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62篇
  免费   3911篇
  国内免费   8024篇
安全科学   4267篇
废物处理   410篇
环保管理   1967篇
综合类   18684篇
基础理论   3210篇
污染及防治   1600篇
评价与监测   1326篇
社会与环境   1500篇
灾害及防治   1133篇
  2024年   300篇
  2023年   788篇
  2022年   1767篇
  2021年   1783篇
  2020年   2104篇
  2019年   1406篇
  2018年   1395篇
  2017年   1579篇
  2016年   1293篇
  2015年   1470篇
  2014年   1337篇
  2013年   1732篇
  2012年   2168篇
  2011年   2087篇
  2010年   1922篇
  2009年   1755篇
  2008年   1686篇
  2007年   1690篇
  2006年   1656篇
  2005年   1208篇
  2004年   837篇
  2003年   562篇
  2002年   520篇
  2001年   402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反渗透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氢键理论,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溶解-扩散模型,等),反渗透膜技术在环境工程(重金属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膜集成工艺处理废水的概况,并对反渗透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2.
优势菌对焦化废水中几种有机物降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焦化厂曝气池活性污泥和废水处理工艺出水中筛选出6株革兰氏阳性优势菌,根据菌株、菌落形态和大量生化实验将菌株鉴定到属.确定了降解所需的最佳实验条件.分别为温度30 ℃,转速100 r/min,菌株投加量20%(V(菌液)/V(废水)).实验发现,筛选出的6株优势菌对喹啉、吡啶和萘有良好的降解效果,但以喹啉为碳源和氮源筛选出来的H24,H26和H31对喹啉的去除率优于其他3株菌株,而以萘为唯一碳源的H14对萘的去除率优于其他菌种.6株优势菌的驯化活性污泥能进一步提高对喹啉、吡啶和萘的去除能力,去除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73.
美国AERMOD模型与中国大气导则推荐模型点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AERMOD模型和中国大气导则推荐模型一般浓度公式,通过大气稳定度和扩散参数的确定、复杂地形处理和对流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等原理方面的比较认为,AERMOD模型优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以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2个试验场Clifty Creek(平坦地形)和Lovett(复杂地形)的数据资料为比较数据,分别用AERMOD模型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计算SO2小时质量浓度,在Pasquill 6类稳定度下用相对偏差(FB)、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比率(RHCR)及图形法(Q-Q图)等进行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在RHCR和FB中,AERMOD模型除个别值外,其他均好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存在接近或大于模型可靠性界限0.67(0.66和0.74),说明其可靠性比AERMOD模型差;图形法比较中,强不稳定和不稳定下AERMOD模型明显好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预测值明显偏低,其他稳定度下结果相差不大.研究认为:在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条件下,AERMOD模型点源预测值均优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并从原理上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74.
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内分泌干扰物17β-雌二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低压汞灯为光源,采用间歇式光氧化反应器,研究了17β-雌二醇(E2)在纳米TiO2(Degussa P-25)悬浆体系中的光催化降解.考察了溶液pH、E2初始浓度、TiO2光催化剂投加量、UV光强、H2O2、O2对E2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光催化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E2,E2的光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TiO2投加量为200 mg/L时,在14 W低压汞灯照射下,初始浓度为400 μg/L 的E2在自来水中的光降解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18 min-1,E2的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与其初始浓度、TiO2光催化剂的用量、溶液的pH值、UV光强等因素有关;外加H2O2、O2可以影响催化剂的光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975.
三阶段温度控制堆肥接种法对有机氮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通过三阶段温度控制技术进行堆肥试验,探讨在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氮、酸水解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均在堆肥的前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呈较好的相关性.与CK(对照组)处理相比,在堆肥的后期,三阶段温度控制堆肥酸水解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增加幅度依次为:10.67%、16.17%、7.17%、22.44%.表明三阶段温度控制技术能减少堆肥中氮素的损失,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可提高土壤的供氮潜力.  相似文献   
976.
为较准确地预测泥石流的发生,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建立一种将多种传感器感知的动态监测信息与地质环境信息相结合的泥石流危险度预测模型。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演化机理,量化研究发生泥石流的临界降雨强度、临界倾斜角和临界泥砂堆积层高度。基于该模型,设计并制作由雨量、倾斜、物位3种传感器组成的多传感器监控系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监控系统具有预测泥石流危险度的功能,摄取的信息较全面,准确性更高,时效性更强,置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977.
对于投资较少的上游式尾矿筑坝法而言,在实际的堆积施工过程中,由于很难严格按照设计的坡比进行每一级子坝的堆筑,导致矿方无法及时、真正掌握当前尾矿坝的受力性能和稳定状态。因此,针对某典型尾矿坝剖面,采用迈达斯商业软件试用版对尾矿坝的堆积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对施工当前状态的尾矿坝进行了边坡稳定分析,得到了当前状态尾矿坝的塑性剪应变云图和相对应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比较了尾矿坝安全系数随着子坝堆筑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堆积子坝的进行,尾矿坝的整体抗滑稳定系数逐渐减小,此外在初期坝和一级子坝的下游坡脚处容易出现相对较大的变形。此研究结果为矿部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尾矿坝的稳定程度和实际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8.
对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进行了特征分析,明确了规划评估的工作目标,研究提出了规划评估技术体系,包括评估逻辑设计原则、评估总体框架和评估技术路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应重点从目标实现评估、任务完成评估、政策措施评估三方面入手,评价目标实现一致性程度,评价任务实施情况及其作为目标战略的有效性如何,评价政策措施的制订与贯彻对目标实现与任务完成的支撑程度,在此基础上评价规划实施的总体效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做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对策建议。实例应用表明,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总体比较顺利,取得良好成效,本文提出的评估技术体系对各级政府开展安全生产规划实施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9.
城市公共区域人群高度聚集且流动性大,紧急状态时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拥挤踩踏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社会负面影响。在FIST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人员密度(D)、人员特性(C)、人与人的相互作用(I)以及人群聚集环境(E)作为表征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的基本参数,接下来对四个参数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分析。第一,利用人群监控技术估计人群密度;第二,通过现场监测网络得到的人群压力值来表征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强度;第三,忽略了个体差异对人群整体的影响;第四,把公共场所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影响因子归结为综合扰动强度,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表征了这种强度的大小。最终建立了描述人群聚集风险的DICE模型。同时,给出了人群密度阈值、人群压力阈值以及人群聚集风险的总阈值及其判断标准,整个工作将人群聚集风险实时定量及管理技术推向了实用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80.
铅当量是X射线防护服最重要的性能指标,铅当量的大小决定着X射线防护服屏蔽X射线的能力。X射线防护服的铅当量有不同的等级,需根据不同的X射线照射条件和工作情况选择使用。本文通过计算给出了几种常用管电压下防护服屏蔽散漏X射线所需的铅当量值,可为X射线防护服的使用单位或个人在购买和使用时提供参考。选择适合铅当量的X射线防护服,可以避免因选用的防护服或用具铅当量不足而达不到有效屏蔽X射线的效果,造成健康的危害;也可以避免因选用过大铅当量的X射线防护服或用具,致使作业人员过多负重,导致疲劳,发生人为失误,也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另外,为了保证X射线防护服的使用效果,本文给出了X射线防护服的检验、贮存和使用等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