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1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1480篇
安全科学   603篇
废物处理   199篇
环保管理   379篇
综合类   3396篇
基础理论   853篇
污染及防治   529篇
评价与监测   302篇
社会与环境   302篇
灾害及防治   24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8 毫秒
981.
交通道路旁茶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样分析了某交通道路旁茶园多介质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探讨汽车尾气对茶鲜叶中PAHs 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空气、土壤和茶组织中16 种PAHs 的总浓度(∑PAHs)分别为1780.0~4710.0ng/m3、n.d.(未检出)~35.9.0µg/kg 和100.00~885.00µg/kg,均随交通道路距离增加而降低,说明汽车尾气对茶园环境造成了PAHs 污染.但离交通道路50m 和250m 处的茶组织中的∑PAHs 差异不明显,说明汽车尾气对茶树的PAHs 污染主要局限在路旁50m 范围内.茶组织中∑PAHs 的大小顺序为老叶>须根>嫩叶>生产枝>主根,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嫩叶中PAHs 以3 环为主,占∑PAHs 的80.6%.老叶中4 环比例高于3 环,且5~6 环的比例显著高于嫩叶.在茶树生长过程中,茶鲜叶会逐渐积累环境中毒性更强的高环PAHs.  相似文献   
982.
近壁面猝发湍流对颗粒物起尘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象限分析对在环境风洞中模拟的平坦近壁面湍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近壁面湍流的间歇性结构与猝发现象,观察了颗粒物起动的过程,探讨了猝发湍流对颗粒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比平均雷诺切应力高1 个量级的瞬时雷诺切应力,时间分担率小于 20%,而对平均雷诺切应力的贡献率却达到 50%.近壁面层湍流猝发行为中抛射和外交换对颗粒物的飞起有支配作用,导致的瞬时雷诺切应力足以使颗粒物脱离地表进入空中.以 10 倍平均雷诺应力来估计抛射行为导致的瞬时雷诺切应力,考察瞬时雷诺切应力对颗粒物起动的作用,得到了与经验公式一致的起尘临界摩擦速度公式.在颗粒物起动研究中,对于可表征湍流在空间和时间上间歇性猝发特点的瞬时雷诺切应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83.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建立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重要意义. 选取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4个方面共20个指标,构成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 根据权重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应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保障环境安全,污染控制以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为主. 最后,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该方法所设定的各项指标在经济上、技术上、可操作性上都是可行的. 依据该评价方法,制定了国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相似文献   
984.
自来水供水厂在运行过程会产生大量高浊度废水,其中富集了许多微生物、有机物及无机杂质,若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河流水体及周边土壤.采用磁絮凝工艺处理自来水厂供水过程中产生的高浊度废水,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磁种(Fe3O4)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和沉降时间对废水中浊度、COD和UV254去除效...  相似文献   
985.
太湖流域居民暴露于DDTs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评价太湖流域居民暴露于DDTs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DDTs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4.00×10-4~8.28×10-3和3.73×10-4~7.28×10-3 mg/(kg·d). 暴露途径中食物摄取是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吸入,皮肤暴露作用很小. 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鱼类和肉类. 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0.114×10-6~2.366×10-6 和0.107×10-6~2.081×10-6 a-1,低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0.85%和86.05%.   相似文献   
986.
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质量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代表性区域的调查研究,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质量演化的趋势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比较,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稳中有降,土壤速效氮(NO_3~--N)、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已达丰富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但仍偏低,土壤有效镁、硼、钼仍严重缺乏,部分土壤有效硅、锰缺乏;伴随大量水田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而产生的耕作制度变化、利用强度增加以及相应的化学氮、磷肥料过量投入、蔬菜地施用石灰等管理措施等,是导致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和产生新的养分非均衡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87.
以土壤为基质,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m)为植被,通过模拟间歇性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处理不同质量浓度的奶牛场污水试验,研究黑麦草对高质量浓度畜牧场污水中氮的吸收转化效果.结果表明,黑麦草在间歇性进水的污水质量浓度高达TN(816.8±125.1) mg·L~(-1),NH_4~+-N(443.6±97.9) mg·L~(-1),NO_3~--N(141.5±51.7) mg·L~(-1)都能较好的适应,生长良好.在不同浓度处理的净化系统中,水力停留时间为8d的条件下,NH_4~+-N的去除率为75.9%~88.3%;NO_3~--N的去除率平均为69.3%;TN的去除率74.5%~83.1%.该试验黑麦草对污水中氮的吸收转化在系统对氮净化中的贡献率平均为20.03%.  相似文献   
988.
通过营养液培养,以种子分别来自粤北大宝山矿区和惠州博罗非矿区的2个五节芒种群为试验材料,并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比较研究了Cd在2个种群根、茎和叶片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五节芒2种群各部位的Cd主要富集在细胞壁和以液泡为主的可溶组分,在叶绿体、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分布较少;2种群根、茎、叶的亚细胞各组分Cd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均为:细胞壁组分(F1),可溶组分(F4),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F2),线粒体组分(F3).Cd在五节芒矿区种群根、茎、叶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矿区种群.提高Cd处理质量浓度,对于非矿区种群,Cd在细胞壁(F1)和可溶组分(F4)的分配比例下降,在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F2)与线粒体组分(F3)的分配比例卜升;而对于矿区种群,Cd在细胞壁(F1)的分配比例上升,在可溶组分(F4)、细胞核和叶绿体组分(F2)与线粒体组分(F3)的分配比例下降,细胞壁对Cd的同持作用增强.五节芒2种群根中Cd的化学形态存在着明显差异:低Cd(5 mg·1-1)处理下,矿区种群根中的Cd以水提取态、氯化钠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为主,各占36.41%、28.15%和17.04%,其它形态所占比例较少;而非矿区种群根中的Cd以氯化钠提取态、水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大,各占31.58%、23.15%和20.85%.提高Cd处理质量浓度,矿区种群根中的氯化钠提取态为优势形态,所占比例提高到41.29%,水提取态所占比例也提高到38.25%.其他提取态所占比例均有不同幅度下降;而非矿区种群根中氯化钠提取态Cd含量比例下降到21.45%,各化学形态的在分配比例上表现为平均化趋势.因此,细胞壁同持、可溶组分的液泡区隔化和向活性较弱的结合形态转移可能是五节芒矿区种群耐Cd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89.
沟渠是农田氮、磷营养物质排入地表水体的通道. 对嘉兴大田、集约化菜地、集约化果园、集约化养殖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村沟渠0~5 cm表层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67个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氮)为1 560~7 480 mg/kg,其中w(交换态氮)为31.15~704.38 mg/kg,占w(全氮)的1.29%~10.01%;交换态氮中以铵态氮为主,占w(交换态氮)的62.15%~100%. 沟渠底泥样品的w(全磷)为580~6 420 mg/kg,w(碳酸氢钠溶解磷)为19.53~359.72 mg/kg,占w(全磷)的2.05%~18.96%;w(水溶性磷)为0.29~18.88 mg/kg,占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1.11%~14.63%. 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底泥氮、磷的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P<0.01),集约化养殖场沟渠底泥中的w(全氮), w(交换态氮),w(铵态氮), w(硝态氮), w(交换态氮)/w(全氮), w(全磷), w(水溶性磷), w(碳酸氢钠溶解磷)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底泥w(全氮), w(交换态氮), w(铵态氮)和w(硝态氮)两两间以及w(全磷), w(水溶性磷), w(碳酸氢钠溶解磷)两两间均在α0.01时显著相关,w(全磷)与w(碳酸氢钠溶解磷)的相关性(r0.81,P<0.01)好于与w(水溶性磷)的相关性(r0.51,P<0.01).   相似文献   
990.
北京山前典型细粒子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冬季首要污染物,其中细粒子(PM2.5)污染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该地区具有山前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使其细粒子污染更具区域代表性.对2007年12月北京出现的4次细粒子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子山前累积/清除时间,ρ(PM2.5)峰值均与气象条件相关;12月23─26日的3 d连续累积,使26日的ρ(PM2.5)日均值达到313.4 μg/m3,是国家ρ(PM10)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50 μg/m3)的2.1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ρ(PM2.5)日均指导值(25 μg/m3)的11倍;持续的偏南风和边界层底层局地性环流,使得京津冀南部区域细粒子以日均96.7 μg/m3的高值累积在北京山前地区,造成了12月23—31日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冬季严重细粒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