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33篇 |
免费 | 6238篇 |
国内免费 | 815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329篇 |
废物处理 | 410篇 |
环保管理 | 1972篇 |
综合类 | 18901篇 |
基础理论 | 4206篇 |
污染及防治 | 1883篇 |
评价与监测 | 1358篇 |
社会与环境 | 1496篇 |
灾害及防治 | 1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1篇 |
2023年 | 962篇 |
2022年 | 1869篇 |
2021年 | 1851篇 |
2020年 | 2118篇 |
2019年 | 1534篇 |
2018年 | 1527篇 |
2017年 | 1741篇 |
2016年 | 1437篇 |
2015年 | 1512篇 |
2014年 | 1375篇 |
2013年 | 1759篇 |
2012年 | 2176篇 |
2011年 | 2109篇 |
2010年 | 1920篇 |
2009年 | 1749篇 |
2008年 | 1683篇 |
2007年 | 1686篇 |
2006年 | 1654篇 |
2005年 | 1207篇 |
2004年 | 839篇 |
2003年 | 560篇 |
2002年 | 522篇 |
2001年 | 399篇 |
2000年 | 351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目的 开发原料价廉易得、能实际应用的缓蚀剂。方法 以桐油为原料,水解后得到桐油酸,然后与二乙烯三胺经过酰胺化和环化反应,生成桐油咪唑啉缓蚀剂。在模拟现场环境的条件下对所合成的桐油咪唑啉缓蚀剂进行电化学测试和高温高压性能评价。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对桐油咪唑啉缓蚀剂的分子动力学进行模拟,探讨其在Fe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 红外光谱显示,桐油水解后可生成桐油酸,最终合成物为桐油咪唑啉。电化学测试表明,随着桐油咪唑啉缓蚀剂添加量的增大,20#测试钢片的自腐蚀电位逐渐提高,腐蚀电流降低。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显示,加入油酸咪唑啉后,腐蚀速率明显降低,由0.3181 mm/a降到了0.0392 mm/a。量子化学计算表明,桐油咪唑啉分子中的咪唑啉环会平行吸附于铁表面,形成一层缓蚀剂膜。结论 价廉易得的桐油经水解后可得桐油酸,再与二乙烯三胺经过酰胺化和环化反应最终合成了桐油咪唑啉缓蚀剂。该缓蚀剂添加量越大,对20#钢片的缓蚀效果越好,呈现出了较好的缓蚀效果,其分子结构中的咪唑环能平行吸附于铁表面,属于抑制阳极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592.
目的 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06Cr19Ni10不锈钢波纹管的腐蚀失效机理。方法 对失效导管进行宏观形貌分析,确定宏观腐蚀特征。进一步对失效管段进行显微组织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采用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开展失效管段的微观腐蚀形貌观察和腐蚀产物分析。结果 宏观来看,导管上金属网套和波纹管外面有几处轻微腐蚀,波纹管侧面腐蚀略微严重,内部没有发现腐蚀。金相组织显示,波纹管基体材料为奥氏体晶粒,在U型波纹管顶部有少量马氏体存在,波纹管基体材料化学成分符合国标要求。扫描电镜下,波纹管外表面发生了严重的点蚀,在U型波纹管的顶部和波纹间的平台均有较大的点蚀坑,U型顶部的点蚀更为严重,并且波纹管不同部位发生了明显的晶间腐蚀。点蚀坑处的EDS显示,腐蚀产物多为Fe的氧化物,坑内还发现了少量的Cl?,并且坑内产物的Cr元素含量明显少于基体。结论 由于波纹管固溶处理不当,导致晶界间贫铬,使材料表面大部分区域产生晶间腐蚀。同时由于波纹管顶部的塑性变形诱导马氏体生成,使得该处更容易发生点蚀,而海洋大气环境中的氯离子进一步促进了这种点蚀的发生,最终导致了波纹管的腐蚀失效,U型顶端发生的点蚀是材料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3.
594.
目的形成布置压电阵列元件薄壁结构的建模方法,通过时域仿真验证控制效果。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布置压电阵列元件薄壁结构的动力学模型,采用ANSYS APDL参数化语言编写程序,自动生成带有压电阵列分流电路的薄壁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开展了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实现了连接分流电路的周期压电结构时域仿真,验证了压电阵列分流阻尼技术在薄壁结构振动控制中的有效性。结论所形成的布置压电阵列元件薄壁结构的建模和仿真方法,可为航空薄壁结构的振动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95.
目的 研究海洋设备涂层老化和失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现有海洋设备涂层进行户外暴露试验和实验室加速环境试验,分析防护涂层的失光度和色差变化规律。结果 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模拟了加速海洋环境中的涂料老化,加速试验结果与户外暴露结果相关性较高。在海洋自然环境下暴露6个月后,涂层失光率降低,暴露18个月后出现粉化。结论 利用紫外光老化和盐雾试验,设定合适的环境试验参数后,实验室加速环境试验可代替户外暴露试验,缩短试验周期。涂层的配套设计、涂敷的基材结构形状、涂层施工过程等因素可直接影响涂料的老化、失效,进而引起基体腐蚀。 相似文献
596.
目的通过对比试验室加速腐蚀试验结果,获得耐盐雾腐蚀性能最佳的表面防护体系。方法选用2024铝合金的几种不同表面防护体系,进行盐雾腐蚀试验。通过宏观腐蚀形貌和涂层失光率变化来分析判定表面防护体系耐腐蚀性能,获得抗腐蚀性能优异的表面防护体系。结果综合内外部防护体系宏观腐蚀形貌和失光率情况来看,阿洛丁氧化和所配套的三套涂层系统的盐雾适应性较差。结论内部防护体系推荐采用铬酸阳极化+10P4-X底漆防护体系;外部防护体系推荐采用铬酸阳极化+10P20-X底漆+ECL面漆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597.
目的 研究化学法退除DZ125合金HY3包覆型涂层。方法 采用真空电弧镀技术(AIP)在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DZ125上制备包覆型涂层HY3,利用化学方法完全退除基体上的涂层,通过失重法研究对比1#和2#退除溶液退除HY3涂层和DZ125合金的退除速率,采用扫描电镜(SEM)对退除后的HY3涂层和DZ125基体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100 min,2#溶液可以将20 ?m左右的HY3涂层完全退除,采用1#溶液需要超过100 min才能完全退除涂层。两种对DZ125合金的腐蚀性很小,对于同一种合金而言,1#溶液和2#溶液对合金的腐蚀速率比值为1︰13。在1#溶液中,合金与涂层腐蚀速率的比值为1︰87.65;在2#退除溶液中,合金与涂层腐蚀速率的比值为1︰6.81。结论 1#溶液更加适合退除DZ125合金上的HY3涂层。 相似文献
598.
目前导弹武器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剖面分析的定性分析,分析结果比较依赖个人经验,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全面识别风险,并且出现反复发作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基于此,文中开展了相关研究,全面、合理地分析导弹武器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提升装备质量特性水平。提出了基于时序的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基于时序的环境要素分析方法、产品要素分析方法和基于研制流程的工程实施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某战术导弹,发现了63项环境适应性风险,其中有3项影响成败,通过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确保了首飞和后续多发飞行试验任务连续成功。该方法可以充分暴露武器系统环境适应性风险,并且可以作为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应用到试验充分性分析和测试覆盖性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99.
目的研究舱室间壁板不同约束条件及不同敷设方式对隔声量的影响。方法用VA One建立两个舱室的统计能量分析(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SEA)模型,对约束阻尼结构和自由阻尼结构的隔声性能进行分析。针对约束阻尼结构,讨论其两侧金属层厚度差对整个壁板的隔声性能的影响;对自由阻尼结构,分析金属层与阻尼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其隔声性能影响。结果约束阻尼结构隔声量A计权声压级比自由阻尼结构高。结论阻尼层厚度和壁板总厚度一定时,自由阻尼结构金属层与阻尼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实际的隔声性能并没有影响;约束阻尼结构,两侧金属层等厚敷设时,其隔声效果最优,且两侧厚度差越大隔声量越小。 相似文献
600.
分析了反舰导弹射击精度评估领域命中概率与圆概率偏差、命中区域圆概率偏差的分歧,提出了制导概率椭圆偏差和制导概率圆偏差的新概念。将反舰导弹飞行末段雷达导引头波束覆盖区域与打击目标水面舰艇轮廓大小进行了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划分为雷达导引头波束完全覆盖、部分覆盖和内嵌于目标三个等级,对应提出了命中概率评估方法、制导概率椭圆偏差评估方法和制导概率圆偏差评估方法。通过反舰导弹对快艇、驱护舰和航母三类目标射击精度评估算例验证了反舰导弹射击精度评估总体方案的全面性和三类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