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714篇
安全科学   317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1680篇
基础理论   320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114篇
灾害及防治   1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61.
以近几十年来积累的地下水化学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城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下水防污性能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针对不同地下水防污性能等级的防污建议。  相似文献   
962.
桂林毛村岩溶区三种亚类石灰土有机碳矿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三种亚类石灰土在25℃和7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90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各亚类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释放CO2-C量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20cm至20~40cm层递减幅度最大。各亚类石灰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计释放量的大小顺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矿化速率远远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其中0~20cm土层差异最大。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黑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2-C分配比例最高,达到3.33%,其次是红色石灰土,比例为2.92%,旱地棕色石灰土矿化比例最低,为1.90%,说明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弱,旱地棕色石灰土具有较强的固定有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63.
X80钢在库尔勒和高pH值土壤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浸泡质量损失法、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X80管线钢在库尔勒和高pH值(0.5mol/L Na2CO3+1 mol/L NaHCO3)土壤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并对宏观腐蚀形貌进行了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了腐蚀产物膜的组成。结果表明,X80管线钢在高pH值土壤模拟溶液中腐蚀很轻微,而在库尔勒土壤模拟溶液中则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其腐蚀速率约是高pH值土壤模拟溶液中的3倍。这主要是因为X80管线钢在库尔勒土壤模拟溶液中表现出活性溶解状态,形成的腐蚀产物膜疏松、易脱落,保护性很差;在高pH值土壤模拟溶液中则很容易钝化,形成的碳酸亚铁腐蚀产物膜具有一定的阻隔效应,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腐蚀速率因此很低。  相似文献   
964.
贵州阿哈湖物质循环过程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贵州阿哈湖夏季和冬季分层湖水的水化学参数、溶解态微量元素和悬浮颗粒物微量元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阿哈湖湖水夏季热分层和化学分层均较明显,而冬季湖水处于混合状态。夏季湖泊物质循环过程对生源要素Si、DOC以及Mn、Fe、Cr、Co、Ni、Zn和Mo等微量元素的分布和迁移转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夏季湖泊底层水体中溶解态Mn、Fe、Co和Ni的含量较高,主要受有机质降解和Fe、Mn氧化还原循环的影响,而且Mn的循环强度高于Fe循环,溶解态Cr在底层水体中仅有小幅升高;另外,沉积物孔隙水向上覆水体的释放作用对底层水体中溶解态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溶解态Zn和Mo在夏季底层水体中的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主要受到金属硫化物形成以及钼酸盐沉淀的影响。夏季悬浮颗粒物的Mn、Fe、Cr、Co、Ni、Zn和Mo均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呈明显富集趋势,主要受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吸附/解吸、氧化还原作用等水-粒相互作用过程的控制和影响;此外,金属硫化物的形成可能也对底层水体中悬浮颗粒物Zn、Mo和Ni含量的升高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65.
nSiO_2纳米颗粒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程纳米材料,为增加其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性能,采用接枝改性的方法制备出乙二胺四乙酸(EDTA)改性nSiO_2纳米颗粒(EDTA-nSiO_2),并用透射电镜、氮气吸附-解吸、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以其为吸附剂,通过批处理实验法探讨了体系pH、吸附时间、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对Cd~(2+)吸附的影响,并结合X射线能谱(XPS)分析对其吸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EDTA为改性剂,可以成功制备出稳定性良好的EDTA-nSiO_2纳米颗粒,其对Cd~(2+)的吸附受体系p H控制;nSiO_2对Cd~(2+)的吸附量较小,EDTA改性可增加nSiO_2对Cd~(2+)的吸附作用,随着p H的升高,Cd~(2+)的吸附效果逐渐增强,在p H大于4.0后逐渐趋于稳定.EDTA-nSiO_2对Cd~(2+)的吸附速率较快,可在1 h内达到吸附平衡.EDTA-nSiO_2对Cd~(2+)的吸附为吸热的自发过程,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NaCl浓度增加会导致Cd~(2+)的吸附量下降,当体系Na Cl浓度从0增加到100 mmol·L~(-1),Cd~(2+)的最大吸附量从0.433 mmol·g-1降低至0.294mmol·g-1.0.1 mol·L~(-1)HCl是较为合适的吸附剂再生液,Cd~(2+)洗脱率约94.36%.结合pH、温度、离子强度、再生和XPS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出EDTA-nSiO_2对Cd~(2+)的吸附是包含有简单的物理吸附和离子交换过程,并以化学络合为主的吸附过程.EDTA-nSiO_2是一种对水体Cd~(2+)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的工程纳米材料吸附剂.  相似文献   
966.
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比重已高达47.8%(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是调整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实施出口退税的减免政策可以实现CO2的减排。基于此,本文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技术选取了制造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为目标减排部门,并以政策作用在四个目标部门以实现到2020年相同减排目标作为政策情景(M-S,F-S,C-S和T-S情景),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不同政策情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减排水平下,无论从GDP指标还是从就业指标,或者从居民福利来看,对钢铁行业实施出口退税减免的政策情景均是这几个情景中的最优选择,政策效果最差的属纺织业情景。同时,各种政策情景均会使农村居民的福利损失更大,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因此政策实施时应考虑配套措施以保护农村居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967.
生计资本与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SLA框架下,从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两方面探讨农户生计资本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00-2009年全国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生计资本不同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大小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兼业状态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两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兼业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农户适当的从事非农兼业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兼业过度(家庭非农劳动力比例超过0.480)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因此,应适当地鼓励农户从事非农兼业活动,并创建促使过度兼业农户真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制度环境;人力资本素质对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向影响,应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②土地资本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禀赋、土地细碎化和土地产权性质三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其中土地资本的自然禀赋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土地细碎化的负面效应更加明显;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和市场流动性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此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降低土地细碎化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68.
重庆市涪陵区G319公路洪灾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洪灾对公路安全畅通与发展建设具有重大威胁,并给公路行业带来巨大损失。以重庆市涪陵区境内国道319(G319)线为研究对象,依照该公路沿线地貌和水系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340段作为风险评价尺度单元。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因子和灾情因子等4个方面构建由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公路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通过相应的方法获取研究路线各路段洪灾风险评估各指标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公路洪灾风险评估模型,并据此计算得到涪陵区G319线各单元路段洪灾风险综合指数值,依据各风险等级阈值对路段洪灾风险进行综合分区。研究表明:涪陵区G319线洪灾风险以中风险为主,占路段总长度的65.17%;极高风险占0.76%;高风险占23.10%;低风险占10.96%,研究成果为公路防灾减灾及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9.
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芜湖市岸线资源的时空演变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港口地理学产生以来,港口体系的形成与演化、港口与腹地的交互作用、航线网络结构与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岸线资源的时空演变、合理开发与规划管理等相关内容未能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仅有的研究多数散见于流域开发与管理、港口规划、河道演变与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报告中。以沿江城市芜湖为研究对象,在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背景下,将其可利用岸线资源的空间演变划分为沿中江发展、沿青弋江发展、沿长江北扩、沿长江南延、一江两岸统筹发展等5个阶段。以此为基础,选取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等指标综合判别“新芜湖”的岸线资源等级,并结合后方腹地岸线需求对岸线开发进行功能分区,最后总结了“新芜湖”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措施,如实施两岸联动策略、制定岸线准入制度、实行岸线有偿使用、建立岸线调整体制等  相似文献   
970.
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分解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Islam的研究思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面源污染演变受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减污效应的共同影响;(2)规模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增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结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作物比重的提高和畜禽养殖业产值比重的提高)都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减污效应开始初步发挥,二者都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