法学及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污染损害风险基于可保性“经典定义”存在的不足,以及基于可保性“现代定义”优化的可行性。同时,运用海洋数值模拟技术,选取渤海为示例海域,分析了溢油污染损害风险影响范围的可预测性,论证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污染损害风险的可保性。  相似文献   
894.
腐殖酸对铬在砂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增强西北地区砂质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研究了腐殖酸对六价铬(Cr6 )在砂土介质中吸附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反应接触时间、pH值、HA投加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阐述了腐殖酸、铬离子和砂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砂土对Cr6 的吸附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弱,pH值为3时铬去除率仅有22%;但当溶液中存在腐殖酸时,砂土对Cr6 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同样条件下铬去除率增加了30%.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酸性条件下腐殖酸易与铬络合,络合物与砂土颗粒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增强了砂土对Cr6 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895.
基于OMI数据研究中国对流层甲醛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MI卫星遥感反演的甲醛柱浓度数据,结合MEGAN模式和MEIC排放清单研究了2005—2016年中国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甲醛柱浓度的季节差异与排放源和地面风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呈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等人为源排放较高的中东部地区.中国甲醛柱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天然源VOCs和人为源VOCs排放均对甲醛柱浓度季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光化学反应与气象条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生物源排放变化对甲醛年际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显著,中国东部地区甲醛柱浓度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气候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96.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堃  王奇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7):2410-2433
为应对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各国应共同采取行动,其中碳排放责任分配是各国利益相关的研究热点,该领域有关研究虽已有很多,但基于文献计量的较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等软件,针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碳排放责任分配领域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实力分布、研究前沿等,并着重分析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研究发现:①该领域论文于1991—2010年间发展缓慢,2010年后开始快速增加;②无论在国家、机构、作者层面,中国文章发表量均居全球首位,但由于参与研究时间较晚等原因,篇均被引水平仍相对较低;③通过对逐年篇均被引水平及文章合作度分析发现,近年来该领域文章数量增速不断加快,篇均作者数不断增加,篇均文章机构数量及篇均被引数量却不断下降,文章学术质量有所降低,可能存在一定学术泡沫现象,其中我国该现象尤为突出;④该领域最新研究主题包括管理、效率、共担社会责任等,最受关注研究主题为能源、碳足迹、消费者责任等,最常用研究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整体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总的来说,该领域近年出现很多新研究主题,但针对责任分配原则本身的创新稍有不足,同时由于研究力量分散等原因,各新主题还未得到足够关注.我国作为碳排放出口大国,应提出基于我国利益的碳排放责任分配原则,未来需继续加大研究力度、提高文章质量,掌握碳排放责任分配话语权,维护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97.
目的:对2017年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改进监测分析方法,提高监测技术能力。方法:依据《2017年度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方案》的要求进行考核。结果:检测结果报告值分别为0.56,2.50,0.50,1.94,3.73,与参考值相比较,单组性能为0.01~0.02,综合性能为0.02,考核评定结果为优秀。结论: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状态稳定,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98.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北京市2013~2018年秋冬季(即当年11、12月和次年1、2月份)细颗粒物(PM2.5)进行模拟,计算北京周边4个截面的PM2.5传输通量,结合流场、浓度的分析,总结11种大气环流型下北京市的PM2.5传输特征.污染严重的西南(SW)和西(W)环流型下,北京地区受强烈的PM2.5传输作用,0.6km以下南部平原的输入产生了非常强的输入累积作用,加重了北京地区PM2.5的污染程度.污染严重的南(S)环流型下,0.6km以下东部平原和0.6km以上南部平原的输入都产生了较强的输入累积作用,京津冀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高度范围传输影响北京地区的PM2.5水平.污染同样严重的均压(UM)和气旋(C)环流型下,各方向的传输都没有产生明显的输入累积作用,本地排放的削减对于污染的控制尤为重要.污染中等的东(E)、东南(SE)环流型下,北京地区在近地层(0.2km以下)通过南部平原截面对保定等城市有较大的输出通量,对北京污染具有较强的输出消散作用.污染轻的北(N)、东北(NE)和西北(NW)环流型下,北京地区在1km以下通过东部平原截面对廊坊、天津等城市有很大的输出通量,对北京污染具有很强的输出消散作用.污染轻的A环流型下,北京地区没有明显的PM2.5输入输出现象.  相似文献   
899.
选择温州市楠溪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水化学分析和硝态氮中氮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水体硝态氮时空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过程和污染来源进行识别,结合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定量识别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氮素赋存形态以硝态氮为主;硝态氮含量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时间上,丰水期硝态氮浓度高于枯水期,空间上,支流硝态氮浓度高于主河道;硝化作用主导了流域内硝态氮的转化过程,化肥、土壤有机氮和粪便污水是楠溪江水体硝态氮的主要来源;SIAR模型计算显示大气沉降、化肥、土壤有机氮、粪便污水对枯水期水体硝态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0%~12.9%,25.5%~32.7%,28.7%~36.2%和24.7%~37.5%,对丰水期水体硝态氮贡献率为2.5%~14.3%,28.5%~40.0%,28.8%~39.7%和18.9%~29.90%.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SIAR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同污染源贡献率的不确定性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有机氮>化肥>粪便污水>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900.
近年来,生物可给性被用于评估场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然而不同场地类型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别巨大,生物可给态重金属的人体健康危害效应仍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浙江温岭某电子拆解厂为研究区,分析比较了5个场地土壤(S1-S5)中Zn、Cu、Cd、Pb的生物可给性并探究生物可给态重金属对人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机制.结果表明,场地土壤Cd和Cu污染较为严重,含量分别为4.84,438.52mg/kg.4种重金属在胃阶段生物可给性范围分别为2.10%~48.28%、4.84%~33.73%、16.04%~42.81%、1.81%~15.71%,小肠阶段为2.05%~36.91%、13.17%~22.23%、10.19%~23.10%、0.60%~2.69%,可见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低于小肠阶段.对于肠相生物可给态重金属暴露人体肠道上皮细胞后,除样点S4外,细胞活力均显著性下降.此外,样点S3和S5土壤提取液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较小,但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活力,并且该样点对DNA产生损伤.通过研究电子拆解厂土壤生物可给性以及其毒性效应,以为我国场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