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6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1583篇
安全科学   741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319篇
综合类   3272篇
基础理论   742篇
污染及防治   492篇
评价与监测   226篇
社会与环境   233篇
灾害及防治   17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在陇东油田悦29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长庆陇东油田悦29区注水平面矛盾突出的特点,优选了含油污泥调剖技术。详细介绍了调剖体系的配制,调剖体系性能测试表明其相关性能指标满足要求。进行了驱替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封堵作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通过对不同注水井组进行现场应用,显示该技术能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可以满足油藏深部封堵大孔道的技术要求,有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52.
饮食业油烟道火灾的模糊事件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饮食业油烟道火灾事故进行事件树分析时,历史数据的缺乏常常导致无法进行事件序列的定量计算.针对这一问题,利用专家对事故的模糊评判,引入模糊事件树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和判断矩阵法, 将模糊性语言转换为三角模糊数或梯形模糊数,应用模糊数截集以及模糊数清晰化方法,对后果事件发生概率进行计算.研究表明,饮食业油烟道火灾事故概率的模糊事件树分析是切实可行的,有助对饮食业油烟道火灾的认识、预防和扑救工作.  相似文献   
5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含油污水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间歇式实验装置上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含油污水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COD的脱除率与反应时间、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能有效去除污水中COD,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是影响COD脱除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5.
使用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遥感综合处理系统,对2017年7—11月FY-3/MERSI影像数据进行蓝藻水华提取分析,并通过当日与国外MODIS、VIIRS影像数据的蓝藻水华提取结果进行协同比对,验证FY-3/MERSI影像在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业务化应用的前景。结果表明,3种数据源均能实现蓝藻水华空间分布的业务化运行;由于卫星过境时间的不同,可综合利用这3种数据源观测太湖蓝藻水华在一天中的动态变化,分析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56.
福州市城区内河引闽冲污后水质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福州市城区内河河网结构特点和河网水文特征,对1994年-2003年福州城区内河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自1998年福州市全面开始内河引水冲污工程后,内河水质得到了改善,有机污染得到缓解,基本消除了水体的黑臭现象。指出了在内河整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优化引水方案,最大限度发挥效益;明确河段的使用功能,发挥其潜能;开展生物防治,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系统,对内河实施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57.
采动影响下含瓦斯煤岩的损伤变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单纯依靠传统经典弹塑性力学无法准确分析其破坏机理。针对此情况,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岩的损伤变形特征,并分析了损伤变形与能量演化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初始围压越高,煤样破坏时强度越大,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瓦斯流量急剧增加幅度越大,煤样破坏时积累的总能量和弹性应变能越多,且初始围压与弹性能之间满足对数函数关系。采用累积耗散能定义了煤岩损伤变量,并分析了不同阶段损伤与渗透率之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丝藻对含钼废水中MoO2-4的吸附作用。分别考察了初始pH、吸附时间、温度、投加量以及竞争离子等5个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应用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法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丝藻在初始pH 1、吸附时间40min、投加量为1.0g以及30℃条件下,对含钼废水中MoO2-4的去除率达82%,平衡吸附量为0.657 0mg/g。PO3-4对MoO2-4的吸附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衡吸附量下降至0.380 0mg/g,SiO4-4对MoO2-4的拮抗作用相对较弱,而SO2-4对MoO2-4的吸附却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丝藻对MoO2-4的吸附等温数据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相关性较高,20、25℃下的R2都在0.99以上。说明丝藻吸附MoO2-4属于化学吸附,受化学反应速率控制,且丝藻可以应用于含钼废水治理领域。  相似文献   
59.
对自然恢复下4类不同年代样地的灰渣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含量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全磷含量在各恢复阶段与对照样地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p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对灰渣综合质量指数进行研究发现,自然恢复长期、中期、短期与自然恢复初期对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灰渣综合质量指数逐渐提高。对灰渣场锌、铅、铜3种重金属研究后发现,在自然恢复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灰渣中重金属含量均呈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0.
The antibiotics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s for their impact on aquatic ecosystem.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fate of antibiotics encountering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is, however,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ng mechanisms of tetracycline (TC) to EPS extracted from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PS, extracellular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were evaluated using bovine serum albumin and alginate sodium, respectivel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dicated that hydroxyl, carboxyl, and amino groups were the domain chemical group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C and EPS, and the binding of TC onto EPS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these chemical groups, thus causing shifts in their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extracellular proteins, rather than polysaccharides, were the major active content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the fluorophores in EPS were clearly quenched by TC and the static quenching process was observed, implying the complex formation of TC and EPS. Furthermor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binding of TC with EPS is spontaneous and dominated by electrostatic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