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渠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渠式生物膜反应器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在Monod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去除有机物的动力学方程。根据方程和对生活污水处理实验结果,得出了在20~30℃时降解生活污水的动力学方程为S=S0e0.0441qL-0.1993L,为渠式生物膜反应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长江一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3.
黄河包头段不同粒径沉积物分形校正下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导了分粒级的表面分形维数计算公式,根据推导公式计算了分粒级沉积物的分维值.应用已有的表面分形分维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了黄河包头段沉积物整体的表面分形分维(1.91)及<63 μm粒级的分维值(1.36),揭示出黄河水环境的磨蚀和分选2个原因引起黄河包头段沉积物低的分维值.用分形校正吸附模型、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模型对黄河包头段重金属分粒级沉积物吸附进行了拟合,表明分形校正吸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揭示分形校正吸附模型与MEA理论结合能更好的对热力学吸附结果进行描述;由吸附结果分析得出4种重金属因粒径引起的吸附量变化程度序列为Cu>Pb>Zn≈Cd,初始浓度高的吸附量曲线变化较初始浓度低的曲线变化明显,同时指出Cu、Pb的吸附主要与矿物组成有关,而Zn、Cd的吸附则与吸附剂沉积物空间几何性质(或沉积物表面物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4.
中国蛇足石杉资源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我国蛇足石杉主要分布区35个野外样点和总样方量71300m2的调查,结合国内12个标本馆470余号蛇足石杉馆藏标本及现有文献的研究表明:蛇足石杉的主要分布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所在的地理区域,幅员面积260×104km2,实际分布生境总面积约39×104km2;性喜阴湿,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生态系统;野外生物量的调查得到了蛇足石杉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生物量分布格局,并由此结合专家系统对直接取样结果和间接推导数据的权重分析及环境参数的评估,初步确定我国蛇足石杉天然生物量为4656.6t;并以此为基础,在进一步考虑人的采集能力的前提下,判定我国蛇足石杉的理论可采量为1604t;同时指出,在目前收购价格条件下(30~40元/kg),我国蛇足石杉商业可采量大约不会超过200t。由于蛇足石杉资源分散,而且许多相对集中的产地均位于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范围内,因此,不可大规模开采,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赖于寻求其他更加科学合理的途径。另外,论文为小型植物的生物量和可采量评估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5.
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基本特征研究的前沿动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综述国外气溶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五大特征(粒径分布、物质组成、时空分布、室内室外关系、排放源分析的)研究的进展;概述了国内OC、EC相关研究情况,展示了国内外OC、EC基本特征研究的发展重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26.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DIC和DOC交换通量及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伟颖  吕昌伟  何江  左乐  颜道浩 《环境科学》2015,36(10):3674-3682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为研究对象,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开展了2个湖泊水-沉积物界DIC和DOC交换通量及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90 d的时间内,乌梁素海明水区沉积物表现为上覆水中DIC和DOC的碳源,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71.07 mmol·(m2·d)-1和185.09 mmol·(m2·d)-1;岱海浅、深水区沉积物整体上表现为上覆水中DIC和DOC的碳汇,浅水区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55.75 mmol·(m2·d)-1和-1 478.08 mmol·(m2·d)-1,深水区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486.53 mmol·(m2·d)-1和-1 274.02 mmol·(m2·d)-1;岱海浅水区和乌梁素海水-沉积物界面DIC与DOC耦合作用(含量、释放速率、总量变化量的同步变化)主要受微生物摄取、微生物或非生物降解及水生植物的影响;岱海深水区水-沉积物界面DIC与DOC耦合作用则主要与Ca CO3共沉淀作用及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分布特征等有关.总体上,不同类型湖泊或同一湖泊不同湖区的DIC或DOC源/汇功能差异是湖泊类型、离岸距离、湖泊水文地球化学及无机碳形态分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中国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区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掌握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对于落实分级分区的土壤污染管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最近20年发表的706篇核心文献数据,从省域尺度上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累积程度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省域尺度上土壤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且超标率高于草地和林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区域背景值,地累积指数为:Cd(1.80)>Pb(0.23)>Cu(0.17)>Zn(-0.05)>As(-0.56)>Cr(-0.69),超过85%省域土壤Cd达到中度污染水平.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有色金属资源型省份土壤重金属普遍高于其他省份,当地儿童面临较高的致癌风险.福建、浙江、江苏和天津等沿海地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高强度农业利用是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拖长江为黔西典型的矿业型岩溶山地小流域,研究其水化学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科学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集拖长江流域河水、泉水和矿井水样品,利用水化学图解、数理统计和绝对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研究了拖长江流域河水溶质来源及其对河水水化学组分的贡献.拖长江流域河水pH值为7.30~8.31,TDS值为40~520 mg·L-1,TDS主要由Ca2+、 Na+、 HCO-3和SO42-贡献.河水优势阳离子为Ca2+和Na+,优势阴离子为HCO-3和SO42-,水化学类型从HCO3-Ca过渡为HCO3-Ca·Na和HCO3·SO4-Ca·Na型;矿井水主要为HCO  相似文献   
29.
水利工程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正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渭河宝鸡市区段拦河闸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决策,都应用了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包括闸址及蓄水区地质条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泄洪能力及运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拦河闸工程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与管理以及拦河闸工程投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的按时完工、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的贯彻和实施。实践证明,在水利工程决策过程中引进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30.
岱海硅藻类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Si限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岱海水-沉积物系统中BSi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结合沉积物中BSi的空间分布和垂向分布以及BSi与古环境古气候的响应关系,对岱海硅藻类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Si限制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岱海上覆水中Si的平均含量仅为0.38 mg/L,而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平均含量达到7.5 mg/g;水-沉积物系统中SiO32-和BSi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生源硅的主要来源;水-沉积物系统中Si与C、N、P的比值及BSi与古环境古气候的响应关系阐明了Si成为硅藻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的主要原因;不同历史时段内,Si成为岱海硅藻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的主导原因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