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0篇
  免费   6216篇
  国内免费   8140篇
安全科学   4321篇
废物处理   407篇
环保管理   1972篇
综合类   18917篇
基础理论   4197篇
污染及防治   1864篇
评价与监测   1357篇
社会与环境   1496篇
灾害及防治   1155篇
  2024年   890篇
  2023年   988篇
  2022年   1865篇
  2021年   1849篇
  2020年   2113篇
  2019年   1525篇
  2018年   1525篇
  2017年   1739篇
  2016年   1430篇
  2015年   1509篇
  2014年   1371篇
  2013年   1753篇
  2012年   2173篇
  2011年   2109篇
  2010年   1919篇
  2009年   1748篇
  2008年   1683篇
  2007年   1686篇
  2006年   1654篇
  2005年   1206篇
  2004年   837篇
  2003年   560篇
  2002年   519篇
  2001年   399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大型猪场传染病流行的新特点与免疫程序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型猪场疫病流行的新特点有九大类,主要是防疫好口蹄疫、猪瘟、蓝耳、伪狂犬、乙脑、细小病毒及气喘病等.猪群只要疫苗免疫得当,加上合理的药物保健程序,控制好一些继发感染(主要是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猪群则会处于较好的保护状态下,没有必要做很多的疫苗.  相似文献   
822.
根据湖南地区节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比较国际建筑节能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通过工程设计实例,探讨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进措施,并预测了节能建筑在我省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23.
玉米-花生混作系统中的氮铁营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种间相互作用对花生铁营养、根瘤固氮能力以及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对下针期单株花生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混作不仅均显著改善了花生铁营养,而且玉米对氮素的大量吸收显著降低了混作花生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从而使得花生根瘤数增加,根瘤固氮酶活性增强。混作花生铁营养受混作玉米氮营养及作物发育状况的影响较大,并且下针期花生固氮酶活性受施氮抑制及花生铁营养改善的促进。这说明,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的降低和花生铁营养的改善是石灰性土壤上花生固氮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而花生生物固氮作用的增强是该混作系统体现氮营养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4.
1株高效油脂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校餐厅污泥中分离得到7株油脂降解菌。以芝麻油为唯一碳源,通过驯化培养、初筛和复筛得到1株芝麻油降解优势菌株。菌种特性研究表明其为好氧菌,降解芝麻油的最适温度为30~37℃左右,pH值为8.0;在最佳生长环境下,该菌株在含20g·L-1芝麻油的培养基中72h内对油脂的降解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825.
石灰对重金属铅影响玉米生长的抑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施用石灰改良的条件下,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铅污染质量分数越高,玉米吸收重金属铅越多,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越大。石灰对重金属铅影响玉米生长的抑制效应表现在株高、叶面积、根容积等,改良处理与单一铅污染的处理差异显著。玉米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铅吸收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根→茎、叶→籽实。  相似文献   
826.
城市街道常绿灌木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滞尘颗粒物形态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王赞红  李纪标 《生态环境》2006,15(2):327-330
城市园林植被中街道常绿灌木受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等多重污染影响,其叶片生长高度恰好接近人体呼吸带,叶片受污染程度可反映人体污染暴露水平,是良好的环境质量代用指标。对于北方城市环境而言,常绿植被叶片的滞尘效应尤其重要。作者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石家庄市为代表,对北方地区园林常用灌木植物大叶黄杨叶片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石市4条主交通干道两旁样点首先对选定的大叶黄杨叶片进行冲洗,5日后取回载尘叶片进行滞尘量测量,重复进行5次,获得5个周期内叶片滞尘量数据;并对叶片表面滞尘颗粒物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晴朗微风天气条件下,大叶黄杨叶片平均滞尘量为0.8614g·m-2·d-1,单叶最大饱和滞尘量为11.6197g·m-2,累积达到叶片饱和滞尘量的时间是15日。大叶黄杨叶片滞尘量大于同时期环境监测的大气降尘量,差额来自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影响,这种影响约占叶片全部滞尘量的34.7%。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滞尘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深度清洗后叶片表面仍滞留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说明大叶黄杨叶片可以固定有害悬浮颗粒物并使之从大气环境中清除。本研究表明大叶黄杨强滞尘能力是城市近地面层环境中清除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27.
模拟酸雨对华南典型树种生长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我国是世界上的第3大酸雨区,而华南地区是我国酸雨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越来越严重的酸雨将对森林生态系统林木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研究酸雨对华南典型树种尾叶桉和马尾松幼树生长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酸雨水平有4个:pH6.8(CK)、pH5、pH4和pH3。幼树生长期间观察并记录其酸雨受害症状,每隔10a测量一次树高,4个月后统计生物量、叶面积情况,并分析植株样品中的N、P、K、Ca、Mg等元素的质量分数。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酸度酸雨的协迫下,尾叶桉和马尾松幼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酸度越高受害越严重。酸雨显著地抑制尾叶桉和马尾松的树高生长,降低幼苗生物量,减少叶面积生长。与对照相比,生长四个月后,pH5、pH4和pH3处理分别导致尾叶桉生物量降低10.79%、19.21%和27.25%,马尾松降低12.78%、22.98%和28.70%。尾叶桉植株内P、Mg、Ca质量分数不同程度地受到酸雨的影响,而N、K质量分数不受酸雨影响;马尾松除了P元素以外,其它元素质量分数在各个酸雨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28.
电化学方法现场产生H2O2的影响因素及其废水处理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成春  张佳发  李继 《生态环境》2006,15(3):503-508
建立了以石墨碳棒为阴极,Pt为阳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Na2SO4为支持电解质溶液的H2O2制备三电极体系。对电流密度、pH值、通氧流量、支持电解质浓度和极间距等主要参数对生成H2O2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轮换试验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H值对生成H2O2的影响最为显著,支持电解质浓度和通氧流量也具有较大影响,极间距影响不明显,电流密度则存在着最佳值。通过试验获得的最优参数组合为:pH=2.00,电流密度=1.02mA·cm-2,通氧流量=0.4L·min-1,支持电解质浓度=0.1mol·L-1,极间距=6cm。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采用电-Fenton法对活性染料RedMX-5B进行脱色和矿化试验,初始Fe2 投量为0.25mmol·L-1,电解180min,脱色率可达90%以上,但矿化率不高(<25%)。因此,提高矿化率是染料废水处理在未来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829.
于建光  李辉信  胡锋  沈英 《生态环境》2006,15(3):606-610
在连续四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表层土壤(0~5cm、5~10cm、10~20cm)中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含量的变化,研究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Metaphireguillelmi)对SOC、POC及MOC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接种蚯蚓,经连续四年施用秸秆后,土壤0~5cm、5~10cm、10~20cm及0~20cm各土层的SOC和POC含量、0~5cm土层中MOC含量、10~20cm土层w(POC)/w(MOC)值均显著增加;混施秸秆相比表施秸秆更有利于各土层SOC与5~10cm土层POC含量提高。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使0~20cm耕作层土壤中POC和MOC含量有增加趋势;在秸秆施用且接种蚯蚓时,0~20cm耕作层的w(POC)/w(MOC)值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表明秸秆施用且接种蚯蚓有助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的提高。田间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于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增加及加快土壤有机碳循环与转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0.
昆明市下辖14个县(市)区,14个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建立了昆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法结合2006年《昆明统计年鉴》以及2006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3个经济梯度,并提出了梯度间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