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32篇 |
综合类 | 227篇 |
基础理论 | 45篇 |
污染及防治 | 20篇 |
评价与监测 | 14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W. S. KUO Y. H. CHIANG L. S. L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6):937-948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photosensitizers, methylene blue (MB) and rose Bengal (RB), on the degradation of carbofuran (2,3-dihydro-2,2-dimethylbenzofuran-7-yl methylcarbamate) in water in a solar photocatalytic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as compared to MB, RB generally showed a stronger effect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carbofuran under comparable conditions. Among the conditions studied, adding 2 × 10?6 M of RB, that corresponding to 2%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arbofuran solution in the system, rendered the most effective degradation of carbofuran. As a result, a carbofuran removal percentage of 69.9%, a mineralization efficiency of 28.0%, and a microtoxicity reduction of 65.0% could be achieved. The degrad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carbofuran was found to follow the pseudo-first order reaction kinetics. The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carbofuran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s to elaborate the influence of dye photosensitizer on the solar photocatalysis of carbofuran in water.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mediates identified, including carbofuran phenol, 3-hydroxy carbofuran phenol, and substituted alcohols (3-phenoxy 1-propanol, 2-ethyl 1-hexanol, 2-butoxyl ethanol), it appears that hydrolysis and hydroxylation were the two key mechanisms for decomposing carbofuran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lar photocatalysis with the aid of dye photosensitizer. 相似文献
83.
自1993年开始,中国连续18年成为FDI流人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在地区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平衡现象。自2004年以来,我国FDI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以我国西部地区吸引FDI的主要城市西安市、成都市和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从引资规模、投资质量、产业分布、投资来源地和投资方式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比较了FDI对当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结论为:①重庆市引资规模最大,西安市利用FDI质量最高;西安市的FDI主要投资于第二产业,重庆市和成都市集中于第三产业;三大城市的投资来源地和方式基本相同。②西安市的FDI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地区资本形成的影响最大,但溢出效应最小,落后于成都市和重庆市。③FDI对西安市城市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成都市的城市化水平提升最显著。 相似文献
84.
85.
果糖对莆田黑猪精液中NAGase的抑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精液中不同类型糖类物质对精子细胞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的影响,以莆田黑猪精液NAGase为材料,研究精液和精液稀释液主要成分之一果糖对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果糖对NAGase具有浓度效应(IC50=575 mmol L-1).果糖对NAGase的抑制类型是可逆的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是1.27×10-2 mmol L-1.应用底物反应的动力学方法研究果糖对该酶的抑制动力学,建立了抑制动力学模型,证明了果糖对该酶的影响是快速结合再缓慢失活的过程.本研究表明,在高浓度的抑制剂溶液中NAGase将完全失活,底物对其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浮游动物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外排酸性废水的响应,以评估周边及下游水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10年9月采样调查了广东大宝山矿区周边河流的浮游动物状况,对比分析了受矿山酸性废水影响严重的水域与影响较小的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指标差异,并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检出的46种浮游动物中轮虫类种类最多,有24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10种和9种,原生动物仅有3种.其中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受损组(S1~S3)几乎未发现浮游动物,臂尾轮虫和异尾轮虫在相对受污染影响较小的恢复组(S4~S7)占有较大优势.调查得到的浮游动物最大丰度及生物量分别为378.26 ind./L和1.990 1 mg/L.相关分析表明,pH、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硅酸盐及重金属铅和铬等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伴侣基因(CCS)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调控机制,以龙眼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法,克隆了长960 bp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龙眼DlCCS核酸序列,其编码一个含有31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GenBank登录号:FJ97347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为亲水的、稳定的、含有跨膜结构域的酸性蛋白质,定位于叶绿体;与毛果杨、葡萄、拟南芥、水稻和锦鸡儿具有较高同源性,含有植物CCS蛋白所特有的3个保守结构域;预测其通过不同的磷酸化方式,改变酶活性及蛋白构象,参与龙眼体胚中超氧化物代谢以及金属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发挥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从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Stage 1)到胚性紧实球形结构阶段(Stage 4),DlCCSmRNA的转录水平较低且波动小;当胚性紧实球形结构进一步发育到子叶形胚阶段(Stage 8),其表达量迅速增加,在成熟胚阶段(Stage 9)达到最高峰,提示DlCCS可能在龙眼体胚的中晚期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为降低韶关市大宝山酸性矿山废水(AMD)的处理成本,采用氧化还原-分步沉淀法对矿山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将石灰石分多次投入经过还原处理的废水中,在反应时间为45 min、转速为250 r·min−1、废水pH为5时,可从AMD中回收高品质石膏;继续用NaOH溶液调节废水pH至5.5,控制曝气量为4 mg·L−1,曝气时间为45 min,通过氧化沉淀法和铁氧体法可分步回收废水中的Fe2+/3+,再向废水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pH至9.5,可沉淀回收废水中的Zn2+、Cu2+;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废水中各金属离子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该工艺处理1 t废水,可回收石膏5.4 kg(纯度85.72%),铁渣1.53 kg(w(Fe)=35.4%)、锌铜渣1.4 kg(w(Zn)=10.89%、w(Cu)=0.1%);废水中Fe2+/3+、Zn2+、Cu2+回收率分别为84.3%、71.2%、46.2%,废水处理的药剂成本为4.1元·t−1,废水产生可回收资源产品收入为3.8 元·t−1。该工艺可从AMD中回收高品质石膏并分步回收废水中的金属,有效降低废水的处理成本,回收废水中的资源,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并为AMD资源化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0.
城市河道底泥致黑臭多污染物的同步耦合去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实现河道底泥致黑臭污染物的同步去除,采用电动修复技术开展了氧化去除黑臭底泥硫化物、亚铁和氨氮等还原性污染物的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向通电(1.5 V·cm~(-1))10 d后,阳极区对底泥硫化物(AVS)、亚铁有明显的氧化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59.51%和79.41%,但阴极的去除效果不明显;阳极区和阴极区均对间隙水氨氮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56.5%和73.9%。在氧化过程中,阳极和阴极出现明显的酸化和碱化现象,而这种两极酸碱化可以通过周期性切换电极的方式加以避免。在电极切换频率为1、2.5和5 d·次~(-1)时,对黑臭物质的氧化效果差别明显;在切换频率为5 d·次~(-1)时,对硫化物、亚铁氧化去除效果最好;在切换频率为2.5 d·次~(-1)时,对氨氮去除效果最佳。硫化物、亚铁、氨氮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6.19%,72.48%和88.57%。由此可见,电动修复可以同步去除底泥中的致黑臭污染物质,改善水体水质,但其去除率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