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8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714篇
安全科学   317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74篇
综合类   1682篇
基础理论   323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114篇
灾害及防治   1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71.
目的针对石化设备常用的维修方式导致设备检维修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保障设备的可靠运行,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设备异常检测模型,快速识别异常设备。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增压站数据清洗后各生产监测参数间的关联度,并以计算得到的关联度建立参数间的关联度矩阵,实现参数间的聚类。利用基于参数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变化的方法,识别参数聚类结果中同类监测参数对应设备的异常状态。结果在大部分时间段,同类监测参数的关联性较高,预测关联性出现异常时为设备异常状态。结论相对于监测参数阈值判断等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实现了异常设备的快速有效识别,保障了设备的可靠运行,降低了设备检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972.
朱娜  王星阳  焦俊恒  王磊  梁栋  李广科  桑楠 《环境科学》2022,43(12):5832-5839
为研究残留抗生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可见光降解行为特征,借助非金属和生物相容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构建恒温恒湿和快速模拟可见光降解的实验环境,考察甲氧苄啶(TMP)进入不同环境(水、大气颗粒物和土壤)中的光降解过程与机制,并深入探讨TMP降解前后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用氙灯模拟太阳光和g-C3N4共存下,水、大气颗粒物和土壤中TMP经光照3 h后降解率分别为89.2%、35.8%和16.9%,同时发现参与水体TMP光降解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H,而在大气颗粒物和土壤介质中光降解过程主要受·O2-控制.与大气颗粒物、土壤相比,水中TMP光解后可生成较为稳定的羰基化中间产物(m/z,305),水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MP光解产物对斜生栅藻表现出较原药更强的毒性,可显著抑制藻细胞生长率、叶绿素a和b的含量,并引起细胞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973.
合流制管网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s,CSOs)是我国城镇地表水环境日益突出的瞬时污染源,明确其重要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分和来源对CSOs污染控制具有导向性意义.本研究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流域为对象,连续采集CSOs过程的样品,通过峰值法、特征参数法和平行因子法等解析CSOs中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发现CSOs中DOM主要有类色氨酸(S、T)、类富里酸(A)和类酪氨酸(D),代表内源输入的类色氨酸(S、T)和类酪氨酸(D)占比超过4/5.特征参数法和平行因子法的结果均表明DOM的腐殖化程度较低,生物活性较强,主要为微生物降解生成的和沉积物自身在冲刷和水力输运作用下释放的内源污染,建议CSOs污染控制主要应从内源输入的角度进行,着重控制管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974.
污水处理厂进水数据特征识别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和水质呈现复杂的变化模式,准确掌握进水数据的变化特征已经成为改善工艺运行的关键.已有定性分析方法一般难以准确解释和预测变化特征,而已有定量分析模型常常结构复杂和实现难度大,需要针对应用需求进行改进.本研究使用统一模型描述进水特征并简化了实现方式.基于经典统计分析和开源Prophet模型,进行了污水处理厂进水数据的预处理、统计、建模和可视化.最后使用3座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数据,识别了多重季节性、长期趋势、节假日等的影响特征,说明了统一模型对污水处理厂进水特征的解释和预测能力.结果可供污水处理工艺优化运行和环境时序数据解析等参考.  相似文献   
975.
探讨了零价铁(ZVI)活化过一硫酸盐(PMS)联合单宁酸(TA)调理对市政污泥高压压滤深度脱水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TA、ZVI和PMS投加量及初始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实现污泥深度脱水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6.0,ZVI投加量为120 mg·g-1干污泥量(DS),PMS投加量为100 mg·g-1DS,TA投加量为0.06 mmol·L-1·g-1DS时,污泥的脱水效果达到最佳,比阻(SRF)和结合水去除率分别高达88.60%和53.17%.经调理联合高压压滤系统处理后,污泥泥饼含水率由89.75%降低至45.17%.进一步研究表明,联合调理实现污泥深度脱水分为3个阶段,包括氧化、絮凝和蛋白质沉淀.最终,ZVI/PMS联合TA调理可大幅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ZVI/PMS联合TA调理技术在市政污泥深度脱水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6.
2011~2019年中国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阐明近年来我国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排放特征,对排放源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并采用动态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1~2019年中国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全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从2011年11122.7 kt增长到2017年13397.9 kt,而后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并略有下降,到2019年下降至13247.0 kt.4个环节的排放结构发生改变,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汽油储运、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和工业防护涂料涂装等排放源对相应环节的排放贡献不断上升,相反汽车、集装箱制造与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等行业排放贡献有所下降.2019年全国工业源VOCs排放中,工业涂装、印刷和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排放量大(共占总量的39.2%),且近9年排放占比不断增加,是今后需关注的重点排放源;空间上,华东和华南地区VOCs排放最多,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是贡献最大的4个省份,合计占总量的40.6%.  相似文献   
977.
汽车制造企业恶臭来源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工业恶臭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恶臭来源及对敏感点居民区的影响进行采样和分析.2016年11月15~17日,分别采用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和大气预浓缩仪-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法对该企业厂区内各个车间的排气筒、厂界和敏感点的臭气浓度和VOCs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企业整车厂和发动机厂各个车间排气筒的臭气浓度均未超标,发动机厂厂界的臭气浓度未超标,但整车厂的厂界和敏感点的臭气浓度均超过标准限值.监测共确认54种VOCs物种,包括芳香烃、卤代烃、烷烃、烯烃、环烷烃、酮类、酯类、醚类、醇类、含硫化合物和含氧环化合物.其中,卤代烃种类最多,其次是芳香烃.由此可知,汽车制造恶臭类代表物质主要是卤代烃和芳香烃.根据敏感点居民区特征VOCs物种的质量浓度、检知嗅阈和阈稀释倍数筛选出敏感点居民区的典型恶臭物质为1,3-丁二烯.针对涂装车间所用涂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特征VOCs物种均来自涂料成分.恶臭贡献最大的1,3-丁二烯,在排除敏感点居民区周边其他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推断其来源是整车厂涂装车间的喷涂和烘干工艺所产生的.建议企业采用含VOCs组分较低的环保涂料或更高处理效率的RTO净化装置,以减少汽车制造过程对居民区敏感点的恶臭影响.  相似文献   
978.
979.
为了探究大采深条件下厚煤层大巷孤立煤体频繁发生冲击地压的原因,以梁宝寺煤矿35000采区为工程背景,采取现场实践、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不同采深、煤厚、大巷间距等因素对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地压的影响,提出深井厚煤层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地压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巷孤立煤体的采深与垂直应力峰值呈正相关,采深1 200 m时煤体的垂直应力峰值是采深500 m时的3倍左右;大巷孤立煤体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其应力集中程度不断升高,且应力峰值向煤体弹性承载区转移;大巷间距越小,孤立煤体弹性承载区应力越集中,发生冲击地压可能性越高;包含开采影响因素和煤层冲击倾向性的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可为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危险性评价提供1种思路。  相似文献   
980.
为了研究竖井排烟口对L型高层建筑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建立L型高层建筑火灾的数值模拟模型,以温度、CO浓度和窗口气流速度为指标,探讨在不同排烟面积下高层建筑内部结构的烟气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6层为建筑的中性层位置,随着排烟口面积增大,烟气蔓延到竖井顶部的时间缩短,对中性层以下走廊的烟气控制效果增强;火灾发生在中性层以下时,中性层以上窗口气流速度为负,烟气溢出;320 s为温差变化的分界点,在320 s之前,排烟口面积与温差绝对值成正相关,320 s之后则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