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主要介绍了喷气式飞机设备可靠性综合试验剖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设计方法和实现的功能.并给出了某喷气式飞机设备的可靠性综合试验剖面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72.
东海中南部竹筴鱼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利用1997~2000年东海中南部渔业资源调查所测定竹筴鱼的生物学资料,运用FiSATⅡ软件估算了相关的生长和死亡参数,同时对其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用Beverh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计算了竹筴鱼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并根据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捕年龄tc的组合来求得Yw/R的变化并绘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海中南部的竹筴鱼生长参数理论最大体长L、生长参数k、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320.3mm、0.52、-0.27龄,拐点年龄和拐点体重分别为1.83龄和127.5g;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91、0.57、2.34,开发率为0.80,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当前捕捞强度下对应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值为63.65g,叉长154.82mm,体重48.85g。在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开捕年龄提高到1.9龄可获得最高水平的Yw/R值79.39g,其对应的叉长为216.67mm,对应的体重为133.2g。为了合理利用其资源并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建议适当降低开发率至0.6以下,同时提高开捕年龄为1.5龄以上和开捕叉长为190mm。  相似文献   
273.
夏季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4.
厌氧消化1号模型(ADM1)简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2002年2月国际水质学会(IWA)推出的厌氧消化1号模型(ADM1).该模型主要描述了厌氧消化中的生化和物化过程,共涉及厌氧体系中的七大类微生物、19个生化动力学过程、3个气液传质动力学过程,共有26个组分和8个隐式代数变量,能够对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进行较好的预测和模拟.ADM1还提供了开放的建模平台以及与活性污泥模型(ASM)的接口,可广泛应用于对各种厌氧-好氧组合工艺的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275.
底泥曝气对城市污染河道内源氮变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周锋  凌芬  杜旭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2):2935-2942
以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底泥曝气对城市污染河道内源氮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曝气促进内源氮去除和有机质分解,泥水系统氮素去除率比对照组高出5%,对照组有机质升高35.1%,而底泥曝气组有机质却基本维持不变;底泥曝气促进氨氮的迁移与转化,曝气阶段上覆水、表层底泥间隙水和吸附态氨氮浓度分别降低了99.5%、94.4%和75.6%;底泥曝气时有机质分解促使有机氮浓度升高,曝气结束后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与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共同影响内源无机氮的含量;底泥曝气直接改变了底泥的理化性质,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底泥氮素的赋存情况,含水率与表层间隙水和底泥的有机氮、无机氮均呈显著相关,表层无机氮与亚铁显著相关,内源氮变化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6.
基于综合观测的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严重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GRIMM80颗粒物监测仪、Aurora3000浊度计等探测的气溶胶浓度、大气散射系数分析了2018年1月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一次严重污染过程.利用Airda微波辐射计探测的近地层温湿廓线数据,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EC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此次污染过程形成、短时消散及清除的气象原因.结果表明:与历史同期相比,500 hPa极涡较浅、经向环流减弱;850 hPa西南气流强盛,中低层水汽充足加剧污染.污染发生于冷空气间歇期.在此污染过程中,地面平均风速为1.5 m·s-1,日均日照时数为0.1 h,相对湿度为91.2%,高湿、小风、多云寡照不利于污染水平扩散.1月18-22日边界层持续存在多层逆温,第一逆温层基本多为贴地逆温,逆温高度低于200 m,近地层大气比湿超过5 g·kg-1,最大值高于7 g·kg-1.在此期间出现两次空气质量短时段好转,这主要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转为西北风,900 hPa以下聚集相当位温(Qe)低于288 K的浅薄冷空气堆,导致贴地逆温层消失地面污染被稀释.但两次弱冷空气没有打破边界层内有利于污染聚集的逆温、高湿结构,地面气团温度露点差无明显变化.23日较强冷空气使高空干洁大气入侵近地层,850 hPa以下Qe<284 K,表明地面污染气团被置换,污染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277.
污水有机碳源特征及温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考察A2N连续流系统的主导生化反应过程及聚磷污泥的诸多特性,从而为反硝化除磷脱氮新工艺的应用推广提供可供参考的运行控制参数,首次采用A2N系统中的反硝化聚磷污泥(DPB污泥),以生活污水、乙酸以及细胞内碳源作为有机底物,利用批量静态试验展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污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越高,厌氧段初始的放磷速率越快,放磷越充分,后续反硝化脱氮和缺氧吸磷效果也将明显提高;而内源反硝化脱氮速率决定于细胞内PHB贮存量,当反硝化聚磷微生物细胞体内的PHB被耗尽,微生物处于极度饥饿状态,内源反硝化速率很低,同时也不发生吸磷反应.试验同时考察分析了2种温度条件--正常温度(25~26℃)和低温(8~10℃)下DPB的反硝化吸磷情况,发现反应系统在低温条件下将减小厌氧放磷和缺氧吸磷的生化反应速率,但并不对反硝化聚磷菌产生完全抑制作用,即低温对系统整体吸磷效果的负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78.
为有序疏解大气NO_2监测环境日益复杂及成本高昂的光学探测仪器缺乏灵活性的困扰,研制了基于低成本电化学传感技术的测量系统,以四电极电化学传感器为NO_2浓度传感载体,基于差分算法补偿痕量浓度下零点电流漂移的干扰,实现了对大气NO_2的定量.结果表明,系统在摆脱有线数传束缚的基础上可稳定探测NO_2,对100 ppbv的NO_2标气响应时间T9034 s,标定探得其灵敏度为0.242 m V·ppbv-1,时间分辨率为10 s时探测限为1.5 ppbv(3σ).为验证准确性,将系统置于合肥西北郊科学岛进行了连续2个昼夜的大气NO_2测量,并与参考设备CRDS系统对比,探讨了测量结果,发现除去该系统因环境湿度贴近极限工作湿度时测量结果奇异部分,二者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R2达到0.940,线性拟合斜率为1.047±0.006,接着分析了温湿度和其他痕量气体等干扰源.研究表明,本技术可为大气NO_2高分辨在线监测提供一种低成本便携途径.  相似文献   
279.
滇池湖泊生态系统水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滇池富营养化状况,依据滇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湿地植物、底泥、水域条件变化,根据水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垂向平均的二维生态系统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滇池现有水体、拆除防浪堤水域扩展后水体和滇池湿地建成后总水体3种情况的流场和浓度场,以及入滇河道达标排放后的水质浓度场,分析了湿地植物和水域扩展对滇池流场的影响,以及水域扩展、湿地植物、入湖河流达标排放对滇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域拓展对滇池流场的影响是局部的,湿地植物对滇池流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湿地区域。水域拓展对滇池水质具有一定影响,TN、TP平均质量浓度由2.08和0.19 mg.L-1(现有水体)降至1.69和0.16 mg.L-1;人工湿地建设对滇池水体TN、TP浓度影响较大,湿地建成后平均质量浓度降至0.76和0.05 mg.L-1,基本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人工湿地建设完成并且入滇池河流达标排放后,TN、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降至0.17和0.01 mg.L-1,水质明显改善。因此,人工湿地建设及入滇池河流的达标排放对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0.
有机酸对砖红壤的溶解及固定态磷素的活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4种土壤中常见有机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与砖红壤反应后,Fe、Al的溶出特征以及P的释放规律,并对上述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与土壤反应24h后,溶液中总Fe浓度随反应体系pH值升高而降低,但柠檬酸与土壤反应24h后,溶液中总Fe浓度则随反应体系pH值升高而增加.4种有机酸溶出土壤Fe的能力按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的顺序下降,溶出机制主要是络合溶解和还原溶解.溶液中Al的溶出量在4种有机酸-土壤体系中均随体系pH值升高而降低,且按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的顺序下降,溶出机制主要是质子溶解和络合溶解.有机酸对固定态磷素有明显活化效应,在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土壤体系中,溶液中P浓度均随体系pH值升高而降低,但在柠檬酸-土壤体系中,则随体系pH值升高而增加.溶液中Al/P物质的量之比要远大于Fe/P物质的量之比,这表明土壤中P主要结合在铁氧化物表面,其活化与铁氧化物的溶解过程关系密切.此外,Al的存在对草酸活化固定态P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