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6篇 |
综合类 | 180篇 |
基础理论 | 38篇 |
污染及防治 | 17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海洋酸化导致海水中碳酸钙(CaCO3)的饱和度下降,对海洋钙化生物影响较大。某些鱼类,如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内耳中具有钙质的耳石,可能对海洋酸化敏感。海洋酸化对幼鱼耳石发育影响已有报道,但成鱼耳石的形态和化学组成是否受到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模拟未来100~300 a的近岸海域可能的酸化水平,研究其对海水青鳉鱼成鱼耳石形态及主要元素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浓度CO2(980 ppm、2900 ppm和4850 ppm)的酸化水体中养殖青鳉鱼成鱼45 d,青鳉鱼体长和体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内耳中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形状,包括耳石表面积和圆趋近率,没有受到酸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水体中CO2浓度升高,矢耳石的重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2900 ppm和4850 ppm高浓度组矢耳石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900 ppm酸化处理组中,左右耳石不对称性趋势明显。而且,酸化处理组中,实验鱼耳石中C元素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高浓度CO2酸化海水对青鳉鱼成鱼的耳石形态和成分的影响,可能干扰其听觉,并对捕食、防御敌害等听觉相关行为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42.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大量高效的修复技术以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效果.然而,现有的专家评估体系难以客观、科学地反映技术的真实性能,也很难促进其推广应用,因此亟需加快ETV(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verification,环境技术验证评价)研究,创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体系.基于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副产物情况、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音、自动化水平、故障情况、适用场地类型、基建费用、药剂投加量、能源消耗和资源回收利用共13个指标组成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专家咨询意见,制定了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基于聚类分析方法,以25个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评价结果分级.按照由优到差的级别,分类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5个等级,由此构成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为了验证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利用该方法对某项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显示,所构建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并能够提供改进技术性能的进一步建议. 相似文献
243.
244.
煤矿开采通常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崔木井田地下水的赋存特征,通过分析煤矿开采过程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保护具有区域供水意义的洛河组含水层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45.
主要阐述了电子设备应用于不同场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低温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将影响电子信息产品的可靠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选用温湿度箱。 相似文献
246.
近年来,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较快,本文主要研究济南市机动车的保有现状、发展趋势和机动车污染排放分布状况,在机动车污染控制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发展清洁汽车、优先发展大型公交、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制度、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等。 相似文献
247.
NAVJOT S. SODHI§ TIEN MING LEE LIAN PIN KOH† DEWI M. PRAWIRADILAGA‡ 《Conservation biology》2006,20(3):772-779
Abstract: Long-term (>50 years) extinction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isolated tropical forest patch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Considering that forest fragments are rapidly becoming the common feature of most tropical landscapes, data on the long-term conservation value of such fragm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We report on avifaunal turnover in a tropical woodlot (Bogor Botanical Gardens; 86 ha; 54% native and 46% introduced plants; mean 83,649 visitors/month) that has been surveyed several times before and after its isolation in 1936. By 2004 the original avifaunal richness of this woodlot declined by 59% (97 to 40 species) and its forest-dependent avifauna declined by 60% (30 to 12 species). Large-bodied birds were particularly prone to extinction before 1987, but following this time none of the species traits we studied could be considered predictive of extinction proneness. All seven forest-dependent bird species that attempted to colonize this woodlot by 1987 perished thereaft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area reduction, isolation, intense human use, and perverse management (e.g., understory removal) of this patch have probably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its forest avifauna. 相似文献
248.
以北京西部某典型城市区域声环境为研究对象,在采集2010年该区域声环境质量历史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经完善声环境质量相关属性数据及定量化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该研究区域声环境质量的网格样本进行统计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分为3类较适宜,结合相关类别声环境网格空间中其他属性的定量特征,探讨了区域声环境质量影响的主控因素,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49.
太湖水体中NSAIDs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太湖水体中检出频率较高的一类药物残留物,但目前尚无研究从整个时空角度报道多种典型NSAIDs混合物在太湖的赋存情况.为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检测了全太湖19个断面5种典型NSAIDs(双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和酮洛芬)的赋存浓度,分析了NSAIDs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应用混合风险熵值(mixture risk quotient, MRQ)模型初步评估了NSAIDs混合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相比于太湖中部,太湖北部、西部和东部水体的NSAIDs混合物赋存浓度较高,酮洛芬是NSAIDs混合物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太湖水体中NSAIDs混合物在夏季(15.9~134.3 ng·L-1)和秋季(16.4~144.6 ng·L-1)的赋存浓度较高,而在春季(25.3~72.5 ng·L-1)和冬季(14.6~57.4 ng·L-1)的赋存浓... 相似文献
250.
为定量揭示强降雨对平原河网河道氮、磷污染的影响,本文以太湖西岸大浦河和殷村港为例,基于两周年逐日高频人工监测和降雨量自动监测数据集,以及台风"利奇马"过程中的加密监测,分析了强降雨过程中河道各形态氮、磷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发现,强降雨两年内共观察到16次(19 d),且50%发生在夏季;此外,强降水占年内总降水量的比重高达41.33%.强降雨发生之后,两条河道水体中各形态氮、磷浓度在强降雨之后有所增加,其中颗粒态磷的响应最快,一般在强降雨当天就出现峰值;而总氮峰值的出现存在2~5 d的延迟;强降雨引发的河道营养盐浓度增高持续时间短,通常1~2 d,甚至低于雨前浓度.流域面积大和河道流程长的大浦河水体氮、磷浓度对强降雨过程的响应速度较殷村港慢.河道各形态氮、磷浓度对强降雨过程的响应特征还受河道两岸局地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河段比城镇污染的河段对营养盐的拦截、净化和缓冲能力弱,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的河段对强降雨的响应强于城镇污染的河段;农业面源影响河段氮的增加量以颗粒态氮为主,城市面源影响河段氮的增加量以溶解态氮为主,而磷的增加全程均为颗粒态磷为主.平原河网地区强降雨带来的河道水体氮、磷浓度波动小,各形态氮、磷响应过程受局地环境背景影响大,水质总体趋于稳定.然而,由于强降雨带来的河道入湖水量占比大,因此入湖负荷也处于很高水平,加之强降雨的发生偶然性大,强降雨对平原河网地区河道入湖氮、磷负荷的突发影响很大,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