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434篇
安全科学   267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872篇
基础理论   240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不同水化学因素对砷在河砂上的吸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岸带作为一种常见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作用带,砷在其主要含水层介质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较少有研究报道.基于此,采集河岸带河砂开展室内实验,查明砷在河砂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重点探究不同pH、氧化还原条件和共存离子对砷与河砂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As(Ⅲ)和As(V)在河砂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很好地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R2>0.99);随着pH值(3~11)的增大,河砂对As(Ⅲ)和As(V)的平衡吸附量(qe)逐渐减小;相对于有氧环境,缺氧环境下qe较低且随着初始S2-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整体上,共存阴离子对河砂吸附砷存在抑制作用,顺序为:PO43- > SiO32- > S2->HCO3- > SO42- > NO3-,共存阳离子对河砂吸附砷具有促进作用,顺序为:Fe3+>Fe2+.  相似文献   
952.
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中国环境修复领域的新课题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城市工业污染场地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环境问题,制约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安全再利用,并威胁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本文分析我国城市工业场地的污染特征,探讨我国场地修复产业的市场潜力,比较欧美国家应用于城市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修复主要技术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53.
煤矸石山修复的碳减排效益——以阳泉矿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矸石山由于其堆积物的高含碳量和高自燃风险,是一类巨大的碳排放源,其温室气体排放亟需有效控制。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过程,生态系统各部分中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煤矸石堆积侵占土地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报道。文章以阳泉矿区煤矸石山为例,计算了煤矸石堆存带来的潜在碳排放量及其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阳泉矿区煤矸石山堆存碳密度超过了其覆盖的当地原本自然生态系统碳储存密度的1000倍,二氧化碳排放风险很高。截止到2006年,阳泉矿区不到300hm2的矸石山已自燃排放超过3.26Mt碳当量的二氧化碳,还有潜在碳排放量15.1Mt,此外矸石堆积还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约13.12kt的碳损失。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能够防止自燃,固定煤矸石中的大量碳,还可以增加煤矸石山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着很好的碳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954.
曹星星  吴攀  杨诗笛  刘闪  廖家豪 《环境科学》2021,42(4):1761-1771
贵州威宁县草海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岩溶地下水是其重要的补给水源和物质来源.本研究在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对草海流域内12处地下水进行了采集并测定,揭示了该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来源,并基于水化学径流模数法初步估算了草海流域岩溶碳汇通量.结果表明,草海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东南部个别泉点在平水期为SO4-Ca型.地下水中优势离子均以Ca2+、Mg2+和HCO3-为主,季节上SO42-和Mg2+平均质量浓度呈现出平水期 > 枯水期 > 丰水期,NO3-平均质量浓度则表现为丰水期 > 枯水期 > 平水期,其他离子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空间上草海北部地下水中Ca2+和HCO3-质量浓度相对较高,K+、Na+和Cl-在西南部地下水中质量浓度较高,东南部地下水中Mg2+、NO3-和SO42-质量浓度较高.地下水中Ca2+、Mg2+和HCO3-主要受到碳酸盐岩溶蚀的控制,碳酸、硫酸和硝酸均参与了流域内碳酸盐岩的风化,三期大部分地下水中NO3-主要受土壤氮和生活污水的影响,东南部地下水NO3-则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K+、Na+、Cl-和SO42-的来源则无明显时空差异,前3种离子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而SO42-则主要来源于地层中含硫化合物的溶解.研究区外源酸参与流域碳酸盐岩风化具有较高比例,季节上表现为平水期外源酸参与流域碳酸盐岩比例最高,丰水期最低的特征,在扣除外源酸参与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的比例后,初步估算草海流域无机碳通量平均约为181.5 t·a-1,岩溶地下水向草海输送HCO3-量平均约为1144.1 t·a-1.  相似文献   
955.
气态亚硝酸(HONO)容易光解,是对流层大气羟基自由基(·OH)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区域二次污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大气HONO观测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区域,而在我国北方农村区域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利用亚硝酸在线分析仪(long path absorption photo meter,LOPAP)于2017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农村环境研究站(河北省望都县东白陀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HONO外场观测,并分析了HONO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收支情况.大气HONO的浓度在观测期间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日变化特征,夜间最高浓度(体积分数,下同)可达约3. 70×10-9,中午最低浓度也维持在0. 10×10-9以上,表明农村区域存在比较强的HONO来源.采暖前后CO浓度显著提高,而HONO浓度无显著变化,说明供暖燃烧对HONO的贡献较小;夜间机动车直接排放在污染天气和清洁天气条件下对HONO的贡献分别为23. 20%和31. 20%,说明在污染天气条件下存在着某些较强的HONO源;夜间·OH与NO的均相反应HONO平均生成速率可高达0. 40×10-9h-1,比NO2的非均相反应HONO生成速率(0. 24×10-9h-1)高0. 67倍,是HONO的主要来源; HONO在白天存在着很强的未知源,其强度可达1. 37×10-9h-1,对于HONO的贡献达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956.
为探明“城市化如何驱动食物系统变化”以及“食物系统变化蕴含何种人地耦合关系”的问题,本文以北京食物系统为例,研究了该食物系统自1978年以来的演变过程,揭示食物系统演变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并建立食物系统变化指标体系和城市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驱动力评价、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北京食物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近40多年来北京食物系统总体经历了本地农业生产不断弱化、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食物流通里程不断增加的演变过程。这种变化从地理学视角来看本质上是城市食物消费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从邻近扩展到更远距离的过程——即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演化过程。在驱动该过程的影响因素中,居民收入增长是主要的初始驱动力,要素非农化是主要中间环节,人口集聚则具有最广泛的影响,最终导致外埠供应比例不断上升,食物里程持续增长。研究表明:蕴含在食物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不只局限于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区域,而是以“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整合“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的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来认知此类开放系统中的人地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57.
纳米CeO2催化氧化甲苯的形貌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CeO2纳米棒、纳米颗粒和纳米立方体,利用XRD、BET-N2、TEM/HRTEM、Raman、O2-TPD和H2-TPR等表征手段进行表征,并利用连续流固定床反应法研究各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CeO2纳米棒因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细颗粒尺寸,且表面主要暴露高活性的{100}/{110}晶面,拥有更多的氧空位和高活性氧物种,因此,催化活性最高,CeO2纳米颗粒次之,立方体最低.原位红外甲苯催化氧化机理分析进一步表明,CeO2纳米颗粒和纳米立方体上生成的羧酸盐物质难以进一步深度氧化,而纳米棒能在贫氧和低温条件下诱导甲苯的完全氧化和产物脱附,使甲苯得以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958.
基于2019年10月广东省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浓度特征与单颗粒气溶胶中的有机物组分.结果表明,PM2.5中OC的含量显著大于EC,OC/EC比值为0.7~10.4,其中,OC/EC>2的比例占91%,表明有机碳主要来自二次生成.高臭氧浓度下二次组分(Sec)单颗粒和老化有机无机碳(ECOC-aged)单颗粒的数浓度显著增加,Sec和ECOC-aged单颗粒中含乙酸根(59CH3CO2-)和乙醛酸(73C2HO3-)的单颗粒数浓度呈单峰分布,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增加都发生在下午臭氧浓度升高光化学反应较强的时段,表明大气氧化性增强有利于含氧有机物的生成.此外,Sec单颗粒中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峰值出现在16:00,而ECOC-aged单颗粒中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峰值出现在18:00之后,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含氧有机物氧化形成的过程有关,ECOC-aged粒子中的含氧有机物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959.
紫外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化学需氧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娜  罗彬  廖激  但德忠 《四川环境》2006,25(1):84-87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COD是一种不用化学试剂、对样品无须加热消解、快速、简洁、元二次污染的绿色技术。本文对此技术的原理、相关概念、特点、进展、技术难点及应用前景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960.
为研究灾害中如何有效疏散人员的问题,依托重庆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通过pathfinder软件对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人员疏散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电梯楼梯协同疏散在人员密集地下空间建筑疏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电梯楼梯协同疏散相对于传统楼梯疏散具有更大的优势,疏散时间相比传统疏散方式减少了约一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